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長篇小說《最好的告別》: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歸途已定。一個人走到生命的最後,到底能不能安祥而平和地離開這個世界?死過的人,不可能告訴我們。沒有死過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但是,我們一直在倡導“善待生命”,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能否儘可能地不搞得那麼悲愴和痛苦呢?

作家蔣林的長篇小說《最好的告別》,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有益探討。身體力行參與醫院臨終關懷5年,蔣林對“生命的最後”的思考,被濃縮在一老一少的兩個將逝者身上。

蔣林長篇小說《最好的告別》: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曾目睹妻子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凌老先生希望自己能少一點痛苦,走得體面一些。因此,在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無法治療之後,他選擇了離開醫院,去了一個名叫懷人居的地方。懷人居是一個臨終關懷機構,住的都是一些將死之人。而在那裡,他又遇見了年僅十歲的小可,一個來不及過好餘生的癌症晚期患者。

蔣林在小說結構和文字方面的把控能力,讓人歎為觀止。面對這樣一個直面死亡的題材,他並沒有把故事寫得很悲痛,而是通過兩條線索的反覆交織,簡單的人物關係,和樸素的文字,把故事講得平和、安靜,甚至唯美。但是,故事本身並不平靜,所有的衝突都在暗潮洶湧,並且極具社會普遍性。

當凌老先生選擇離開醫院去懷人居時,馬上遭到兒女的反對。在明面上,這樣的衝突只停留在父子和父女之間,但卻反映出更大的社會背景。兒女之所以反對,除了覺得自己應儘子女之責,為父親的生命盡最大的努力,還要面對社會的輿論壓力。誰擔得起不孝之子的罪名呢?

蔣林長篇小說《最好的告別》: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盡責,盡孝,盡人道,但沒有人問過患病者本人的意見。將要赴死的人,卻不能決定自己在死的道路上少受痛苦和折磨,更不能選擇死去的方式。這才是中國傳統社會,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也是這部小說所探討問題的價值所在。

人的出生,並不由自己決定,而人的死亡,其實也不能本人決定。決定死亡的,除了可怕的絕症,竟然還有可愛的親情。那麼,我們能夠決定的,又是什麼呢?住進懷人居的凌老先生,開始坦然面對將要到來的死亡,並通過寫作《與人生言和》,回憶漫長而平凡的一生,尋找人生的意義所在。他發現自己的一生,其實都是被裹挾的,父母、妻兒、工廠、上級……都在左右他的人生。人,活得並不自由。這也堅定了他要自主生命最後時光的決心。

蔣林長篇小說《最好的告別》:直面死亡,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

爭議永遠存在,比如絕症是不是應該放棄治療,比如誰來決定誰的安樂死,比如人道和法律的衝突……顯然,蔣林並不打算通過一部虛構的小說,來號召人們向凌老先生學習,而是希望讀者一起來思考,當生命無奈走到最後,我們到底該如何直面死亡,如何去告別。若到此時,能夠坦然直面死亡,就是對生命最後的善待,於親人而言,也是一種最好的告別。

沒有過好一生,是遺憾,來不及過好餘生,也是遺憾。無論人生的終點在哪裡,我們需要過好的,其實永遠只有當下。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恐懼和痛苦馬上來臨,也要珍惜身邊的溫暖、幸福和希望——這就是《最好的告別》。

《最好的告別》長篇小說 蔣林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8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