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驕傲,因爲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梅暘春(1900-1962)中國橋樑專家。江西南昌人。早年聰穎,在南昌中學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

後又入電機系加讀兩年,1923年畢業,派赴美深造。入美國普渡大學機械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但其志願卻在橋樑事業,1925年參加美國費城橋樑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奮且有成績,

網球運動亦甚出色而被誤認為日本人。梅暘春深以為恥,決心以自己的業績建立起中國的偉大形象

1928年回國,在南昌工業專門學校任教。與黃宗珍女士邂逅並結成終身伴侶。

後來畢生轉戰於全國江河之上,建設橋樑,成為卓越的橋樑專家。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1934年,茅以升臨危授命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他聘請梅暘春為正工程師。

接到邀請後他立刻舉家趕赴杭州,擔負起錢塘江公鐵兩用橋設計工作的重任。

此時國內鋼鐵生產落後,需向國外定製。為了減輕重量、節約資金,在國內首次採用鉻銅合金鋼。

當設計圖完成向英國道門朗公司承訂時,英國公司拘泥於本身經驗,提出修改圖紙。

梅暘春以精闢的理論和實際經驗,直接與之對話,據理力爭,使對方折服,為中國工程師揚眉吐氣。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梅暘春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錢塘江大橋、瀾滄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只是正處於中國動盪戰爭時期,

期間梅暘春心血之作屢建屢毀。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11月17日,錢塘江大橋全面通車。12月23日,杭州淪陷,

南京政府對通車僅一個月的錢塘江大橋下達了“炸橋”的命令,工程處也開始向後方步步撤退。

早在1936年,梅暘春還接任了漢口市政府工務科長一職,主持武漢長江大橋的前期設計工作。

1938年,武漢淪陷,梅暘春輾轉到昆明,擔任交通部技術廳橋樑設計處原正工程師。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新中國成立後,梅暘春曾上書一度佔據武漢三鎮的吳佩孚,希望修建武漢長江大橋。

當他面對新中國高度重視大橋建設的狀況時,自然是興奮不已,幹勁十足。

接到命令,他立即組隊在武漢三鎮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測量、鑽探和調查工作。

1956年,武漢長江大橋工程進展迅速而穩定,梅暘春被調回北京擔任鐵道部基建總局副總工程師。一年後,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1958年,中央政府決定修建南京長江大橋,該橋成為中國第一座應用國產材料、

完全國人設計、自行施工的長江特大橋。梅暘春任總工程師。

南京長江大橋前後歷時10年才建成通車,梅暘春終究還是沒能親眼看到。

1985年,大橋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特等獎,已去世多年的梅暘春仍是第一獲獎人。

不是我驕傲,因為我大南昌有位中國橋樑泰斗

梅先生這一生,多少是有些曲折和遺憾的,也正是因此,

中國漫長而艱難的復興之路上,不但有他主持或參與設計建造的一座座百年大橋,更留下了暗暗浮動的“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