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品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中國的產品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中國的產品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肯定了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驅動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需要市場活動符合市場本質。一言以蔽之,產品是市場之本。

幾十年來,我們依靠市場經濟構建的開放經濟體,放開要素市場,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產品市場獲得迅猛發展,但是不得不說,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起步晚,起點低,市場機制不完善、不成熟,在經濟活動中又被嚴重扭曲,我們的產品市場存在嚴重問題:

我們長期依靠要素驅動帶來的市場紅利,幾乎讓我們形成了一種低成本路徑依賴。這種思維,至今主導著我們企業的生產活動,典型的市場表現,就是山寨、跟風、熱點炒作等一系列依靠短平快方式賺取市場快錢,在嚴重耗費資源的同時,也固化了不良的市場風氣,給市場化運營帶來生態災難。既然整個商業環境呈現出一種快產快銷式的市場運作,各市場主體出於盈利目的,自然對賺取市場熱錢抱以無限熱情,無暇鑽研,結果便是我們的產品存在大量同質化傾向,缺乏個性,品質難獲保障的同時,影響著我們產業鏈條的深度發展,制約著我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根本上束縛著我們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既然產品創造與研發跟不上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市場主體又要在市場壓力下獲得生存,營銷自然就成為市場謀生手段。而且,我們的企業似乎也天生對營銷有著天然的偏好,從早期粗製濫造的電視、報紙等平面媒體廣告,到今天利用互聯網、自媒體等方式製造出來的各種花哨、精美的廣告,所以我們的市場營銷手段幾乎一直走在產品本身的前面,營銷廣告在市場中製造的狂轟濫炸所取得的屢試不爽的市場效應讓企業寧願花費鉅額廣告費,製作出精益的廣告,也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產品質量上的優化改造。畢竟,在它們看來,只要產品賣得出去,營銷費用就是一筆稱得上是最划算的市場投資。

這種現象,讓我們的商業業態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重生產輕創造,重營銷輕產品的市場氛圍,市場主體缺乏腳踏實地的嚴謹作風,用心做好產品,導致我們的產品整體形態格局不高,不能,在產品上下力氣解決瓶頸問題,走出發展滯礙,最終生產出一大批同質化產品,在市場飽和下,逐漸形成巨量的令人害怕的過剩產能,帶來整個市場生態的巨大威脅。既然大家都面臨著嚴重的產品滯銷,在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下,就只能面對市場蕭條下生存危機。

本來市場經濟正常的發展邏輯,應該是市場活動的建立帶來市場規則在市場主體間的默契,進而帶來法制監管上的規範成熟,形成市場健康發展與活力噴張的自覺。市場主體在市場發展中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注入個性化創造,在提升產品品位的同時,不斷帶動社會文明的提高,形成社會進步與精神氣質的同步發展。結果,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通過國家意志,人為地逾越前期階段,而急於構築一個所謂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然而,市場經濟體制沒有特色之分,只有是否嚴格遵循市場規律下的成熟與不成熟)。加上政府在管理中缺乏市場服務意識,違背市場原則,做了一些不該去做的事情,以至於在政府與市場關係上,定位錯亂,權責不分,又過分追求短期效應,市場功能遭到嚴重破壞,市場意識在蠻荒狀態中野蠻生長,致使整個社會呈現出顯著的功利化與世俗化特徵,這才出現了在趨利之下,一些企業無視商業倫理道德,假冒偽劣毒幾乎氾濫成災,儘管經濟發展了,但是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在近幾十年中出現前所未有的嚴重滑坡,形成了精神文明與物質發展嚴重背離的格局亂象。

我們已經在粗放無序的市場狀態中野蠻發展了三十年,實踐證明,野蠻式生長不可持續,它不能解決長期問題,在沒有頂層設計和嚴格基於設計規制下的法制與倫理約束,這種發展將無法駕馭,政策不能夠在發展中及時、有效地進行邊際調整和基於市場失常而作出科學有力的引導,最終將是不歸路,也會付出昂貴的變革成本。畢竟,發展的背後是幾千年來傳流不息的文化信條,這種約定俗成的社會基本原理就是最大的民心和紀律。再過幾十年,我們必有一次行為與倫理上的傳統迴歸,原本被奉為圭臬的行為倫理將被重新拾起,市場營銷學將重新改寫,它將重新定義什麼是公司,以及如何在成熟的市場機制中生產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它將重新認同“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傳統命題,於無聲中進行一次商業生態上的革命,重新還市場一個公平、公正、誠信為王的運行環境。

今後,必然是產品為王的時代,誰擁有過硬的產品,誰就能在符合人們品位與市場需求的常態中生存下來,並做到永續經營,僅靠低俗的營銷與所謂的平臺化運營是不可能在成熟的市場體制中走遠的。

我們需要像華為那樣,完全靠腳踏實地地做產品而贏得消費者和世界,從不靠投機和炒作搶佔市場,更不靠不勞而獲的資本市場上市圈錢,以解決融資問題,它摒棄了這世界上其實最不合理卻又合法的做法,寧願把利潤分給揮灑汗水的員工,這才是真正的讓人尊敬所在。它不做所謂的平臺,而專心致力於做產品,並通過加大研發力度,將其做到極致。光憑這一點,它就遠非BAT和小米所能望其項背。畢竟,平臺只是疊床架屋式的虛擬存在,好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平臺,它符合市場本質。也許再過幾十年,市場終將證明,那些擁有好的產品的企業才能真正做到永續經營,而慣於營銷和平臺化運營只不過是花架子,倒下並不需要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