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我以為主要是筆墨性、詩性與時代性。

筆墨性

古人說“書法唯風韻難及”,“凡書畫當觀韻”,“筆圓而韻勝”,“書家貴在得筆意”。書之韻味取決於用筆與用墨。謝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被北宋郭若虛譽為“六法精論,萬古不易”。其中,將氣韻生動放在首位。“氣”與“韻”始終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哲學思辨,是中國書畫本體的主旋律。先秦諸子“氣是萬物之本源”而發現了書法的“氣勢美”,而魏晉民族文化的深層體驗轉向“尚韻”的內美與古雅,其骨法用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呈現的王羲之時代文人書法的標誌性成果,顯示了民族審美心理的必然反映和人性覺醒折射自然的微妙情韻。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黃庭堅《論書》

“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紐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鉤點,光之通明在分佈,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奇正。”——笪重光《書筏》

筆法構成原理——執、使、轉、用。

“‘執’為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孫過庭《書譜》

筆墨技巧根植於主觀情思。“筆墨本是寫人之胸襟”,“筆墨雖出於手,實根於心。鄙吝滿懷,安得超逸之致;矜情未釋,何來衝穆之神?”(沈宗騫)“心醇”才能“筆和”,“識到”才能“筆辣”。(戴熙)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言恭達 隸書自作詩《赴澳歸吟之二》》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言恭達 小篆對聯

詩性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王僧虔《筆意贊》

“書法最要在氣味,不在用呆功夫。……書品則高矣。”——蘇惇元《論書淺語》

書法藝術創作功力與情性並進,“有工而無性,神采不生;有性而無工,神采不實”。(楊慎)當代書法創作更重寫意性、精神性。寫意精神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也是中國書法的核心價值。中國書法追求詩性,就是“抒情”、“暢神”,寫意,即抒寫心意。“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揚雄)。晚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在謝赫六法基礎上又提出了“立意”——“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他主張“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推崇“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故歷來將書畫“逸、神、妙、能”四格中“逸格”列為首位。“得之自然便是逸”。人文書畫,求“意”求“逸”,必求“詩性”。“高簡詩人意”(杜甫),“筆簡而意足”(歐陽修),“取其意氣所到”(蘇軾),“作畫貴有古意”(趙孟頫)。

傅抱石論畫三個標準——靈、秀、慧:靈——悟性,將世界萬物融通。秀——音韻,有詩性韻律,善於多種形態的變化。慧——智慧,在純淨的同時,賦予機智,穎悟。

“中國書畫的生命必須永遠寄託在線與墨上,因為它是民族的”,“線是一種富有生命的獨立而自由的表現,其要素是速度、壓力與節奏,三者有機進行,是表達情感的關鍵。”“中國畫最怕就是‘太實’,但又不能沒有實,要‘有實而不全實’。真正藝術的真實,就在於所表現的大的空間環境是充實的。”——傅抱石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言恭達 大草自作詞《水調歌頭 戊戌感春》

時代性

古今中外一切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為人生的藝術”,這種優秀的文化遺產都顯現出對當下社會的思想與人類精神的弘揚。也就是說,藝術的“人文性”,它的“人本主義”將永遠超越藝術本體的技法層面而作為人類歷史的文化記憶積累下來。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集體意識。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因此,書畫藝術的時代性從社會文化價值的本質意義上說應具有反映時代、感悟生活、關注民生、關愛自然的現實主義精神,以真善美來完成中國書畫藝術的當代文化創造。

中國書法的時代文化創造必須具備歷史的積澱性、時代的人文性與書家的獨特性三者有機結合,即將傳統特點、時代特質、個性特色的三者融合。“書中日月長,字裡有乾坤。”在傳統性與時代性的傳承與開啟上,書法內容亦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我們既要浸潤於經典的古詩文中,還書法靈魂神韻風采和人文氣象的本體面貌,同時也要感染時代的氣息,探究時代的特質,抒寫時代的情懷,以自作詩文弘揚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根”和“魂”,體現一個書家知理、明道、善行的風采,堅守高潔向上文明的精神家園。

“時代性”是當代藝術通變的核心要素。“通變”,中國文化不單講“博”,更重視“通”,“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融會貫通,通達即“通道”,通中國書法的當代文化精神,通文化品格的當代中國書法。而經典與力作才是永恆的時尚。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中國書法的審美品格

言恭達 大草《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天安門城樓收藏,佈置於貴賓室)

(抱雲堂劉培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