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家公務員行測考試中言語理解題有什麼解題技巧?

即將上岸的Amelie


2019國考言語三大解題技巧一:主體排除法

言語理解中有一大題型就是片段閱讀,文段長,經常有考生反映讀了後面忘前面。這時,主體排除法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排除錯誤選項了。主體就是文段核心闡述的對象或論述的話題。我們可以通過通讀全文,瞭解文段核心談論的對象是什麼。通常文段會圍繞一箇中心展開論述,主體詞往往貫穿於整個文段或主題句中。找到文段或主題句中的主體詞,選項沒有主體詞的可以直接排除,無需去分析這些沒有主體詞的選項是否符合文意。這個方法不僅可以在主旨概括題和意圖判斷題當中使用,還可以在標題填入題及語句銜接題中使用。標題填入題作為主旨概括題的變型,也要看文段核心談論的對象是什麼,所以主體排除法同樣適用。而語句銜接題要求話題一致,也可以通過主體去排除錯誤選項。

言語三大解題技巧二:標點符號法

言語中有很多標點符號可以利用,如冒號、破折號、頓號、逗號、分號、引號、問號等。冒號和破折號為解釋說明的作用。在主旨題和意圖題中,冒號和破折號後面的內容為解釋說明的內容,非重點,可以略看;在邏輯填空和語句銜接中,冒號破折號後面解釋說明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前面所要填的詞或句子的內容是什麼。頓號、逗號、分號表示並列關係,通常前後的內容意思相近,感情傾向性一致,可以幫助我們在邏輯填空中快速鎖定正確選項。問號用的比較多的作用就是設問和反問。文段如果有設問的話,這個設問和它的答案就是文段的重點,我們就去看問題和答案分別是什麼就好了。反問一般表達的就是否定的意思,如“這樣做難道有什麼好處嗎?”,意思即這樣做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所以出現反問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作者的態度觀點和他真正想表達的內容。

言語三大解題技巧三:觀點援引法

在片段閱讀當中經常有援引觀點,這些援引觀點主要可以分為正面援引和反面援引兩種。反面援引通常情況下是作者先援引一個觀點,再通過“可是”“實際上”“其實”等轉折關聯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時候我們為了節省時間可以直接去看援引的觀點是什麼,進行反推。正面援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的觀點和援引觀點相同,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援引觀點正推作者的觀點,也可以選擇略看;還有一種情況是作者的觀點和援引觀點合而為一了,文段沒有表觀點的句子,這時候我們要想知道文段的觀點是什麼,就去看這個援引觀點就可以了。

這就是華圖公考專家為大家介紹的幾種做題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快速鎖定正確選項,排除錯誤選項。

關注華圖教育私信撩我,有問必答哦!


華圖教育


國考言語理解包括:邏輯填空、語句表達、閱讀理解三個模塊。複習備考需要從這三大塊著手。

一、言語理解中邏輯填空備考指南:

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邏輯填空四大解題技巧

【導讀】

邏輯填空又名選詞填空,是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的第一個題型,可見其重要性。中公教育專家特別總結了一些選詞填空的高頻試題,並給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技巧,供考生參考。

目前這一題型考查的綜合性越來越強,考查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更側重於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考查。做題時,考生不僅需要清楚單個詞語的意思,還要綜合考慮所給材料的語境和主題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一、看搭配

運用搭配的方法進行破題、解題是最快的一種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在我們漢語形成、發展過程中,有些詞搭配的對象是不同的,詞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組合。詞語的搭配要符合兩個原則:一是合乎事理;另一個是合乎習慣。比如,發揮和發揚,和發揚搭配的詞語有:精神、傳統、郵電;和發揮搭配的有:作用、積極性、創造性。禁止和控制,我們在公共場合看到的是“禁止吸菸”,沒聽說過“控制吸菸”。再比如,交流和交換,和交流搭配的詞語有:人才、思想;和交換搭配得有:意見、位置。由於有這種固定的用法,我們就不能說交流位置,我們可以說交流電,但是不能說交換電。所以,這種方法是快、準的方法。

【例題】由於疏於______,院裡的房屋大多十分陳舊,與旁邊修建得簇新的正乙祠戲樓相比要______得多,不過在院中我們依稀還可以看到正乙祠戲樓當年的身影。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修飾 寒酸 B.修葺 遜色 C.管理 破敗 D.維護 雜亂

答案:B。

【中公解析】本題選B。修葺是專門用來和房屋的修繕相搭配的詞,有些考生要是對此詞語有所瞭解自然可以毫不猶豫進行選擇。但是本題還有另一套解決方法,原文句子的語氣基本上是質樸平實的,比如陳述房屋破舊是說“大多十分破舊”,而不是語氣相對強烈感慨的“已經一片破敗”,所以,填入橫線部分詞語必然也要注意語氣不能太強烈,用詞不能太尖銳,這樣,寒酸,破敗,雜亂都比不上遜色用得符合語境,另外,分析句子也可以看到第二個待

填入的詞是修飾“相比”的,陳舊與嶄新相比自然是要“遜色”,這幾乎可以不假思索的得到。

二、明詞義

在理性意義上,公務員試題中經常考查的是詞語的輕重、詞義的側重點不同。

1.詞義的輕重

有的近義詞之間基本意義相近,但是詞義程度的輕重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詞義的輕重主要是意義相近的動詞、形容詞表現出來的差別,有的詞語適用於比較重要的,較大的事物,有的則適用於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質重,有的則表示的程度淺、性質輕,這就是詞義的輕重。

例如:

愛好和嗜好:愛好是指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喜愛。嗜好是指特殊地愛好。

優良和優異:優良是指品種、質量、成績等十分好;優異是指品種、質量、成績等特別好。

再如:輕視和蔑視,希望和渴望,偏愛、寵愛和溺愛,秘密、機密和絕密。

【例題】忠實與通順,作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統一的整體,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與原意______的文字,不管多麼通順,都稱不上是翻譯;同樣,譯文詞不達意也起不到翻譯的作用。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不謀而合  B.截然相反  C.如出一轍  D.大相徑庭

答案:D。

【中公解析】根據“都稱不上是翻譯”可以確定翻譯的意思和原文的意思應該是不同的,所以,排除掉A、C。截然相反和大相徑庭都表示的是事物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截然相反的語義比大相徑庭更嚴重。而根據“不管多麼通順”可以得知,填入空格的一詞語義較輕,故選擇D。

2.詞義的側重點

不同的詞語,儘管意義差不多,但是其語義上的側重點卻不一定相同。

比如:

宏偉和雄偉:宏偉重點在“宏”上,意指規模宏大;雄偉重點在“雄”上,意指氣勢磅礴。

事變和事故:兩者都可以指突然發生的某一事情。但是事變側重在 “變”上,意指那些能夠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而造成某些重大改變的事件,多用於政治、軍事等大的方面;事故側重指以外的損失或者災禍,多用於一般性的生產、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

【例題】雖然很多員工覺得很難控制工作中的壓力,但是至少當他們回家時是________的。然而,隨著工作本質的變化,家也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避難所了。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愉快  B.清閒  C.悠閒  D.輕鬆

答案:D。

【中公解析】清閒和悠閒都側重在“閒”上,與它們相對應的反義詞是“繁忙”;愉快相對應的是“煩惱”;與壓力相對應的詞是輕鬆,故選D。

3.詞義的範圍大小

例如:

邊疆、邊境和邊界:邊疆是指遠離內地靠近國界的大片領土;邊境是指緊靠國界的地區,其詞義所指範圍比“邊疆”小;邊界是指地區和地區之間的界線,詞義所指的範圍比“邊疆”、“邊境”都要小。時期、期間和時間:時期是指一段較長的時間;期間是指某一時期裡的一段時間;時間所指的時間範圍比“期間”更小。

這種區別詞義的方法,在公務員的試題中很少見到,同學們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三、品色彩

剛才所講的明詞義是從客觀的角度講的,也是理性方面的意義。而色彩是從主觀方面講的,就色彩而言,有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時代色彩、外來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等。公務員試題中最常用的是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其中,又以感情色彩為主。

1.感情色彩

人們在使用現代漢語進行交際時,總要選擇一些恰當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特定的態度、特定的感受,或讚美,或貶斥,或喜愛,或憎惡,或喜悅,或悲傷等等,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褒義詞、中性詞和貶義詞。

例如:

成果——結果——後果:成果是褒義詞;結果是中性詞;後果是貶義詞。

成就——成績:成就是褒義詞;成績是中性詞。

果斷——武斷:果斷是褒義詞;武斷是貶義詞。

【例題】發展與壯大文化產業,既要盯著市場做文章,______文化生產部門的自我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讓文化產品增值;又不能唯市場是從,一味______市場低層次需求,讓那些格調不高的文化產品大行其道。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擴大 限制 B.維護 滿足 C.提高 降低 D.增強 迎合

答案D。

【中公解析】由“讓那些格調不高的文化產品大行其道”可以推知第二個空格處應該是消極意義的詞,所以,選項D合適。

2.語體色彩

語體色彩是指不同的詞語適用於不同的語體的風格而形成的風格色彩意義。語體色彩的兩極是書面語和口頭語。

如:觀看——瞧   出恭——解手  吝嗇——小氣

3.詞語的時代色彩、外來色彩、地方色彩

時代色彩:大躍進、紅衛兵、萬歲萬歲萬萬歲、最偉大的舵手。

四、聯想法

聯想是通過賦予若干對象之間一種微妙的關係,從中展開想象而獲得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我們在做題時,可以借用這種思維模式。如果所給選項中,有的詞語很不容易區別或很難理,就可以把詞語中比較費解的語素,通過聯想或想象的方式進行組詞或造句。而且,組的詞或造的句是我們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人人皆知的。這樣可以化難為易,把抽象變為具體,把知識聯繫生活。自然做題就不是很困難了。

【例題】用歪曲事實的歷史教科書作為學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輕一代對本國曆史的認識偏離事實。

A. 引導 B.導致

答案B。

【中公解析】“引導”和“導致”。“導”是相同之處,“引”和“致”是不同之處。“引”是領著的意思,“致”則有致使之意,因而“導致”後引出結果,而“引導”只指帶著人向某個目標行動。

這種方法是比較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的。這種聯想想象,可以把比較陌生、生疏的詞語,通過對生活的關注、觀察、瞭解和積累,轉化為熟悉、常見的詞語。通過語素的融通關係,語素意義的相對穩定性,可以猜想或推出選項中詞語的含義,有助於在具體的遇境中準確地選擇詞語。

二、言語理解中語句表達備考指南:

2019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備考技巧:語句銜接題

語句銜接題,即在一段文字中填入一個句子,使文段更加完整,最終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常見的提問方式是“填入橫劃線處最恰當的一句是”。這類題屬於行測考試的小眾題型,但是無論在國考亦或是省考始終是必考題型,而國考幾乎每年都會考查這類題,題量一般在1~2道。我們在解答銜接題這類題型時,先要熟悉這類題的分類。總體而言,語句銜接題按照空句位置可以分為三類:

1. 句尾銜接題。即需要填入的句子位於文段結尾,這類句子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因此這類題基本等同於主旨題,我們做題時總結出文段的主旨即可。句尾銜接題是最重要的銜接題,也是考查最多的銜接題。

2. 句中銜接題。即需要填入的句子位於文段中間,這類句子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啟後(有時根據前後關係會有所側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句中銜接題考查得也比較多,難度比句尾銜接題稍大。

3. 句首銜接題。即需要填入的句子位於文段開頭,這類句子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話題或開篇點題。目前,這類題考查得很少很少,考生可以當做次重點進行把握。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例題來進行講解:

【例1】2010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公開表示:“雖然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經完成80億元,然而觀影人數同比並無增加,票房提高主要依賴於票價提升。”這就解釋了為何影院越來越多,看電影卻越來越貴的疑問,可以看出的是,中國電影________ 。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票價高的主要原因還是電影業發展不足

B.高票房的成績並不能掩蓋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許多問題

C.在無限風光的背後,暗藏的是一點衝動和一絲亂象

D.與其說創造了“票房奇蹟”,不如說創造了“票價奇蹟

【中公解析】D。由“可以看出的是”可知,劃橫線的句子是對前文內容的總結。前文主要講的是電影票房完成80億元,不是因為觀影人數的增加,而是依賴票價的上漲。與此相符的是D項。

【例2】好的散文不會讓讀者感到與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時,也在清晰地勾畫著自身

的影像。實際上, ________________,無論作品本身是優是劣。 “作者形象” 並不等同於作家的自

畫像,它是作家靈魂的投影,是展現在文字中的一種人生境界,是寫作視角和閱讀視角綜合的結果。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寫作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印記

B.作品傳達的是作者獨有的情感體驗

C.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懷與精神價值的融合

D.沒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繪著“作者形象”

【答案】 D。中公解析:根據話題一致原則,劃線處前文說的是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時,也在勾畫著自身的影像(“作者形象” ),後句說的是“作者形象” 是什麼。由此可知,劃線處句子也應圍繞“作者形象” 展開,符合此要求的只有 D 項

【例3】1.________________,這並非說明人類有多強壯,實際上如果僅僅是比拼搏擊,很多動物都可

以輕易打敗人類。但是,人類從來不喜歡遵循自然原本的法則,面對對自己存在生命威脅的生物,

人類避免正面接觸,打不過跑,跑完了還可以製造陷阱,設計圈套來對付你。管你是身形矯健的獵

豹還是兇殘威武的獅虎,怎麼能鬥得過狡猾的人類呢?而且,人類居安思危的良好傳統會促使人類

研究更有效的攻破對手的“戰略戰法” ,不僅要求屢戰屢勝,還要求速戰速決。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人類已經降伏了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

B.人類不斷挑戰自然界原本的生存法則

C.自然界裡再也尋找不到人類的天敵了

D.人類不懼怕自然界中任何的生存挑戰

【答案】 C。中公解析:本題 A 項迷惑性比較強。之所以選 C,不選 A,主要基於兩點:首先,文段“但是” 之後,講的主要是人類怎樣“面對對自己存在生命威脅的生物” ,更貼近於“怎麼避開、減少、剋制天敵” ,而不是“人類怎麼降伏生物” ;其次, C 項“人類的天敵” 指的是對人類具有絕對性的剋制作用的一類生物,而 A 項“所有生物” 是全範圍的,比較而言, A 項過於絕對。故綜合比較,本題答案為 C。

三、言語理解中閱讀理解備考指南:

2019國考行測備考:片段閱讀兩大解題技巧

一、片段閱讀之結構兩分法

考生在做片段閱讀題時要儘快確定文章結構以便找到文章的重點即答案。如轉折結構文段中轉折之後的內容很重要中公教育,遞進結構文段中遞進之後的內容更重要,總分或分總結構的文段中總的部分很重要,並列結構文段中所有部分都重要。

【例題】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吸入人體後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會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健康的傷害更大。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不同影響

B.災害天氣中各種尺寸顆粒物的致病機理

C.重金屬等會溶解於血液中危及人體健康

D.灰霾天氣中的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傷害大

【答案】D。中公解析:本題要根據結構鎖定答案。文段為總分結構,總的部分是重點,要體現在選項中。首句是總的部分,指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傷害很大,之後用顆粒物的粒徑大小值進行了比較論證,粒徑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中公教育故本題選D。

二、片段閱讀之尋找暗示信息

有些文段材料的重點暗藏在材料中,必須尋找其暗示信息。通過分析這些暗示信息,順利地找出正確答案,暗示信息包括修辭手法、標點符號、明顯的提示語等等。

【例題】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當今社會,政府執政的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各種輿論可以藉助網絡、短信等現代傳播工具,跨越時空迅速傳遞,使意見空間加大,意見力度增強,而決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又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中公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對“輿情危機”的處理,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的情況,及時採用新方式來應對。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說明政府在新輿論環境下有必要轉變應對方式

B.對比不同時期政府輿論宣傳的客觀環境與方式

C.剖析政府執政的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訊技術發展與輿論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

【答案】A。中公解析:解答本題可根據提示性詞語抓文章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暗示前面都是在講背景,背景後的內容對答題更重要。B、C、D三項都只是對現狀的分析,都是背景,沒有提出面對這種現狀應採取的態度或措施,可排除。故本題答案為A。

玉林中公教育預祝廣大考生備考順利通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