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梅西C罗离婚:追星路上,为何总有人失去理智?

因梅西C罗离婚:追星路上,为何总有人失去理智?

世界杯赛程过半,拥有粉丝无数的梅西和C罗已经双双把家还,各自带领的球队都止步世界杯十六强。这一事件发生后,失意的不仅是梅西C罗,也不仅是天台上排队的人,还有俄罗斯的一对球迷夫妇。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该夫妇,丈夫是梅西粉,妻子是C罗粉, 两人都是狂热的足球迷,因2002年世界杯期间一起在酒吧看球而结识,并于2004年结婚,如今已经过去14年。结婚因足球,离婚也因足球。丈夫透露,离婚是因为在阿根廷对尼日利亚的比赛,当他庆祝阿根廷队惊险出线的时候,妻子说梅西在这场比赛中表现不好,是他拖累了球队。而且,从本届世界杯开始,妻子就经常嘲笑梅西,并不断强调,C罗要比梅西强多了。身为梅西铁杆粉丝的丈夫自然不甘偶像受辱,对于妻子的这番论调进行了狠狠回击,最终导致离婚。

因梅西C罗离婚:追星路上,为何总有人失去理智?

两人离婚原因一经报道,热度便居高不下,甚至引发了我国媒体的不断转载报道。 离婚很正常,追球星也很正常,但因追球星而离婚,就多少有些令人咂舌了。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的杨丽娟——那个为了追刘德华,最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女孩。不管是中国还是俄罗斯,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为什么,总有人为了追星,而不顾一切,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呢?

当我们在追星时,我们在追什么?

狂热追星,而对现实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不追星的人,尤其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按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说,对一个未曾谋面(或者说在现实中毫无交集)的人,不计回报地无条件付出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及金钱,也要为偶像爱豆打call呢?

唯一的解释是,他们认为,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并让自己得到了好处的。这种好处,便是在心理层面上的一种慰藉和满足。疯狂追星的人,往往是将偶像当做了"理想自我"的替代品,他们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或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通过投入某种情感、行为或金钱,在偶像身上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就像听到好听的歌、吃到美味的食物一样,这种在偶像身上获得的替代性满足,也会加速多巴胺的分泌,令人获得快感。

这种脱离现实的快感往往容易让人沉迷,从而做出一些在外人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尤其当追星er遇到一群同好,这种行为便更有可能出现。正如《乌合之众》里写到的,聚集中的所有人,他们的情绪和观念选择了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人格消失了。当人身处一个集体中的时候,自觉人格会消失,感情和思想都会转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是一种集体的心理特征。当身处粉丝群时,个人会变得无法思考,而走向集体意识所追求的方向,单个人的狂热被无限放大,催生种种不理智的行为。

某种程度而言,是媒体将这种狂热蔓延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提升了其传播速度。媒体全平台、全方位、全天候的报道,以及某些媒体的有心 "指引",很容易便形成一种狂热的氛围,当在此氛围下的个体,都能够即时互动时,心理群体的产生便轻而易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