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軼話》(十一):龔雲甫有怪癖,王瑤卿爲創造家

今日推送之《(十一):龔雲甫有怪癖,王瑤卿為創造家》錄自《梨園軼話》第一冊,作者唐友詩。此書為1938年出版,共兩冊,為研究民國時期梨園軼聞之珍貴史料,我們將分期連載推送。

龔雲甫有怪癖

臨唱必辦房事

六十許依然如是 

 已故老旦龔雲甫,本為玉器商人,平時好唱,年三十許始能粉墨登場,因腔調新異,嗓音圓潤,為老旦工之創造家,每歌必得聽眾稱讚,後棄本行改入梨園,所謂由票友而下海者是也。

《梨園軼話》(十一):龔雲甫有怪癖,王瑤卿為創造家

龔雲甫之《太君辭朝》 

 龔相貌奇特,面如猴形,扮演老旦逼肖活現,據聞龔有怪癖,外人鮮知之者,如明日演劇,今晚則必有房事,否則不能演唱,即使勉強登場,而嗓音亦必不圓潤響亮。 

 梨園界最講保養元氣,龔獨不然,據知其內幕者談,龔怪癖雖奇,家中並無三房四妾,只臨時太太過多,在六十餘歲時,依然如此,因辦理得法,故無不良之名也。再龔每遇乞丐討錢,見男不給,逢女便付,平素又喜養狗,亦喜母犬,可雲怪癖之尤。 

王瑤卿為劇界創造家

坤伶多出自王氏門牆 

 王大爺(即王瑤卿)在戲界中是頂頂大名的人物,自陳德霖故後,老夫子的地位,已讓他佔去,陳一生不愛收女弟子,在六十九那年,因為家裡病人經某醫生治好,這位醫生事後與陳介紹了一個女弟子,即是現在的坤票紅拂女士,陳以情面難卻不得已的收下,交了將四齣戲,陳即病故,這實在是紅拂的不幸。 

 王大爺繼陳之後,而情形大不相同,斯時已到了坤角盛興的時機,於是大姑娘學戲不一而足,都知道王大爺善於指導坤角,並且發明許多新腔,一般女士無形中均踏進了王氏的門牆,據聞坤伶中除去雪豔琴未拜過王氏外,其餘有名無名的女弟子為數已不勝計。

《梨園軼話》(十一):龔雲甫有怪癖,王瑤卿為創造家

王瑤卿、榮蝶仙之《棋盤山》 

 王對戲劇革新者極多,如十三妹走雪山汾河灣穆柯寨等劇,為其獨有之做工戲,五彩輿萬里緣之戲,乃王之發明,兩戲均以旦角為主,後馬連良將萬里緣改為蘇武牧羊,五彩輿改名大紅袍,系以老生為主,王馬別具心理各有發明,實為劇界之創造家也。 

陳富瑞以肉充飢

且喜吃豬頭 

 陳富瑞乃富連成三科學生,工架子花,出科後搭斌慶社做藝,彼時以富瑞之藝術及其體格,極有侯喜瑞的風味,在我們看見他的名字,亦可想到科班給他起名的時候,未嘗不是按著喜瑞排行。因為頭科有了喜瑞,而三科中又有了富瑞,科班中的期望,是一看便知,富瑞本來很聰敏,現在亦算享了名,惟其性喜食肉,且愛吃豬頭,如果你到他家,別的看不見,爐臺旁邊總有一鍋燉肉,據其本人所談,每餐必須食肉,否則腹內總覺空虛,在晚飯後睡覺前仍須吃豬頭一個,每日賺錢不少,多半送與肉鋪,所謂「窮吃火化」,亦不生病,只是身體過於發胖,行動已不似先前之自由也。 

 又陳赴漢口演戲,途經保府,在軍中聞醬雞之味突然犯起飢癮,稍為點心即吃了九個饅頭兩隻醬雞,同行者見狀無不乍舌。 

梁花儂拜師趣聞

高四保鐵頭敗北情甘收徒

德興堂宴客傳為奇談

 高四保為慶奎之父,以演醜戲著名,梁花儂(秀絹之母)系四保之徒,伊師徒在戲班中留有滑稽史料,至今人豔稱之,據聞花儂本為坤伶中丑角好手,因欲投名師指導,擬拜四保,而四保平夙不喜與女人往來,迄未應允。一日:花儂與四保同臺,在後臺相遇,花儂非令四保收歸門下不可,復經多人之撮合,四保被迫無法,急中生智,緣其頭骨極硬,素有鐵頭之稱,遂對花儂雲:「我二人互撞三頭,你若頭暈,我仍不收,若我頭暈即可收之」,花儂拜師心切,竟允此條件。按生理構造,婦人為整個硬骨,且花儂亦有鐵頭之別號,四保初不知也,於是各撞三頭之後,四保大呼頭暈,花儂狀若無事,四保無法,遂收花儂為徒,事後並在李鐵柺斜街德興堂(現已關閉)大宴其客。菊界一時,引為奇談。

《梨園軼話》(十一):龔雲甫有怪癖,王瑤卿為創造家

梁花儂、梁秀娟之《玉堂春》

李春恆無意中恢復舊業

李婉雲學尚成名 

 名花面李春恆原名玉安,先唱老生,精明強幹,且善學傍人。如某角有何毛病,李輒學之酷似。倒嗓後,改業赴津,最後因在戲班管事,偶然隨胡琴演唱,始悉嗓音已復,經人勸解,仍操舊業,因有過去之經驗,再加深刻用功,遂一躍而列上乘,女名婉雲,曾隨陳壁雲學青衣,嗓音瀏亮,摹仿小云,現亦為著名之坤伶矣。春恆老來得子,於本年五月四日彌月,是日也,賓客迎門,盛極一時。

伶人住區先以韓家潭為名

現已無形遷至宣外一帶 

 戲界的同志們,先前大多數皆住於前外韓家潭及百順衚衕兩巷,其原因於不外乎為上館子方便和便於聯絡而已,當年這兩條衚衕曾有「伶人住區」的別號,入民國後,該處地皮昂貴,有房產者多已出售,另在他處購置新房,復因梨園界發達者日眾,全都擇地遷居,此時韓家潭只有曹鑫泉,宋繼亭兩家居住,百順衚衕尚有陳少霖,楊寶忠,俞振庭,遲少峰,遲月亭等數家,其餘已無梨園住戶矣。據調查近來居住戲界人物最多之地方,要屬宣武門外之「香爐營幾條」「棉花幾條」「椿樹幾條」等地,其「伶人住區」似亦無形遷至該處雲。

(《梨園軼話》第一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