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旅遊商品的發展

在旅遊業的發展中存在一些怪現象:一是,一些號稱是以旅遊線路、旅遊景區的推介為主的博覽會上到處都在推銷旅遊商品。但主辦方卻在博覽會的正式宣傳資料中很少提及旅遊商品,使市場巨大、旅遊者喜愛的旅遊商品在旅遊博覽會上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位置。二是,一些旅遊部門的負責人,在正式場合很少談及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明明很清楚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是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就是不願正式說出來,糾結得使人不得不為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的發展揪心。三是,在很多旅遊主管部門的工作計劃中,或是把發展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一筆帶過,或是對發展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隻字不提,但在旅遊收入數字中,卻藏著大量的旅遊商品銷售收入。導致在工作計劃中,雖然躲過了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這些字,卻因缺少旅遊購物這一重要旅遊收入,造成工作計劃的空洞化。或可稱之為:缺心少肺的工作計劃。

造成這些怪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在改革開放後,旅遊業開始大發展。由於當時嚴重缺少酒店、景區、演藝、餐飲、交通等各項旅遊設施和服務,政府的主要投入和吸引各種投資的方向集中在這些設施的建設和服務上。在工業、科技還不發達的時代,旅遊商品主要是工藝品和紀念品,在重視出口創匯的時期還比較重視旅遊商品,但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旅遊商品被逐步邊緣化。在旅遊業較發達的國家,旅遊收入的大部分早已是旅遊購物收入,但在國內很多人看來,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還屬於旅遊業中的非主流領域。即使在重視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發展的地區,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在旅遊業中也處於二流以下的位置,不重視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發展的地區,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在旅遊業中還不入流。

二是,發展旅遊商品太不容易被看見。建酒店、建景區、修廁所、開餐館、做演藝,瞬間就有人知道,可以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宣傳報道容易,成績也明顯。而開發旅遊商品既不風光、也不熱鬧,更少有媒體去報道,工作成績顯不出來,忙活了半天,上上下下沒人搭理,這讓發展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成為旅遊工作中最費力不討好的事。

三是,即使旅遊商品發展得好,也不知道功勞是誰的。旅遊商品涉及部門眾多,除了旅遊部門以外,還有文化、科技、工信、商務、城建、工商、質監、衛生、海關、稅務、財政、物價、知識產權、發展改革、農業、林業、漁業等部門。旅遊商品搞不好,誰都沒責任。旅遊商品搞好了,不知道是誰的功勞。發展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還要費心費力協調各方關係,基本是誰關心誰麻煩,也就沒有人關心了。最終相關部門關心的也只是旅遊購物的數字。

其更深層的主要原因是:將旅遊、旅遊業、旅遊事業、旅遊產業有意或無意地搞混了。旅遊是人們離開固定住所一定距離、一定時間的活動的統稱。包括:遊覽、購物、商務、會議、就醫、康養、研學、探險、發呆等。而旅遊的人被統稱為旅遊者,包括訪客和遊客。訪客主要以就醫、研學、商務、會議等為主要目的。遊客則是以遊覽、購物、發呆、探險等為主要目的。旅遊業包括旅遊事業和旅遊產業。旅遊事業是指政府出資建設和提供的旅遊公共服務,包括公共廁所、公共道路、公共導覽系統、公共活動(宣傳推介、大賽、博覽會等)。旅遊產業,是政府引導,市場化投入,以盈利為目的的,以促進消費為手段的經濟活動。包含了為旅遊者提供的吃、住、行、遊、購、娛等方面的服務。發展旅遊事業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旅遊產業。

在一些旅遊部門的工作計劃中,看似洋洋灑灑,貌似方方面面,但在概念上或是南轅北轍,或是偷樑換柱,或是掩耳盜鈴,將旅遊、旅遊業、旅遊事業、旅遊產業混為一談,將旅遊者、遊客、訪客攪在一起,將旅遊業不同發展時期的規律隨意組合,結果是以客觀規律為名,違反客觀規律。以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為名,阻礙旅遊產業的發展。

國家和有關部門對於經濟轉型發展,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擴大消費、擴大內需已講了多年;向境外旅遊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也講了多年;羨慕境外旅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旅遊收入也羨慕了多年;知道境外旅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收入主要是旅遊購物收入也知道了多年。旅遊業就這麼幾個概念,就這麼幾個要素,就這麼幾部分旅遊消費收入,就這麼點兒歷史,就這麼點兒規律。只需要實事求是地對待,無私、無畏的實幹。不能再靠無限增加人數來提高旅遊收入了,更不能再靠提高門票價格增加旅遊收入了。

旅遊商品和旅遊購物的龐大市場就在那裡,境內旅遊購物消費和出境旅遊購物消費的巨大反差擺在那裡,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式的旅遊商品發展模式,只能讓中國的旅遊商品消費市場繼續沉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