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馬雲說:好孩子就是表揚出來的。

現如今,很多家長的都知道要經常鼓勵表揚孩子,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也說“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孩子幾乎所有不當行為的原因,都可以認為是缺乏適當的鼓勵表揚。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會越好越健康。”

現如今,家長們都知道要常常鼓勵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們發現,鼓勵的效果不如人意,自己想盡辦法去鼓勵孩子收效卻很一般。

那是因為你混淆了鼓勵與表揚!

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前幾天朋友發牢騷說:女兒小的時候很是聰明伶俐,學什麼都很快,也都能很好的掌握,但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做計算題就草草了事,不肯認真的座,稍微複雜些的計算題就會出錯,前段時間的英語考試,單詞量大,她錯誤很多,為了鼓勵她,我說:“你這麼聰明,肯定能背會。多背幾遍就會了。”她卻趴在桌子上哭起來,“我最討厭學英語了,再也不要學英語了。”不是說誇孩子可以讓孩子更有動力嗎,怎麼我誇了,孩子反而積極性下降了呢?

但是請回憶一下,平時我們誇孩子時用得最多的詞語是什麼?

當孩子畫畫完成後,你只說:你真棒;

當孩子積木搭建完成後,你只說:你真棒;

當孩子會背一首詩後,你只說:你真棒;

……

反正不管孩子幹了啥,你都能用這個萬能公式,舉起大拇指,高興地跟孩子說:寶寶,你真棒!

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你真棒”,到底哪裡不對?

我們平常的“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快”,這些都是表揚結果。

這樣的表揚不好嗎?是的,這樣留於表面的誇獎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容易獲得的,同時也是是非常抽象的。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也許孩子只是收拾了一下玩具,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

不如更具體地說:“媽媽發現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感覺真乾淨整齊。”

這類讚美,才容易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進而積累自尊自信,而不必為了維護“你真棒”的形象拈輕怕重。

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針對表揚,鼓勵孩子,斯坦福大學教授曾花費十年時間專門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第一輪實驗

在實驗中,德韋克教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

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錶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第二輪實驗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

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第三輪實驗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

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

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

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孩子是要鼓勵還是表揚?不要再用“你真棒”這個萬能公式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對數千個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

決定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堅韌的品格、頑強的毅力,是抗壓和抗挫折能力。

父母的隨口讚美,讓孩子失去的正是“堅韌”這種最寶貴的品格。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