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地震?因爲利辛處在地震帶上!15年就曾報導過!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

來自15年的相關報道:亳州市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危險

近階段,亳州市周邊地區小震頻發,那麼,亳州市有發生大地震的可能嗎?市地震局綜合科負責人陸軍說,省地震預報專家認為,皖北地區短期內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從地質構造來看,亳州市存在發生5至6級地震的危險。

亳州市位於華北地震區南部,許昌-淮南地震帶東段,地下分佈的斷裂帶有:王老人集斷裂帶(自河南永城經亳州市渦陽、利辛後至湖北麻城)、渦河斷裂帶、宿北斷裂帶、太和-五河斷裂帶7條斷裂帶。亳州市地質構造複雜,屬中強地震活動區。

據陸軍介紹,歷史上,亳州市曾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1525年亳州發生過5.5級地震,1481年渦陽發生過6.0級地震。1999年12月31日,利辛縣張村鎮還曾發生過4.1級地震。近年來,亳州市周圍二百公里範圍內多次發生2.5-4.0級地震。

“這充分說明亳州市地下斷裂帶在活動,這是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基礎。”陸軍說,亳州市被省政府列為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省地震預報專家分析認為,皖北地區雖然在短期內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從長期看,仍存在發生5至6級破壞性地震的危險。 (中國亳州網-亳州晚報)

探秘亳州地震監測中心 感受大地的脈動(圖)來源: 中安在線 時間:2015-05-13

對於很多市民來說,地震局的地震監測中心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每次地震的震級、震中公佈之後,總會引起市民的好奇心:地震是怎麼測出來的?什麼儀器能“直指”地殼深處?除了震後的測算,震前的預兆在監測範圍之內嗎?……

在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記者帶著市民的疑問走進市地震局,“探秘”地震觀測全過程。

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記者走進市地震局地震監測中心——

感受大地的脈動

5月8日上午,記者跟隨地震局工作人員,來到市地震臺網中心,近距離接觸了地震監測的“末梢神經”。

為什麼會地震?因為利辛處在地震帶上!15年就曾報道過!

地震臺網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日常監測工作

為什麼會地震?因為利辛處在地震帶上!15年就曾報道過!

地震臺網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王甫說,這臺機器是水溫水位綜合儀,連接觀測井,監測井下的水溫水位。

為什麼會地震?因為利辛處在地震帶上!15年就曾報道過!

王甫說,在這口地震觀測井附近跺一跺腳,監測臺網中心的電腦上就會有數據顯示。

監測系統的“心臟”

記者首先來到地震監測系統的心臟——臺網中心。走進市地震局臺網中心的監控室,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正坐在電腦前開展日常監測工作。他們對面有四個LED顯示屏,屏幕上呈現出波狀的數據,來自全市各地及鄰區臺站的地震監測數據正在實時傳輸。

據市地震局綜合科負責人陸軍介紹,亳州市的地震臺網中心於2013年底建成,2014年試運行,2015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臺網中心除接入亳州市三縣地震臺站的監測信號外,還接入了河南、江蘇北部、阜陽、蚌埠等鄰區7個地市監測臺網的信號,彌補了皖北地區監測臺網的空白。

“亳州市及周邊鄰區臺站的地震實時波形資料均在市臺網中心彙集,通過監測軟件可以快速計算出地震發震時間、地點、震級,一旦發生地震或出現異常情況,我們都會及時處理。”陸軍說。

目前,市地震臺網中心共有6名工作人員,承擔著震情監測及異常信息收集落實的任務,24小時分批值班,不間斷震情跟蹤,如果有儀器異常,要第一時間分析原因。他們就像醫生,時刻監測著地球的身體情況。

“1.5級以上的地震,我們基本上都能監測到。”陸軍說。

1.5級地震是什麼概念?陸軍說,這表示一個地震強度,一般達到3級及以上的地震才可能產生震感,震級小於3級,在震中的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稱為“無感地震”。

並非所有地震都公佈

對於“無感地震”,市地震局也會及時登記並作出分析,但一般不會上報或對社會公佈。

陸軍說,根據地震速報規定,一般在亳州市轄區內發生2級以上地震,或市行政區外50公里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才會向市委、市政府速報震情。

“今年3月14日和23日,阜陽市潁泉區連續兩次發生地震,震級分別為4.3級和3.6級。我們就及時將監測到的信息上報到了市裡。”陸軍說。

而是否需要公佈震情則由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因為地震隨時都在發生,但是絕大多數沒有震感,不會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所以並非所有地震都公開發布。

對於地震預報,陸軍說,亳州市只能將地震數據信息彙集後統一分析傳輸到省地震部門,由地震預報專家進行預判。但事實上,地震預報很難做到。

“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的難題,當前科技尚不足以實現準確預報,但並不代表我們彙集的這些數據就不重要,我們是在進行地震資料的積累,這些資料是專家們研判的重要依據。”陸軍說。

地震監測的“聽診器”

那麼,監控室顯示屏上的這些數據是什麼設備監測到的?它又被安放在何處呢?在工作人員王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地震局院內的一處單獨的小屋,這裡面有一口地震監測井,據介紹,這是我省第一口地震監測綜合觀測井。

這口井直徑僅50公分,井深500米,有一根管道伸向井內,就在井的深處,安放著一個數據採集儀,它就像是“聽診器”,工作人員就是通過它,採集地球的脈動。

“從這裡採集到的信號通過光纜傳輸至地震局臺網中心,經過地震專業軟件處理後,會形成直觀的波形顯示在電腦上。”王甫說,這口地震監測井通過五種手段綜合監測地球的各種數據,分別為深井水溫、深井水位、測震、強震、電磁波。地震來前和來時,水溫、水位和地磁等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數據便通過採集儀不間斷地連續傳輸。

王甫說,地震監測井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在這裡跺一跺腳,監測臺網中心的電腦上就會有數據顯示,所以除非儀器發生異常,平常工作人員不會隨便來到這裡。

養豬大戶也是觀測員

地震綜合監測井通過專門儀器測量人的感官所無法察覺的地震微觀異常,而對於人們能夠覺察的地震宏觀前兆異常,則需要另一種觀測方法。

陸軍說,亳州市在全市設有群測群防地震觀測網點,均是養豬、養狗等的大戶,在地震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動植物的日常監測工作。亳州市為他們進行培訓併發放補助,每戶發有地震觀測本,他們每天記錄觀測情況,每月集中上報一次。如發現異常,則及時上報縣區地震部門,由所屬地震部門核實後採取措施。

據介紹,目前全市設有21個群測群防地震觀測網點,到今年年底前將達到40個。

雖然在地震到來前,有些動物會有一些異常反應,但並不是動物或天氣出現異常現象就一定是地震前兆。

陸軍說,人們對此存在一些誤解,其實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異常與地震活動無關,而是由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或動物自身原因造成的,如果日常生活中發現異常現象,不要輕易作出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及時報告,由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和核實,找出存在異常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