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里,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慶哥

獨立水瓶女

愛讀書寫字,變美乾貨總結癖

玩轉廣式煲湯、智慧皮囊兩不誤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上個月底,我婆婆離家出走了。

在我生孩子前,親生閨蜜告誡我,千萬別跟婆婆住在一起,她自己就經歷過被婆婆氣哭,冷戰,舌戰,然後兩敗俱傷。

尤其生孩子後,兩代人對養育的價值觀南轅北轍,很容易摩擦生電。

比方說我最近的遭遇。

婆婆搬過來跟我們一起住差不多一年了,我們容忍彼此的脾氣和剋制對彼此的不順眼,這些小矛盾,在孩子出生後更加白熱化。

她覺得孩子在晚上要蓋厚的被子,我覺得薄被子就可以,在我看來孩子不怕冷,但最怕熱,很多病都是熱出來的,育兒專家崔玉濤也是這樣說。

她覺得孩子每天要把屎把尿,可以不用尿不溼,我覺得要順應孩子的生理發育,而不是人為地控制,孩子發育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不用尿不溼。

如此之類的觀念衝突,每天都在上演,終於在一個晚飯之後,我們都爆發了,然後,我婆婆離家出走了。

現在,我們都不想再忍了,在沉默中爆發,然後大家的關係就緊張了。

婆婆和媳婦本來就是八字相剋的兩個物種,之前能夠和平相處,全靠意志力上的忍耐啊。

在世上,無論維持一種什麼關係,想要長治久安,靠的都是馬拉松式的忍耐。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據說,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100次想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然而,沒有實現那一步的衝動,誰都是依賴理智上的剋制和容忍。

韓寒說,喜歡就會放肆,而真正的愛是剋制。

深以為然,在男女關係裡,如果你重視對方,想維持穩定的長久關係,都會剋制自己,在不突破底線的基礎上忍受對方的缺點。

女友C是個潔癖控,家裡的東西要擺得整整齊齊,地上一根頭髮都要立馬撿起,每次去她家,在門口要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塵才能進門。

可是她的老公就隨意多了,襪子老是不扔進桶裡,刷牙時牙膏粘在洗手盤裡,忘了清理乾淨。

然後女友經常會像唐僧唸經一樣在老公耳邊叮囑要注意衛生,每天起碼說個八百遍。

在我們外人看來,精緻女孩和粗線條男孩的生活應該很不和諧吧。

可是,令我大跌眼鏡的是,這兩個對清潔程度追求大不同的人,居然多年來關係也算四平八穩。

女方說,跟一個人同一屋簷下靠的是“忍功了得”,愛一個人就是享受對方優點的同時,還要咬牙啃下他的缺點。

女友性格內向,不喜歡交新朋友,但是他性格幽默,總是能哄她開心。雖然彼此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但是無論嫁給誰,生活習慣都是不一樣的,互相忍耐是夫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愛就是恆久忍耐,如果沒有忍耐的愛做底色,這種愛顯得太脆弱。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裡,三對夫妻都在展示著不同的忍耐之道。

大S做了壽司給汪小菲吃,面對一整盤黑暗料理,汪小菲表現出很強的求生欲,邊吃邊誇老婆做的壽司好吃,明明吃得很撐,為了討老婆歡心,依然忍耐著難受的感覺,把壽司吃完。

以前很多人不看好大小戀,但其實他們在生活裡是很懂得遷就和忍耐對方的夫妻。

有網友說陳建斌和蔣勤勤那一對,看著令人不舒服,主要是陳建斌簡直是西北甩手大老爺的傑出代表,在家裡不是躺在床上打鼾就是在沙發上吹水,懶人作風令人髮指。

而挺著八個月大肚子的蔣勤勤居然還要煮飯煲湯伺候他,賢妻良母指數令人佩服。

讓人看著婚姻美滿並且已經生二胎的陳建斌和蔣勤勤,在日常相處的點滴裡,也是需要無限忍耐啊。

大明星夫妻的相處模式尚且如此,更何況在平常百姓家,成熟的婚姻,本身就是在忍耐中亦步亦趨,如履薄冰。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朋友、同學之間,能穩住情誼,忍耐是潤滑劑。

尤其過集體生活時,忍耐是一種高級情商。

在大學時,8個女同學住在一起。同學A是晚睡型體質,同學B是早睡型人格,

同學A的床頭燈正好對著同學B床上的枕頭位置,每次同學B在十點半準備入睡時,都會被同學A的燈射著眼睛,B對光又十分敏感,於是輾轉難以入睡。

同學B找同學A交涉,結果A說,自己的生物鐘就是這樣,太早睡是無法入眠的。

同學B於是買了防噪音耳塞和睡眠眼罩,也算風平浪靜地度過了一個學期。

但有一天同學A對B說,你能不能換一個鬧鐘,你的鬧鐘那個秒針在滴答滴答地響,讓我無法入睡。

同學B有點難受,同學A的檯燈騷擾了她一個學期,她都在忍,可是不過因為自己的鬧鐘秒針有點聲音,就被翻白眼。而且她的鬧鐘買的已經是最靜音模式。

那天晚上她們吵了一架,然後至今沒有和好。

南京某高校,曾經對800多名新生的作息時間、衛生習慣、學習特點、社交偏好等作了系統調研,在入學時按新生的生活習慣,把“早起鳥”和“夜貓子”分開住宿,成效很不錯,減少了很多宿舍矛盾。

但是這個調研工作很繁瑣,不是每個高校都能落實。所以大部分人,面對集體生活,還是要互相遷就才能保太平。

在集體宿舍,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個性和生活習慣都天差地別,互相包容是相處下去的錦囊妙計。

就像同學B一直容忍著同學A的生活習慣,想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彼此相處也更愉快,畢竟同學間低頭不見,抬頭見,太多摩擦,大家同一屋簷下很尷尬。

但同學A卻從沒想過忍耐別人,也從沒換位思考過別人的處境,別人容忍她,她就當作理所當然,自己的睡覺質量大過天,但視別人的睡覺質量如無物。

在現實的交往中,人和人之間,尤其在集體生活裡,如果一人退一步地遷就,就是美好的人間。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一段關係裡,別做那個動不動就炸毛的人

有些人也許會說,我不想容忍任何人,我不結婚我不生子,我要做特立獨行的人。

要達成這樣的願望,也不是不可以。

你看大哲學家叔本華就是這樣的佼佼者。

他忍受不了家裡的工人說話大聲,就把人家推下樓,忍受不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就幾乎一生都不怎麼見面。一生很少與人交往,不想被人思想綁架,不想被消耗時間,只想任性做自己。

他真的做到了,但前提是,他真的很有錢,繼承了父親一大筆遺產,而且自己投資有道,有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而且,他能極度承受孤獨,因為是哲學家,本身就需要孤獨地思考人生,別人的打擾本身就是累贅。

如果你像他一樣,不結婚不生子,有錢又享受孤獨,其實你真的可以做到,不想容忍誰就可以不容忍誰。

不容忍別人是一種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跟“你有沒有錢”以及“你想建立什麼樣的社會關係”是骨肉相連的。

如果你只是普通人,多多少少還是要在社會里做些妥協,適當地忍耐一些能在忍耐範圍內承受的事情,你不是陶淵明,為五斗米折一下腰,也沒什麼可恥。

當你還沒有錢為明天做打算時,請忍一忍你的老闆,先別衝動說再見;

當你還是很愛對方很重視一段關係,但受不了對方生活習慣時,不妨忍一忍,因為對方其實也在忍你。

當你在社會里受盡委屈和折磨,覺得走不下去了,忍一忍,轉個彎就是海闊天空。

聖經裡說,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惟有忍耐到底,必然得救。

但在現實生活裡,當然很難做到聖經裡的箴言。如果別人一而再地突破你容忍的底線,需要正當的反擊。

但對於大部分的相處模式,在原則和底線範圍內的忍耐,是一種修養。

懂得適度的忍耐不是懦弱,而是高情商。

因此,在忍耐裡,我們救贖的往往是自己。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