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未來的人工智慧是否能推動公有制的發展?爲什麼?

羅哥德


會,目前已經有初步的討論。在智能化機器人能夠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情況下,給所有人發放全民基本收入,以確保其收入。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種社會重分配政策,主張政府在固定時間發給所有公民一筆固定的錢,不管你有沒有工作、家境如何,都會收到。基本收入要花很多錢,不過支持者通常主張,在自動化(automation)的未來,機器的生產能力將使這種基進的政策成為可行。眾多研究人工智能及其社會影響的專家,都將“全民基本收入”視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就業狀況的主要策略之一。

人類勞動逐漸被機器替代,這一趨勢並非機器人時代特有的,工業時代的發明同樣取代了一些人類勞動。比如回看美國農業史,曾經有90%的美國人都從事農業勞動,大規模自動化以後,只有2%至3%的美國人口從事農業工作。但大規模機器自動化之後,全民基本收入,真的可行嗎。

瑞士和芬蘭近年來都曾推行過類似政策,在2013年,瑞士政府提出的“全民加薪”政策就曾讓全世界為之豔羨,但是到了2016年,瑞士針對是否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進行了全民公決,結果反對派以72%的得票率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否決了這一提案。

人人都有錢拿,不用擔心生計。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瑞士人反而不領情,不願意接受呢。埃隆馬斯克的觀點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在接受一次採訪的時候表示,他認為全民基本收入在未來是必然的,機器自動化也是必然的。但他擔心,如果人們不需要工作,可能會喪失人生目標。馬斯克問道:“更為艱難的是,人們將如何尋求人生的意義?很多人從他們的工作中找到人生價值。如果不再需要你的工作,那麼你的價值是什麼?

馬斯克說,有些人可能計劃在將來用這些空閒做“更復雜”、“更有趣”的事情。人類也將有更多的娛樂時間。馬斯克說:“之後我們必須弄清楚,人類將來如何與先進的人工智能共存。最終,我們需要和數字超級智能形成某種良性的共生關係。”馬斯克指出這可能是“最棘手”的部分。

儘管討論這些問題目前看來還有些遙遠,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解決基本的生存與溫飽問題尚且需要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機器人替代人類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與智能機器人共存,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給更多的人普及機器人技術知識,瞭解機器人,進而熟悉現代的智能化社會,這個責任都落在了機器人教育工作者的身上。這就是鳳凰機器人不忘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