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論普洱茶行業的「成本黑洞」

观察丨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不斷試錯,一錯再錯,“成本黑洞”深不見底。

都說普洱茶行業暴利,其實未必。受制於大大小小的“成本黑洞”,茶企極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賬面好看,利潤有限——這是值得每一位業者認真審視的話題。

所謂“成本黑洞”,是指茶企運營過程中,除了必要成本之外的各類隱性成本、不可控成本。諸如時間成本、溝通成本、信用成本、機會成本等等,每一項成本都可以無限放大,而將有限的利潤空間吞噬殆盡,正如物理學上的“黑洞”概念。

观察丨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一些經營者做茶,習慣於親力親為,常年在山頭、工廠、終端之間奔走,收料、加工、銷售一跟到底,被無數細節搞得焦頭爛額。個人投入的巨大時間成本,與取得的回報卻不成正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哪還有精力去思考大局問題。多年過去,做茶的依然是個“做茶的”,這樣的典型不乏其人。

與老闆親力親為相對應的,是用人不當導致的“成本黑洞”。茶企命脈所繫的原料品質把控環節,如果收料的責任人稍存私心,對茶企造成的損失往往可以達到驚人的程度。

前兩年,山頭純料價格高昂,有的茶企初制所負責人幹上一年就能買寶馬,這裡面的“道道”不言自明。難以容忍的是,企業付出了高價,原料“純度”卻打了折扣,最終傷及產品品質,進而危及品牌信用。達到一定規模的茶企,只要是開發山頭純料產品,都很難迴避這個問題。事實上,有的茶企已經為此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

可歸入必要成本的品牌傳播、推廣環節,如果控制不當,也容易滑入“成本黑洞”。比如盲目參展、在大眾媒體“撒胡椒麵”式做廣告、僱傭並無實際作用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在未搞清楚品牌定位、目標市場的前提下,這類折騰耗資巨大,只會靡費企業原始積累,由此增加的成本最終還是要轉嫁到用戶頭上,其實是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

观察丨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同質化競爭普遍的茶行業,盲目跟風現象十分突出。一窩蜂做純料,一窩蜂做古樹,一窩蜂做小青柑……缺乏定力的茶企,要為此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市場風向易變,能夠從變化中獲益的只是極少數。

忠告是,個人品牌力應求做“精”,企業品牌應力求做“專”。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一名深耕者,這才是最經濟的生存之道。不斷試錯,一錯再錯,“成本黑洞”深不見底。

茶企需要合理利潤,關鍵是對必要成本的科學把控,對其它隱性成本、不可控成本的主動規避。這個行業的“高投入”,未必有“高產出”,重中之重是“合理投入,合理產出”,不做或少做無用功。

茶行業的“成本黑洞”不一而足,無論人力、物力還是財力,其共性在於無效投入。這是每一個經營者都應儘可能躲開的“大坑”。

观察丨论普洱茶行业的“成本黑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