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引导行动|《富爸爸穷爸爸》

思维方式引导行动|《富爸爸穷爸爸》

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时,就会有一种感受——我为什么没有早点阅读这本书呢?其实,也不是因为读到的书冷门,而是因为太热门,认为说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

一、知道和做到


然而,真正开始阅读这类书时,不但发现很有必要读,而且还发现,自己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原来,有些知识本该早些知晓,而不是自己去悟。正如刘润老师所说:“你以为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常识。

思维方式引导行动|《富爸爸穷爸爸》

最近,我在重读一本很著名的畅销书叫《富爸爸穷爸爸》,就有如此感受。虽然在几年前读过,但是书中的精髓,基本已经忘记。主要是因为,既没有按照书中的思维方式思考,也没有实践书中提到的方法。所以,再好的方法,没有坚持实践运用,也等于不知道。

二、富裕与贫穷


接下来,先说说阅读此书的第一点收获:贪财不是万恶之源。

因为,拥有多少金钱,代表可以支配多少资源。比如,劳动力本身就是资源,但是这不能说是罪恶吧?再比如,你用劳动力挣钱,也不能说是罪恶吧?都不能。所以,问题在于,用不择手段得到金钱或者资源的人,才有原罪。但是,即便有钱不光荣,也不能说没钱就光荣吧?显然不是这个逻辑。毕竟,有很多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脑力等合法手段挣钱。

实际上,关于贫穷和富裕到底谁是万恶之源,这两种声音,有很多争论。可是,哪个对重要吗?不重要,因为解决不了问题。

思维方式引导行动|《富爸爸穷爸爸》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每年春天,杰克都会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骑自行车郊游一次,但是小明却因为自行车一年只用一次,而没有舍得购买。因此,也就无法参加郊游。当然,小明可以抱怨杰克他们有钱,自己没有,所以不能怪自己扫兴。

可是,小明的心态正确吗?

三、行动的逻辑


这才是问题所在。不过,如果小明换种思路,结果拥有自行车,反而不划算。为什么呢?这就是阅读此书的第二点收获:行动的逻辑。

现在,要是小明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应对此事,那么他的目标是,解决没有自行车导致无法郊游的问题。假设自行车需要3000元,小明即使有这笔闲钱,从理财的角度来说,也不应该买。因为,他可以选择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租车骑行。按照1元/小时计算,若郊游需要10小时,一天的花费为10元。

另外,需要支付一定的押金。当然,押金可以在骑行结束后申请提现。只要选择大的平台,不用太过担心资金安全。但话说回来,买自行车,也一样需要担心丢失问题。

思维方式引导行动|《富爸爸穷爸爸》

那么,若是小明选择租车,一来可以解决,买自行车需要找地方停放和保管问题;二来,如果他把这笔钱放在货币基金类产品里理财,则每年产生的利息,不但可以租自行车,还有不少结余。按照3000元本金,年化收益率为4%计算,每年可以产生120元利息。扣除10元租车费,还可以结余110元。

因此,有的时候不必拥有,享有特定时间的使用权,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四、观点


正所谓“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以后,当我们想要发表什么感受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这对于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建设性意见为什么重要的原因:提供行动方案,而不是发表意见。这应该当作常识熟记。所以,小明会采纳这个行动建议吗?


题图:Mark Mag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