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小時書店裡的夜讀人:帶著抱枕和大衣 體驗新式夜生活

一本書,一杯水,時鐘指向深夜12點,在本該進入夢鄉的時刻,有這樣一群人,卻在享受著夜讀帶來的愉悅和平靜。

北京24小時書店裡的夜讀人:帶著抱枕和大衣 體驗新式夜生活

正在夜讀的人們

一年多以來,Page one 北京坊24小時書店、新華書店花市24小時店、香山24小時店、三里屯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店、中關村創業大街十月時光書店……北京24小時書店悄然增多,在城市多個角落點亮了閱讀之燈,給人們的夜生活增加了一種新方式。幾天來,本報記者走進24小時書店,記錄下了深夜裡的那些讀書故事。

博士小遲:夜讀緩解了白天的焦慮

地點:Page one 時間:晚上22點-凌晨1點半

晚上10點,記者走進位於大柵欄北京坊的Page one 書店,一層中間的區域,十幾位讀者正在選書、看書。“現在暑假,我晚上經常來,就像上班打卡一樣。”一位讀者說。

和活躍熱鬧的挑書者們形成對比的,是一層東側角落的一排木製長桌。水杯、書包、反扣的圖書,幾位讀者有的戴著耳機,有的邊看書邊記錄,筆尖落在紙上的沙沙聲是這個安靜的區域內唯一的聲音,這些聚精會神的人,就是正在享受夜讀的讀者。

一位年輕人拿著一本心理學畫冊坐在椅子上,額頭上還有汗珠,顯然是剛進書店不久,他一邊用紙巾擦汗,一邊在目錄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這個點鐘對於我這樣的夜讀人來說,還算早,一般得到11點多,書店裡的流動讀者才減少,到那會兒才算真正進入狀態。”

這位讀者姓遲,今年30歲,是一位在讀的醫學博士,平時白天的工作就是泡在實驗室做藥理實驗。“工作壓力特別大,我們這種藥理實驗,短的一週,長的能做1個多月,每天七八個小時,就是不停的試,成百上千次那是常事,一次又一次失敗、重複,實驗室裡又不能聊天,所以每天從實驗室出來,感覺心裡憋得慌。”遲博士說,緩解壓力,是他選擇夜讀最主要的原因。

記者注意到,小遲手中拿著的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畫冊,而他正在看的,則是和排解心理壓力相關的內容:“我最近一直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想找到一些緩解壓力的方法。”除此之外,小遲還喜歡在夜裡讀一些人物傳記、小說:“總而言之就是能讀得進去的書,讀進去了才能思考,人才能靜下來。”

讓自己靜下來,邊讀書邊思考是小遲選擇夜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住的地方在朝陽區,離這個書店10公里左右,每次都是騎車來,一週至少一次,已經形成習慣。”小遲說,自己來自山東,平時和同事合租,因此在家裡根本無法安靜地讀書:“有一次拿起一本《平凡的世界》,一個多小時才看了四五頁,室友回來一開門,手機微信一震動,就被打斷了,我一賭氣乾脆出去跑步。”

時針指向12點,已經讀了兩個小時的遲博士沒有絲毫睏意:“夜讀的人基本都是夜貓子,讀進去了,頭腦在思考,也不會犯困。”小遲坦言,自己每次讀一個多小時後,才會真正進入狀態:“有一次夜裡我看楊絳寫的《我們仨》,讀到最後就像在和作者聊天一樣,看到書中關於這一家三口的小事,我的腦海中也會勾勒出一個畫面。”

時針走過深夜1點半,已經讀了3個多小時的小遲長舒一口氣,透過桌前落地的玻璃窗,他望著大柵欄的夜景:“我每次走之前會看一看夜景,讓眼睛放鬆一下,在騎車回家的路上,會想想今天讀了什麼,有哪些收穫。”小遲坦言,比起酒吧、KTV等夜生活方式,夜讀對於睡眠的影響最小,每次回家後,他都能在半個小時之內睡著:“基本不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每次夜讀完回家,睡得都很踏實。”

北京24小時書店裡的夜讀人:帶著抱枕和大衣 體驗新式夜生活

參加夜讀會的青年

夜讀會 讀書讀出朋友圈

地點:十月時光 時間:晚上20點-24點

坐落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十月時光書店是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運營的24小時書店,週五的晚上8點多,記者走進這家書店,看到9名青年正團團圍坐,圍繞每個人推薦的書籍展開討論。

“我是一名青年創客,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一個創業者如果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員工的訴求,對於創業大有幫助。”正在做分享的年輕人叫王萬崇,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創業大街上創客多,大家都是年輕人,通過讀書交流能夠拓展人脈,還能碰觸出思想火花來,說不定以後還能成為合夥人呢。”小王對記者說,平時創業很忙,閱讀的時間不多,慢慢地開始嘗試夜讀:“夜讀會的小夥伴們會推薦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還可以分享裡面的核心內容,省去了自己找書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

在當晚參加夜讀會的年輕人中,趙子恆本科在讀,他告訴記者,自己來參加夜讀會的目的主要是鍛鍊口才和邏輯思維能力:“我從小喜歡讀書,喜歡詩詞,到現在為止已經寫了上百首詩,可總覺得在和朋友分享的時候效果不好,缺乏邏輯。”趙子恆說,前不久,他從網絡上看到了高曉松的脫口秀節目,激發了自己的表達慾望:“我想把對於書的理解講給別人聽,讓閱讀動起來,也想聽聽其他書友分享他們的閱讀感悟,或許我們讀過的同一本書,理解卻不一樣,這樣我就能找到新的角度和視角,溫故而知新。”

書店的負責人鄧欽告訴記者,從今年5月4日起,每週五固定舉辦青年夜讀活動,到現在已經是第9期了:“每期挑選一個主題,各自推薦書籍,分享觀點,並就一個問題深入討論。”

鄧欽說,開辦夜讀會就是為了給年輕創客和附近的高校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我自己特別喜歡讀書會這個形式,上學的時候為了參加讀書會跑過不少地方,可是幾乎都是一個嘉賓在講,底下人在聽,沒有參與感。”

“每次夜讀會結束後,我都會建一個微信群,讓大家在裡面互通有無,分享讀書心得的同時也擴展朋友圈。”鄧欽說。

店員眼裡的夜讀者:女讀者會帶著抱枕和大衣

看著夜讀者走出店門,正在前臺值班的孟佳和宮辰同時起身說:“夜裡騎車注意安全,再見。”

孟佳和宮辰是24小時書店的兩位女店員,每次夜班,她們都會和每一位夜讀結束的讀者說再見:“我們的工作就是為讀者提供必需的服務和諮詢,同時不能打擾讀者看書。”孟佳說,夜班的時間是從晚10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在讀者享受夜讀的過程中,她們全程也要醒著:“我們在上夜班之前都會睡足了,生物鐘也會調整,現在基本就是美國時間。”

兩位店員介紹,從晚上10點到12點前這段時間,是流動讀者離開和夜讀者到來的時候:“一般來夜讀的都會揹著包、拿水杯,有的女讀者還會帶著抱枕和大衣。”孟佳說,店裡每晚的夜讀人數在四五人到十幾個人之間,等到12點一過,夜讀者們大多開始讀書,她和宮辰就會包包書皮,查點一下書籍的數目等等:“我們不會主動去問讀者需要什麼,會打擾人家,讀者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來找我們。”孟佳說,儘管夜裡的讀者數量遠遠沒有白天多,她和宮辰的專注度卻絲毫不減:“夜裡來前臺諮詢的讀者基本就是要找書,我們需要把他想找的書籍在什麼位置,大約多少種都說出來,還需要幫讀者找到對應書籍。”

由於page one 二層和三層每晚10點就會關閉,孟佳和宮辰為讀者找書的過程,基本上都需要摸黑進行:“有一次一個讀者要去外地旅遊,我拿著手電上二樓,爬梯子給他找了十幾本相關書籍,抱下來的時候差點兒掉一地。”宮辰說。

除了找書,孟佳和宮辰對書店周邊的便利店,飯館和旅店也如數家珍:“有的讀者到兩三點鐘會過來問哪裡能買吃的,哪兒的旅館這會兒可能有房間。”宮辰說,有一次,她在值班的時候遇到了從密雲來的一家三口,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和兒子:“她們說來的時候用了兩個多小時,打算在這兒看書看到3點多,問我有沒有旅館可以推薦。像這樣遠路而來的夜讀者不在少數,他們大多是慕名而來,所以我們的服務就要更加周到。”

到了凌晨兩三點鐘,孟佳和宮辰會到夜讀區巡視一番,主要是提醒讀者看好自己的包和其他物品,遇到正在犯困的讀者,還會提醒他們披上大衣:“這個點鐘人容易犯困,有的時候包或者其他東西掉地下都不知道,我們會建議他們把包放在前臺,幫讀者看著。”

兩位店員說,通宵夜讀的讀者通常會在早上5點到7點之間離開,同時,一些去天安門看升旗的遊客也會在這個時間段進入書店小憩:“這是我們夜班又一個比較忙的時段,把這些讀者送走後也就快下班了。”儘管很辛苦,孟佳和宮辰覺得夜班另有一番滋味:“看著讀者專注的樣子,我們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意義。”

觀點:未來可以在書店內設置24小時閱讀區

夜讀現在已逐漸成為人們夜生活的方式之一,對此,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表示,24小時書店選址需要因地制宜,為固定人群服務:“比如三里屯的三聯韜奮書店和北京坊的page one的目標人群就是在繁華商業街用餐後的年輕人。”孫勁松坦言,在這樣繁華的地段,24小時書店可以很好地發揮“鬧”中取“靜”的效果:“首先是好奇,年輕人在酒吧林立的三里屯看到一個書店,肯定想進去看一看,一來二去就會開始嘗試夜讀了。”

同樣,孫勁松認為花市的24小時新華書店和創業大街的十月時光書店也做到了精準定位:“花市周圍都是居民區,人們吃完飯可以走進書店,在夏夜裡夜讀,創業大街的創客們和周邊高校的學生也可以在書店裡進行交流。”

孫勁松表示,未來,可以在一些非24小時書店內設置24小時區域或者24小時閱讀室:“有需要的讀者可以提前打電話預約,根據需求開放這樣的閱讀空間,既可以滿足夜讀人群需求,也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孫勁松說,只要讀者們能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夜讀將成為都市夜生活的一種“低碳”方式:“讓大都市的人們遠離喧囂,遠離工作的壓力,通過閱讀達到身心放鬆,對於北京的文化建設大有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