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都江堰市委關於落實「西控」戰略加快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的實施意見》一圖解讀

《中共都江堰市委關於落實“西控”戰略加快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的實施意見》一圖解讀

勇擔“西控”使命 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

——《中共都江堰市委關於落實“西控”戰略加快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的實施意見》解讀

城市定位 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

圍繞建設國際生態旅遊名城這一目標,提出了系列工作任務,如嚴格生態環境保護、構建“大旅遊”產業生態圈、培育轉換城市發展動能、塑造國際化城市品質和構築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等。

功能佈局 “雙心”“兩區”

“雙心”:都江堰主城+青城山鎮50平方公里都江堰主城:打造以文化娛樂、商貿服務為主的旅遊城市核心。14平方公里青城山城鎮: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為主的旅遊服務中心。

“兩區”:大青城沿山旅遊發展區+田園生態發展區800平方公里大青城沿山旅遊發展區:山地運動產業(龍池鎮、向峨鄉);康體養生產業(中興鎮、大觀鎮)。344平方公里田園生態發展區:航空產業(聚源鎮);都市現代農業(胥家鎮、天馬鎮、崇義鎮);田園文化產業(石羊鎮、柳街鎮、安龍鎮)。

發展目標 爭做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踐行成都市委“西控”戰略,建設綠色都江堰,永葆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本色,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打造“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爭做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綠色發展示範區。

打造成都生態涵養核心區力爭實現:

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率均保持在100%;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到2021年城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2%、46%,年空氣優良天數保持在310天以上。

打造成都旅遊發展支撐極力爭實現:

到2021年旅遊人均消費達到1200元;過夜遊客比例達到28%,旅遊增加值佔GDP比重力爭達到35;全市GDP力爭達到500億元。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力爭實現:

到2021年曆史文化街區達到5條、博物館達到5座;培育引進文博、動漫等為主的文創企業50家以上,打造旅遊文化品牌10個以上。

打造成都對外交流窗口力爭實現:

到2021年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2%;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達到20個;落戶國際性會展活動6個以上。

發展重點任務

嚴格生態環境保護

切實維護“山、水、田、林、堰”的田園城市生態本底。

1、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堅持“85%自然生態環境區、15%生態經濟區”功能劃分,嚴控佔市域總面積9.85%城鎮用地規模;

2、構建城市綠化體系:到2021年基本建成270公里綠道體系,其中一級綠道120公里、二級綠道150公里。

增強綠色產業能級

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

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2017年編制完成旅遊產品開發細分目錄,到2021年形成年營業額過億元現代服務業企業10家、國際知名品牌酒店30家、主題樂園5家以上的現代旅遊產業集群;

2、堅持集群集聚發展:2017年完成園區招商指導目錄、產業引導服務政策、園區設計規劃導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

3、強化品質項目帶動:促進萬達文化旅遊城、安緹縵國際旅遊度假區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高端品牌酒店、農業休閒等項目全面開工。

塑造城市國際品質

著眼景城共生、城鄉共融示範城市建設,2017年編制完成城市規劃評估、總體城市設計及重點區域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發展規劃。

1、塑造品質化城市形態:到2030年主城區人口和全市總人口分別控制在50萬、110萬以內,向“高品質生活城區”的中優目標看齊;打造西街院子、古縣衙公園、井福街片區等文化街區;

2、完善國際化城市功能:推動成都“三繞”都江堰段、都江堰現代有軌電車旅遊客運專線、天溫都快速通道、通用航空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城區、景區周邊“公交+騎行+步行”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完善“快旅漫遊”的交通體系;

3、創新現代化城市治理:強化旅遊投訴受理、糾紛化解一站式服務,維護誠信、安全、舒心的旅遊環境;力爭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提升城市國際形象

依託成都建設對外交往中心,不斷增強城市知名度、美譽度。

1、拓展國際化合作網絡:加入世界城市和區域電子政府協議組織、世界歷史都市聯盟、亞太城市旅遊振興機構等國際組織;

2、堅持國際化精準營銷:實施精準化主題旅遊宣傳,尤其針對港澳臺、日韓新重點推介傳統文化旅遊產品;2021年入境遊客數力爭達到成都總量的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