身份證是到現代社會才有的?

現在人們所使用的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於公民。

我國在1984年4月6日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到2004年3月29日,中國大陸開始正式為居民換髮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第二代身份證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於機器讀取。

身份證是到現代社會才有的?

身份證是到現代社會才有的?其實不然,在我國身份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隋唐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當時的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就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方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那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都是用黃金鑄制的,以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之為“魚袋”。

身份證是到現代社會才有的?

當時,“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因為品級不一樣,“魚符”的材質也不一樣,所以它也是當時官員身份高低的象徵。因此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

到武則天時,“魚符”被改成形狀像龜的“龜符”,但用途與“魚符”一樣。到宋代,“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身份證是到現代社會才有的?

到清代,這種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變,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相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制度,應該是1936年,民國寧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證制度”。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他建立保甲制,開始在全省清查戶日。1936年,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