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你要青春幹嘛?

這個世界只有一件事,你錯過一時就錯過了一世。

那就是讀書。

馬雲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幹嘛》這篇演講中這樣說到:

“當你不去拼一份獎學金,不去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玩著網遊,幹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幹嘛?”

現在,一幫不學無術的女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姐妹,以為有了姐妹就有了全世界。

她們在一起聊好吃的、聊穿的、聊化妝品、想的是網上購物、刷微信、刷微博、追韓劇;

而一幫無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號稱所謂的哥們兒,以為有了哥們兒就有了天下。

他們在一起逃課、抽菸、打撲克、玩遊戲、看玄幻甚至約架......以為這就是瘋狂,這就是該有的青春。

他們看不起那些不會化妝、不會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讀書的好學生。還罵那些好學生是書呆子,罵他們傻,只知道讀書。

殊不知,兩三年後,好學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華北大,而他們卻要考慮去三本,去高職高專甚至考慮要不要南下打工。

不讀書,你要青春幹嘛?

有一段父子之間經典的對話,告訴了我們努力讀書和不讀書的大不同。

兒子剛上學不久就問當農民的父親,人為什麼要讀書。

父親說: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者當柴燒。

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幹不了別的。

如果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如果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知道了嗎?”兒子說知道了。

爸爸又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兒子說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

不讀書或者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

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地位就高。

不讀書,你要青春幹嘛?

讀書,依然是人生逆襲最好的方式

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慮症,有人不斷渲染“階層固化”,讓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絕望,甚至認為讀書是無用的。

很多孩子津津樂道於幾個文化不高、但事業有成的名人,用於堵住家長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

至少,我身邊有很多人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讀書未必會讓我們大富大貴,但是起碼可以讓我們在社會立足,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前在中國做企業還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後沒有文化再去做企業就是妄想了。

中國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填鴨式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讀書只能檢驗一個人的勤奮程度,還不能檢驗出一個人的悟性和創新能力。

但是,勤奮讀書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們在基礎教育過程中,高壓式的灌輸使學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即使當時消化不了,但是卻沉澱在她們心中,將來都會潛移默化的就會形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恰恰是這些基本知識,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了。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是智慧。

正是有了眾多知識做積累,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昇華成了智慧

不讀書,你要青春幹嘛?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不讀書,你要青春幹嘛?

這個圖告訴我們,只有足夠思想的人,才不會被這個世界輕易激怒,更不會隨便對別人憤怒。

恰同學少年的你們,在最能學習的時候你選擇戀愛,在最能吃苦的時候你選擇安逸,自恃年少,卻韶華傾負,卻不知道青春易逝,再無少年之時。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如說是一個慾望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太浮躁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都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輩,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

想想古代人吧,十年寒窗苦讀,才換來滿腹經綸。

為什麼現在人那麼浮躁?因為我們不再熱愛讀書,天天抱著朋友圈刷個不停,分秒不停的吸收那些碎片化、輕易被加工的知識,我們怎麼能不浮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