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你是不是特羨慕靠副業賺錢的人?很好,我也是。

前幾天晚上,有個學弟群聊時說,有廠商開價3000元請他寫一款數碼產品的評測。群裡一撥電子控直男都炸了,隔著屏幕彷彿都能看到他們流口水。“哪個產品啊快發來看看!”“你小子行啊,愛好都玩成職業玩家啦”“原來是這個品牌啊?上一代我就有用,覺得一般。”有人穿插問了句,評測文章有什麼具體要求?但很快被大家對數碼產品的好奇掩蓋。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總有人嘆氣,聽說愛好最容易發展為副業,可為啥我總掙不著?咳,話是沒錯,可想掙錢哪有容易的?更何況純憑愛好。原因多都出在上述的類似場景中。

因為愛好一旦被賦予變現的期許,便自動多了三個條件:一是方向正確,二是技能靠譜,三是夠勤快。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工科碼字狗」

先說我自己吧。估計與一直愛折騰有關,覺得無聊時就會想找兼職。中學時,暑假帶著考級證書、獲獎證書跑到琴行問有沒招暑期工(然而人家說不收童工)。近一年多的愛好是碼字,倒也給我帶來一定收入。不時有人問我,我也喜歡寫作,要怎麼掙錢呢?事實上,愛好與掙錢並無直接聯繫,熱愛只能保證你夠持久,而非保證有人為此買單。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稿費的話,我從一篇300元到千元以上都有拿過,多是約稿(我文章寫得慢外加工作挺忙,一週兩三篇就有點兒喘不過氣了)。我工科出身,本職也與文字類沒有半點關係,幾乎就算最低標準了>_

我所在的一個寫作群,群主是“獨立內容供應商”,提供各類領域內容case:從20個字的帶話題評論、電商小文案、品牌PR稿(甚至100萬字的圖書校稿),再到公眾號、知乎、微博、抖音等多平臺,覆蓋面幾乎滿足不同階段碼字愛好者。水平不夠可以提高,也能找相對容易的任務,關鍵是,別懶。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不少人一看,哎呀才幾十元錢,算了算了。這沒撤,大錢賺不了,小錢看不上,還是安心平躺刷手機吧。況且我之前說過,機會不是平行分佈的,而是層層嵌套的,有些機會看似一張其貌不揚的入場券,你棄若敝履,而別人願意彎腰撿起,那麼,那扇大門背後的世界就是為他們準備的。

「愛畫畫的設計師」

我有個同事是遊戲原畫設計師,不是僅當職業那種,是心情不好時,人家去胡吃海喝去KTV嚎叫發洩,她默默畫一幅畫表達心情的那種。一開始偶爾教親戚小孩畫畫,後來發現,挺喜歡與小朋友相處,就開了個晚上和週末教畫畫的小教室。在沒有任何推廣、完全順其自然的情況下,來上課的小朋友也有二十來個。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於是找了她同學兼職幫忙,教小孩子寫硬筆。有時組織小朋友參觀畫展、看藝術電影等,這些本就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年下來,工作室的收入近20萬,還收穫了滿滿成就感:一種把愛好播種至他人生活中,再看其生根發芽的成就感

「研究金融的IT經理」

原同事,現好友。突然想起當初我們第一次說話的場景。彼時我入司不過3周,下班時他過來說,聽說你鋼琴10級?我說:是…吧…他突然抽出樂譜,“我女兒最近在學這首,去活動中心吧,你幫彈下我這段。”所以說啊,愛好/特長在職場中也是相互勾搭的橋樑啊!好吧扯遠了…G先生目前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合夥人,半SOHO工作狀態,多年來的興趣在於金融交易研究。在多數人看來,非專業人士說“金融交易研究”這種裝X術語的,99%都是炒股散(韭)戶(菜)。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他是來真的。看財報、數據分析、趨勢跟蹤自不必說,還自己寫代碼實現策略模型(順便說下,他之前開發過數據倉庫)。我們日常的聊天經常出現以下畫風:、

我:最近有啥好玩的不?

G:做交易。哦,上週買的做麵條機器蠻好用。

我:…交易出什麼心得?

G:誰誰家的研報各種吹,配合圖形,太噁心了!我告訴你,數據說是XX其實都是XX…Balabala

我:…我們還是聊麵條機吧。

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股票、期貨,戰果可觀且日趨穩定。以2017年為例,投資收益率超過90%。想起N年前我還嘲笑他,“有當韭菜的功夫不如把精力都放工作上。”啊,too young too naive,這臉打得啪啪響!

「我對通過愛好掙錢的幾個切身感受」

美國大學必修課教材《認識商業》,出版三十年來,歷經九次修訂,長銷不衰

。這本書的開篇即提出問題:你有能用來賺錢的愛好嗎?實際上這是很好的辦法。很多人通過愛好找到喜歡做的事,甚至發展為職業,同時它足以消除90%的迷茫綜合症,讓你逐步看清目標輪廓。

第一、你的長板,往往出現在興趣點上

太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補短板,越是哪裡不好就越想努力趕上,反而對自己擅長的事,輕忽怠慢。完美地詮釋了一個成語:事、倍、功、半。比如,你發現別人靠碼字掙了錢,激動得奮筆疾書300天,卻忽視了:自己壓根不愛寫作,更談不上擅長,僅認為要“堅持”便在一條不想走的路上咬牙硬撐(那句話咋說來著?嗯,堅持不算正能量,笑著堅持才算)。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再比如,你看到別人靠投資每年收入20萬,抱著全副身家衝進戰場,卻忽視了,人家在愛好的基礎上,蒐集了大量數據論證、不斷調整投資模型才擁有可觀的成果,而你連存款多少都說不上個數。興趣是最可能放大優勢的地方,前提是:真·興趣。

什麼樣叫真·興趣?不妨用職業和事業的標尺來判斷:“今天上班了,明天還得上,這是職業。今天上班了,明天還想上,這是事業。”它同樣是愛好的驗金石。

第二、花時間去發展一個愛好,永不虧本

前幾天有朋友問,你每天碼字多久?會不會佔用太多業餘時間?我說,2小時吧,加上處理相關瑣事,下班後的時間確實被壓榨得差不多了。“哦看來挺累的。我還是希望自在些。”好一會她發了句。可我想了想,如果沒碼字,這2-3個小時我會做什麼?刷手機?看視頻?玩遊戲?買買買?確實輕鬆,但長期如此時間浪費得格外冤枉。只剩一丁點轉瞬即逝的多巴胺。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我們經常在還沒開始時就否定自己,尋找各種理由證明自己想法的合理性。人嘛,骨子裡傾向得過且過。而當你跨越山頭,看到的景象就不一樣了。

你開始意識到:

-愛好中隱藏著諸多機會,它們是你唾手可得的寶藏;

-你遇見了從前不可能遇見的人,看到了多稜鏡中的萬千樣貌;

-能靠愛好掙錢,是件令人振奮的事,是足以反哺熱情的良性循環。

當然,以上統統刪掉,就算持有一兩件小愛好也是極好的事。世界那麼大,漫長3萬天,沒點兒愛好折騰也挺沒勁兒的。畢竟,只有做喜歡做的事,才可能過上喜歡的生活嘛。

Anyway,由愛好生長而成的副業,給了你另一種選擇權和安全感。瞬間治癒包括“上班不順心”、“提薪被駁回”、“領導不認可”等108種職場病。當主業在你眼中變得溫柔可愛時,那份久違的初心也將隨之被喚醒,增添更多微甜的幸福感。

那些靠興趣和副業月入過萬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