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頻頻爆雷,是必然還是恐慌下的踩踏

P2P頻頻爆雷,是必然還是恐慌下的踩踏

日前,朋友在朋友圈發圖,冰與火的世界,兩隻薅盡羊毛的綿羊舉目張望,我配文“羊毛沒了,赤野千里”,形容近期P2P接連爆雷的慘狀。

P2P頻頻爆雷,是必然還是恐慌下的踩踏

那麼,P2P的連續爆雷、跑路,背後究竟是必然,還是市場恐慌下的踩踏?

在我國現有市場機制下,政策、監管、投資人還有互聯網運營平臺都處在缺失、稚嫩、盲目與幾近惡意圈錢的混亂中,以至於亂象叢生與野蠻生長的背後,透著極大的監管缺位、投資不理性與人性道德風險,互聯網帶來的市場紅利使得幾乎所有市場主體都想搭上互聯網金融的順風車,實現豐厚套利。然而,市場本身的狂熱帶來的一哄而上,加上監管對新生事物的寬容放任,防範機制匱乏,一旦金融政策或貨幣政策出現現實乃至預期上的收縮,巨大的風險敞口將足以讓整個市場生態遭遇巨大破壞,瞬間爆發風險,人性危機與道德風險也會同時面臨不可控局面,企業“原罪”暴露無遺。

P2P頻頻爆雷,是必然還是恐慌下的踩踏

1.金融創新與監管缺位。基於互聯網深度應用時代的到來,疊加移動互聯日益普及並迅速發展,金融+互聯網形成的情景融合,帶動產品創新所形成的巨大紅利,是傳統時代任何產品與商業模式均無法企及的。那麼,這種情況下金融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本密集型行業與社會資金來源,無論是從快速、便利地貸出資金的資產端,還是迅速地吸收資金的負債端,均基於誘人的成本收入比而存在巨大的市場效應,逐利的驅使,疊加發展窗口期,必然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規模龐大的市場,一致看好的預期,在蘊藏巨大市場機遇的同時,風險正在加速積累、待釋放。倘若監管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片面維持新生事物的扶持態度,對市場野蠻生長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威脅缺乏警惕,防範措施匱乏,造成有效監管缺位迷失,或者能夠看到風險,但對新生事物在監管上或存在經驗主義的自我盲從,或缺乏政策監管框架造成無規可依,或是能力所限,束手無策,均將導致市場失靈後,再遇政府失靈,市場元氣大傷,市場參與主體損傷累累,整個市場恢復將變得艱難重重,因為信心與預期均遭嚴重破壞。

2.理性經濟人建設任重道遠。在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不久的我國,投資、投機普遍盛行,長期看漲不看跌的單邊取向,造成市場預期機制紊亂,最終干擾了價格信號,必然使得理性經濟人既不理性,且極顯激切,整個市場漲跌勢力和力量缺乏有效制衡,必然造就出一個單邊市場,如此功利的投機氛圍,必然為槓桿、泡沫等一切不利於市場有序發展並帶來惡性後果的非理性繁榮製造可怕的人為基礎。如此引線長埋、危機四伏的市場,豈能不頻頻爆雷,市場主體尤其是投資人豈能不慘淡收場!

3.企業“原罪”。不能否認,當一個全新的市場處於開發、蓬勃發展的時候,那些最先參與到這一市場並在短期內迅速積累下原始資本,賺取第一桶金的企業、平臺,很多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原罪”與道德風險,它們在一個極為適當的時機,利用蓬勃發展的新生事物與龐大的市場紅利,迅速進入,豪取頭金,然而本身帶著巨大投機而監管幾乎缺位的市場隨時都將在豐厚的市場利潤下變得“邪性”“瘋狂”而墜入神壇,如果再遇宏觀政策更迭帶來風險高壓,最先受益的那批進入者必將在癲狂、變幻的市場中敏感地嗅到風險氣味,迅速提前離場,巨大的拋壓勢必給本已風險高築而變得脆弱的市場一計重擊,隨時演變成一個爛攤子。而它們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做空力量。

P2P從萌芽、發展、繁榮到倒臺、跑路、爆雷,見證著互聯網金融在政策從默許到支持,再到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貨幣、金融政策收緊,從野蠻生長到嚴厲監管的全過程,在此期間,政策也罷,監管也罷,投資人也罷,平臺也罷,無不是在市場紅利期,在政策默許與監管寬容背景下,在巨大的功利、一哄而上下完美演繹著整個市場機制不健全所帶來的貪婪,最終慘淡收場。而這樣的結果,在不健全不成熟的市場機制下,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必然,及市場恐慌下的踩踏。

據統計,僅在7月份全國爆出有問題的p2p平臺204家,這些平臺要麼停業清盤,要麼提現困難,要麼經偵介入,要麼平臺失聯,要麼直接跑路,留下一個破碎的市場。

這不禁讓人感嘆,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市場,總是以一個強勁的姿態開頭,而以一個唏噓的結尾畫上最後的句號。

P2P頻頻爆雷,是必然還是恐慌下的踩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