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紅芯」事件而言,自主開發一款瀏覽器真的如此之難嗎?

勤懌


做一款瀏覽器並不難。它本身是一個網絡應用,解析一種html的腳本,並把結果繪製到屏幕上,同時相應用戶的一些操作。這種瀏覽器是199x年代的遠古瀏覽器。

一款現代瀏覽器是遠古瀏覽器n次迭代的結果,即便是谷歌,大的版本號是r68。意思是第68個發行版,但開發版本號已經是108xx了,每個開發版本號下,還有該版本的修正號,基本在70~150之間。可見這是多大的工作量。

一款現代瀏覽器50%(概數,實際可能40%)的代碼是功能和安全代碼,另外50%是測試前面代碼的代碼。在第一部分中,有基礎的通訊部分,補充tcp協議:http,https,ftp等,每個協議都還有歷史版本要兼容。然後是渲染引擎,包括html,css,每個協議都需要支持各個歷史版本。腳本解釋引擎,用來解釋js,也需要支持各個版本。內置對象,安全引擎,內存管理,進程/線程管理,跟操作系統其他服務的接口。然後是不那麼重要的用戶ui體系,安裝代碼,初始化代碼,用戶賬戶管理,雲同步,flash支持接口,視頻渲染接口,擴展接口,調試服務和接口……最後,是最重要的,程序圖標。

代碼越多,最後執行的結果越不確定。所以,第二部分測試代碼就會很多。有冒煙測試,數據填充,功能測試……

然而還是不夠,還需要黑箱測試,最後的用戶測試。

然後,你才能看到一款能用的瀏覽器。


我低端就改我名


Google都開源了內核,其實真的完全自主也不是那麼難的事情,關鍵市場沒有那個需求,如果強行推這個事情肯定是隻是時間和資金的問題,如果讓國內巨頭來做只要不要求做的最好我想應該是比較容易的,操作系統雖然也開源,但是畢竟涉及硬件的驅動,還需要硬件廠商的支持,各種兼容問題太多了。所以感覺瀏覽器談自主真的是噱頭,如果哪天美國不讓用他們的瀏覽器了,我相信立馬就會有很多國產瀏覽器替代,雖然用開源內核但是不影響應用,國內很多人也用的360瀏覽器啊,退一萬步就算自己的內核我相信對it大廠來說也不是啥問題


悉尼哥2


這個我可以說兩句,這陣子正好在用谷歌核心開發軟件,就谷歌流覽器(核心)源代碼來說,幾年前的2623版,近19GB大小,編譯debug版,我用32核64線程,64G內存,開16個任務進行編譯,花了四個小時。編譯後的文件總大小近200G;就算10GB大小的代碼文件,讓1000個程序員每天輸入代碼,別說開發調試,就算對著抄,你算算要多久才能寫完?



i家保


即使是google自己都不是從0開始 都是基於webkit 而瀏覽器發展了這麼多年 即使做出來在性能表現上 兼容上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和主流瀏覽器媲美的 技術是壁壘 生態更加是


博一遊戲開發


搞過軟件開發的應該都有體會,一個內核文件解壓後有數百兆大小,體現到代碼行數上是千萬級億級的量,IE沉澱這些用了多少年,不說算法,單從寫代碼上說,如此級別的代碼量要寫多少年?

國內一些科技公司,為了響應國家“自主研發”的號召,各種心思都用起來了。

我感覺目前國內不具備也沒有這樣的公司想從無到有的去搞這麼一套搜索引擎。畢竟科技公司不會花大價錢重複造輪子,另外互聯網資源原則上是共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