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有趣且溫暖的天津人

家走,天津獨有的回家方式

文丨張三四

早上去吃早點,坐在旁邊的一位大概七十歲老太太用著蹩腳的普通話對他的老伴兒介紹著“這是鍋巴菜、糖餜子、老豆腐……”

可能是職業病,我對這一場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果然讓我發現很多人並不太瞭解的事:另一種天津人

我問:“老爺子不是天津人吧?”

老太太:“對,他是福建人,我是天津人,我們剛從新疆回來,幾十年沒來天津了”。

其實老人都挺喜歡和年輕人聊天的,據老奶奶講述,她當年是位知青,支援邊疆建設去了新疆,並在那裡找到了愛情。

老奶奶挺能說的,雖然她早已沒了天津口音,但字裡行間仍舊能感受到哏兒文化。

她提起幾十年前兩人相知的往事,兩人談論愛好時,老奶奶說愛好吃,老爺爺說自己是福建人,也愛好吃。結果一拍即合,吃成為了兩人愛情的連接點。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天津人愛吃就不介紹了,尤其對早點的執念。對了,福建餐飲行業的GDP全國第一。

我笑出聲,讓我想象到一對天津男女在約會的時候討論愛好時的場景:

女:大哥,你有嘛愛好?

男:我耐吃

女:哎呦,我也耐吃。

這種樸素的愛情,在天津的各個角落裡簡直太多了。

之所以對這老兩口產生了興趣,是因為像他們這樣在全國各地定居生活的天津人到底有多少?在曾經那個年代,他們將青春獻給了時代,遲暮之年,仍然回到天津,落葉歸根。這讓我有些感動,感知到一種溫暖如家的感覺。

兩位老人的背後,其實代表了無數在外打拼、漂泊的天津人,而這一群體似乎不被人所熟知。

01

芳華

1955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開始廣為流傳,那個年代無數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踏上了去往全國各地開荒、支援農村、邊疆的道路中。也就是後來所熟知的“上山下鄉”。同年,天津組織了遠征開荒隊,其最著名的是——北大荒。

1968年至1978年10年間,天津有36萬知青上山下鄉。前5年(1968年至1972年)是天津知青大規模集中下鄉時期,累計下鄉人數達到25.66萬人,其中到內蒙古3.47萬人,到黑龍江6.7萬人,到吉林1萬人,到遼寧2500人,到山西6400人,到寧夏300人,到河北9.6萬人,到天津郊縣3.97萬人……

1963年12月19日——1975年,天津上萬名支邊知識青年奔赴新疆。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年,天津知青奔赴全國各地,有些人已返城,有些在他鄉紮根,有些在奮鬥中犧牲,而他們也都在時間的車輪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故事。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1966年首批天津支邊青年合影,來源:《天津兒女在新疆》

主動提出去支邊,在如今無法想象,但在當時是一種常態。起初面臨的是家人的反對,兒行千里母擔憂,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大多經過一番爭取後,踏上了去往新疆的列車,多年後知青孫連奎寫下了《母親送我去新疆》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來源:《天津兒女在新疆》,拍攝於天津市二十一中。

即使到了新疆,

知青仍舊把天津文化帶到了千里之外。

天津人在新疆表演快板書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參加新疆社會主義建設批准書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當年,天津站站臺上擠滿了送行的親友,囑託、道別、住院,人們強忍著離別的悲泣。當火車開動的剎那間,站臺上哭聲大片。如今的你,因上學離開家鄉,在外工作探親後離開,是否會有轉身後的淚水。

天津知青與送行的親友在天津火車站留影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當時的外面是這樣的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而當時的天津是這樣的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如今的我們,或許無法想象那段歷史,也無法理解父輩的光輝歲月,更不能接受一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經歷。一代人的芳華,也終究成為我們這一代未來的故事,我們都會老,當看到年近花甲的老天津人回到家鄉,說著難以識別的地方口音,吃著早已忘記的幾十年前的天津早點時,那味蕾的刺激才會喚起被遺忘的鄉情。

02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天津人在各省市人口數量分佈圖,此為早期圖片,現無法統計2018年準確數據。

這是一張天津人在外地的人數分佈圖,相比天津1600萬常住人口來說,微不足道。不過我用另一種角度想,當我們外出旅行,時間久了,會越發的想念天津,想念小區門口的早點。

在外地生活、工作的朋友,他們每逢回家的時候,或許對家鄉的情感是最強烈的。每當我書寫天津的時候,留言中會有大量的在外地的天津朋友表達了對家的思念。

每當我去全世界各個角落能碰上一位中國人,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如果碰到一位天津人,即使在乘坐飛機、火車排隊的前方聽到天津話,我也會感到非常的親切。

記得在馬爾代夫一座島上,用餐時一位華人過來和我打招呼,他問我是哪裡的,我說天津的。然後他笑了,問我濱江道人還多麼,冬天的海河上釣魚的還多麼?我瞬間就有了親人的感覺。能想象到旁邊所有人都是外國人,而身邊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天津人是什麼感受嗎?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馬爾代夫上空,被譽為灑落的珍珠,能在這裡遇到天津人,是一種幸運。

在知乎上,因他的一篇文章《我前妻的故事(一個初中肄業生的奮鬥) 》結識了郝培強老師,據說這篇文章被馬化騰和徐小平打賞過。

他也是無數奮鬥中的天津人裡的一份子,現在上海是一名IOS開發者,在互聯網技術行業裡小有名氣。即使常年生活在外,但在朋友圈裡,仍然能看到他多多少少透露著天津人的氣息,一種平和踏實的生活態度。而他總是自嘲自己是個胖子,這已經是他無法掩蓋自己作為天津人的證據了,天津人就是愛自嘲。

東東槍,曾因一篇文章刷遍了天津人的朋友圈,這位在北京的天津人,百度顯示任職於“奧美廣告(北京)創意部”,雖然他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但看他的文章中,裡面不乏寫出類似“東一榔頭一西棒子”的文字,也能看到“馬三立”的出現。

除了他們,還有很多很多的天津人在外打拼,有明星,有學生,還有更多的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天津人。

很多朋友在我們的留言裡,經常能看到大家所表達的鄉愁。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截取自“天津人”的留言。

我們的留言裡還有很多很多,都會認真的看完。

任何城市都有她的魅力所在,天津也不例外,即使身在外地,但作為天津人的你,會在不經意間做飯的時候多加一點鹽,因為天津人口兒重。

在外買一套煎餅果子,要求不夾肉不夾生菜,卻被煎餅攤老闆詫異的時候,你已經露怯了,無法掩飾自己是一名天津人。

當你回家的時候,別人問你幹嘛切?你的一句“家走……”而不是回家的時候,沒人會對你是天津人而質疑。

天津人走到哪裡,都無法抹去身上的那股“津味兒”。

END

那些曾經生活在天津的人,現在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