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弘股份跌破1元 短期大面積出現「仙股」可能性不大

8月15日,因財報涉嫌虛假記載而被立案調查的中弘股份,開盤即被投資者“用腳投票”。截至收盤,中弘股份下跌9.62%,報收0.94元,跌破1元成為“仙股”(市場對股價低於1元股票的泛稱)。

8月14日晚間,中弘股份披露稱,公司收到安徽證監局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披露的2017年一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三季度報告涉嫌虛假記載,根據規定,安徽證監局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公告還顯示,中弘股份2017年鉅虧25億元,然後又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14億元。截至8月初,中弘股份已新增3筆逾期債務本息,累計新增7.4億元。

在A股歷史上,除1996年5月份和6月份間曾有2只“仙股”外,2005年第三季度、今年2月份都曾出現過“仙股”。目前,A股歷史上的“仙股”數量之和近20只。A股市場股價在1元至3元間的股票達120多隻,如果出現股價繼續回調,這些“準仙股”很可能成為下一批“仙股”。

債務違約纏身導致上市公司股價跳水並非個案。Wind資訊統計顯示,今年1月1日至8月15日,有59單信用債出現違約,涉及債券餘額553.30億元,其中,有28單信用債違約屬上市公司債務違約,涉及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凱迪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神霧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富貴鳥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上市公司。其中,神霧環保今年以來累計下跌70.78%,永泰能源下跌50.30%,中弘股份累計下跌51.55%,樂視網下跌26.68%。

諾亞研究工作坊高級研究員姜奇甲認為,截至8月15日,A股歷史上的“仙股”數量,約佔A股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千分之五。其中,盤中最低的國新健康曾達到0.4元的價格。反觀港股,有1679只股票有過“仙股”的記錄,佔比73%。

姜奇甲認為,出現“仙股”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業績差或者遭監管處罰,進而被市場拋售。香港股票市場由於是註冊制,市場相對成熟,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現象更顯著,“仙股”比例遠大於A股。隨著去槓桿、去產能不斷推進,A股上市公司業績將進一步分化。加之市場退市制度日益完善,投資者趨向機構化,未來A股市場可能向港股市場靠攏,或將出現更多“仙股”。但考慮目前A股相關制度建設,短期大面積出現“仙股”的可能性不大。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仙股”出現是成熟市場的正常反應。在退市制度不斷髮揮作用下,這些績差股的股價重心還會下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