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鐮刀菌毒素管控要做好五大要點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小麥主產區小麥抽穗後常遭遇高溫高溼天氣。少免耕等輕簡型栽培技術及秸稈還田的大面積推廣,使得小麥主產區產毒鐮刀菌基數呈幾何級數暴增;加上小麥品種繁多、生育期不一致,導致赤黴病防控困難,發病幾率增加,由此導致的小麥鐮刀菌毒素汙染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保障小麥質量安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團隊對小麥鐮刀菌毒素髮生及其全程管控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鐮刀菌毒素的發生風險及其關鍵控制點,提出了小麥質量安全全程管控技術。

在田間種植環節,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南部等小麥鐮刀菌毒素高風險地區應選擇適合本區域種植、赤黴病抗性較好或毒素累積較低的品種,不宜跨區種植;適期播種,確保齊苗壯苗,減少抽穗揚花期多雨天氣相遇幾率;使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種技術,控制小麥種植密度。

在小麥生長環節,要防止田間積水,雨後應及時排澇降漬,尤其在揚花期及成熟期,不宜過量灌溉,控制好田間溼度;根據赤黴病預測預報信息,做好藥劑防治,確保抽穗揚花期用好1次藥,如用藥7天內遇連續陰雨或高溼天氣,應第2次用藥;防治農藥建議使用戊唑醇、氰烯菌酯、多菌靈、或者氰烯菌酯與戊唑醇復配劑或戊唑醇與多菌靈復配劑,並使用推薦劑量,同一地區防治用藥年度間應交替或混合使用;江蘇、安徽等多菌靈抗藥性問題突出的東部地區,不應再單獨使用多菌靈;在小麥抽穗後,不應使用刺激鐮刀菌產毒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如嘧菌酯和吡唑嘧菌酯等。

在小麥收穫環節,宜在小麥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水分含量≤22%時進行收穫。如遇到持續高溫、高溼天氣,應搶晴、採用聯合收割機收穫。在小麥鐮刀菌毒素存在汙染風險的區域,應適當增大聯合收割機風量,並及時對收割機械的脫粒室、儲藏倉等部位進行清理,避免毒素汙染。小麥收穫後應及時測定水分含量,籽粒含水量宜低於12.5%。水分高於12.5%時,有條件的地區可按照《小麥乾燥技術規範》(GB/T21016-2007)要求對小麥進行晾曬或機械乾燥處理,並儘快冷卻並貯存於通風乾燥處;不具備乾燥條件的地區,需要暫存時,應確保水分含量低於14%且暫存時間不宜超過10天。收穫結束後,秸稈不宜直接還田,應銷燬或高溫腐熟,以減少下年度產毒初侵染來源。

收穫後小麥在儲藏前,應定期監測小麥儲藏場地溫度、溼度及籽粒水分含量,根據水分含量適時調節儲藏溫度和溼度。定期檢測儲藏小麥鐮刀菌毒素含量,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嘔吐毒素)含量超過1000g/kg或玉米赤黴烯酮含量超過60g/kg的小麥應予以分離、單獨存放,並及時通知相關部門處理。

 在小麥運輸環節,運輸前後應對運輸工具和儲存容器進行清潔乾燥。必要時,可使用登記註冊的殺菌劑消毒運輸工具。運輸過程應採用密封容器、加蓋苫布等措施,防止小麥在運輸過程中受潮。運輸過程中連續高溫(30℃)的時間不得超過5天。

2018年,我國小麥主產區,尤其是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黃淮南部麥區,全面開展了小麥赤黴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了赤黴病造成的減產威脅。但由於部分地區小麥生長後期雨水較多,並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現象,小麥質量安全依然需要高度重視。黃淮、長江中上游及江淮流域麥區已經收穫,各地應該因地制宜控制小麥質量安全關鍵風險點,搶晴收穫、及時晾曬或機械烘乾,確保小麥豐產豐收、優質安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團隊

鏈接:

鐮刀菌毒素是鐮刀菌屬真菌產生的多種次生代謝產物的總稱,在自然界中分佈極為廣泛,是危險的食品汙染物,對人畜健康危害十分嚴重。

有些種類的鐮刀菌能在各種糧食中生長並能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如玉米赤黴烯酮、串珠鐮刀菌素C和單端孢黴素類等。玉米赤黴烯酮可使豬發生雌性激素亢進症,單端孢黴素類則阻礙蛋白質合成而引起動物嘔吐、腹瀉和拒食。

鐮刀菌毒素汙染在全球範圍內易多發,主要原因是穀物在田間受到禾穀鐮刀菌等真菌侵染,導致小麥發生赤黴病和玉米穗腐病,在適宜的氣溫和溼度等條件下繁殖併產毒。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相關限量標準。食品中的鐮刀菌毒素在標準限量範圍內不會對消費者健康構成風險。(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