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直在我们的血液中穿行——《新书自序》

历史,一直在我们的血液中穿行——《新书自序》

1

不知不觉,微信公众号的写作已接近一年,

这一年,遭遇了不解,遭遇了漠视,但也碰到了更多的鼓励。

应该说,能一直写下来,主要就是因为那些温暖的目光,真诚的鼓励,

我不可能不顾外界的反映,一条路走到黑,

有人看这些文字,还有人鼓掌——最初稀稀拉拉,后来整齐划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获得了动力,一直朝前走。

历史是一个低门槛的东东,凡识字的人,都可以写两笔,更有甚者,乐于胡编乱造,

有人说,历史虚无飘渺,完全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要被他们的这些观点所左右,所影响,

只要努力,我们完全可以不断地靠近历史,抓住核心信息,让历史在现代绚烂。

要把历史写活,最紧要的一件事情是:尊重它,

因为我们身上流的,是古人的血,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不尊重他们,就是不尊重我们自己。

2

有了尊重,要把历史写得好看,至少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熟悉并掌握基本史料,二是从史料中拎出最重要的特征,三是熟练运用现代表述方式,

我的感受是,如果你的文字没有魅力(有人也说是文字的性感),别人很难坚持看下去,

你写着写着,也觉得聊胜于无。

不过,即使做到以上三点,从历史中挖掘精彩故事,还只是完成了一小半。

接下来,你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古人交心谈心,

其关键是,每次写一个人,要把心掏出来,写完了,再把心放回去,

如此反复,以至于,我都掏累了,

这是难度极大的一件事——别提跟古人掏心掏肺,现在又有几个人敢跟周围的人说真话,真话往往会带来伤害,

古人都离开那么多年了,你还想跟他(她)交流,似乎有点柏拉图主义。

其实,真的可以,历史上有太多人因为对现实的失望,而转向跟古人交流谈心,

而我已经尝试并将继续努力,通过自己的揣摩理解,采用自己的叙述方式,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场,刻画古人心理,

整个过程奇妙又诡异,就像在为古人招魂。

有粉丝留言说,看了一晚上你的文章,感觉有些不羁,又有点深情,感觉很细腻,仿佛在写一个人的时候,完全把自己带入……看你写的文字,我感觉很容易走进他们的生活。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大脑是用于了解事实的,而右大脑是用于情感共鸣的,

文字一旦带有情感,它就开始闪光,

同样,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历史的尘烟,你也行,

因为这是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的对谈。

3

不得不说的,还有宝贵的幽默感,

这几乎是一种天赋,我常为它抓狂,

进入社交时代,幽默感成为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低级搞笑,也不是强行创造幽默,

而是灵光一现,令人会心一笑,

词典上解释说,所谓“幽默”,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有趣或可笑,但更可贵的是意味深长。

只有让读者看完文章,还在那儿久久怀想,这样的幽默才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在描述古人的时候,为让读者更快记住他,我总会创造一些幽默的场景和语言,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方法,可以如此迅速地解除繁琐和苦难,这就是幽默的巨大魅力,

这也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极其推崇幽默叙述的原因,甚至称它为我写作的“灵魂”,

我还说过,如今知识遍地,人们的求知欲得到空前的满足,但人们的焦虑感和无力感接着浮现,

所以,现代人不求解惑,但求解烦,解烦,只有幽默可以做到,

我的尝试也获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 在合适的时候,我会请粉丝评选一下幽默100句。

4

所有的这些做完了,还有一个坚持,

未来是模糊的,谁也不知道会发现什么,你只能拿着手电,走一米看一米,

只有坚持了,你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无数人跟我说,坚持下去,一定会怎样怎样,

现在也坚持写了108篇了,在所谓的公号退潮期,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一年的写作里,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是找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我的意思是工作之外的价值,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何在?

填过无数次履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确实很可悲,

而现在是越来越清晰了——我就是一个吃文字饭的命,

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就一直很好,作文写得又快又好,虽然只是那种毫无创意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后来在媒体行业混饭吃,开始大家都是从小消息写起,我却偏爱大块头文章,感觉写起来特别像一个记者,

再后来学会了个人化的叙述方式,更加乐此不疲,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跟千稿一面、千人一面作斗争。

5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即我的写作都是正能量的,正能量这东西在历史中,在现实中,其实是处处可见的,

只是有很多人看到的,是生活中的阴暗和不如意,

有人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相反,正能量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在已经完成的对50多个古人的写作中,大多数主人公都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

他们在现实中踉踉跄跄,摔了不少跟斗,但从未改变他们的热爱——爱国家,爱故乡,爱朋友,爱这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

他们甚至不会去恨其他人,包括曾经严重构陷他们、差点让他们死于非命的人,

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偶像,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大度,他的沉郁,他的悲天悯人,总是让后世读者感动万分,

以至于说起他的名字,人们总会微笑颔首,

有那样的人生境界,他才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诗,成长为一个天才,

没错,中国古代几千年,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是天纵之才,苏轼也算早慧,但生活把他活活磨成了一个天才,

苏轼如此,其它人又何尝不是,嵇康、陶渊明、李白、李清照、柳永、李煜……

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他们全是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人,

正像我在《唐伯虎的风中零乱》里写的,一个人在逆境中的奋起, 远比在顺境中的成功更能打动人,人的精神力量无限。

6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不过,很多时候平安、平淡乃至平庸生活的代价是,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抵达自己理论意义上可以到达的彼岸,

这绝不是倡导苦行主义。我一个大学同学说,他一生中最顺利的时候,就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他一生中最坎坷的时候,就是他一生中最闪光的时候,

这句话说得很有哲理,虽然看起来有点别扭。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既然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爱和鼓励,未来我还会不停地写下去,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

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很多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历史人物,为其idol的遭遇叹息、不平、流泪,

从这方面来说,历史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它一直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

而我想通过自己的揣摩理解,采用自己的叙述方式,最大限度上还原历史现场,刻画古人心理,

就像一位叫“闾师长月”的网友在“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看我把栏杆拍遍”一文的跟帖中说——

“我看过很多评写辛弃疾的文章,却独爱这一篇,爱不释手!也在囚徒的文字中找到了与自己对历史相似的想法与情怀!于是疯狂地将囚徒的公众号推荐分享,我觉得,每一个认真严谨的历史解说者更应值得尊重”。

现在,《历史的荷尔蒙——古人的抉择与情感》终于出版了,算是交给大家的第一份成绩单,它大致可以打86分,我很满意。

是为自序。

写于东京至北京的飞机上

(2017年12月13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