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讀這書有種「宿命感」,爲什麼明知道是坑,他們還跳?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莫名的自我說服中:

我沒完成的事他完成了,是因為他的人脈更多;我沒得到的機會他得到了,是因為他有個有錢的老爹……

於是很快就原諒了自己,並無比沮喪的認為,“對,這個世界就是不公平的。”要成功,就需要更多的資源。

但是一味追求“多”,是對的嗎?確實感覺有些不對。那麼,究竟是哪裡不對呢?為什麼有人或組織擁有的資源甚少卻能取得成功,而有些手握眾多資源卻一敗塗地?

為什麼明明知道“燒錢”的買賣是不可持續的,還是有人前仆後繼呢?

今天這篇文章,萬維鋼通過解讀管理學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的新書《延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式,更多」未必更好,你手中的籌碼或許遠比你想象的多。

現代社會有一個默認的價值觀:個人想要更多的財富,公司想要更多的資源——似乎多就代表成功。

然而,有兩派覺得不太合理。消極避世思想認為,無節制的發展,會讓地球環境承受不了,更極端一些的觀點則認為,人類工業文明就是地球的癌症。而“極簡主義”要求我們把所有不常用的東西都捨棄,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地修身養性,因為這樣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可是,發展是人的本能追求。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用發展來解決。儘管有很多人呼籲限制發展,鼓吹極簡生活,但我們從來沒見到哪個國家真的限制發展。

可話說回來,過分追求“多”,確實感覺有些不對。那麼,究竟是哪裡不對呢?什麼才是對的?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追求“多”,錯在哪兒?

其實,極端環保派和極簡主義者各說對了一半。一味求多,的確是不可持續的——

但這只是你自己的不可持續,最多就是你自己的公司倒閉,對大環境不會有什麼大危害,市場機制很善於懲罰那些不可持續的東西。

少擁有一點兒東西,也的確能讓它們發揮最大的效用——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發展才是目的。

《延展》的作者索南沙因的觀點,就是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儘可能利用手裡現有的資源發展。

道理就這麼簡單。有一種人,他們追求“更多”——更多的收入、更高的職位、更好的汽車,等等,有這種強烈願望的人,被稱為“追逐者”。追逐心態,有三種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跟別人比。我們時刻都想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相對位置很多時候比絕對位置還重要。我掙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比同事多掙或者少掙了多少錢。而且這個攀比還常常是往上比。

年薪上千萬美元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CEO說自己的幸福感不高,因為在硅谷,這根本不算什麼。

第二個來源是我們總是認為要想辦成更多的事,就得動用更多的資源。我們常常忽略自己已經擁有的資源的價值。

第三個來源是,我們單純地就是想要“更多”。

在《延展》中,作者講述了一個聽噪聲吃巧克力的心理實驗——目的為了弄清人是否寧願犧牲幸福,也要獲取超出自己所需的資源:

被試者被告知在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每按一下按鈕,就可以獲得一小塊德芙巧克力的獎勵,但按按鈕的時候,他們聽不到舒緩的音樂,而會聽到鋸子伐木的噪聲。

研究者告知將被試者分為“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兩組,高收入者按20次按鈕就可以獲得一條德芙巧克力,而要獲得同樣的獎勵,低收入者需要按120次。

在明確被告知,得到的巧克力,不能當場吃掉的部分不能帶走的情況下,高收入者平均每人獲得10.7條巧克力,低收入者每人僅獲得2.5條巧克力。贏得巧克力之後,高收入者平均每人吃了4.3條,低收入者平均每人吃了1.7條。

結果每個被試者都贏取了遠遠超過自己能吃掉的數量的巧克力。想要更多,這大概是物資短缺時代的一個思維烙印吧。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互聯網公司有一個共同心態——燒錢。

索南沙因在這本書裡提到,早在去雅虎之前,瑪麗莎·梅耶爾就在她谷歌的辦公室門上貼了一句話:“收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鑑於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實際收入比花費少很多,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其實是“錢能解決所有問題”。

這在互聯網公司中一點兒都不罕見,也並不是CEO們都瘋了。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價值觀是過分重視用戶總數和流量,根本不怎麼在乎實際盈利。

這個理念就是先圈地再說——花錢慢的CEO 甚至面臨來自投資者的壓力,因為花錢越快,公司的估值才能越高。互聯網創業公司動力學就是儘量動用更多的資源,一直到沒有資源可用為止。

讀這本書有一種“宿命感”。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拼命追求更多資源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追逐者呢?

因為這是一個正反饋遊戲。在短期內,你追逐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然後你獲得的評價就越高,你向上攀比的對象也越高,你也就越想追逐更多的東西。

正反饋的遊戲一旦陷進去,想要主動停手那就太難了。但是這個遊戲是不可持續的,最後要麼把能從外界獲取的資源耗光,要麼把自己的精力和希望耗盡。

也許有人會說,亞馬遜早期的擴張策略就是不顧一切先把位置占上再說,也是近乎瘋狂的擴張,怎麼貝佐斯就成功了呢?

那是因為:第一,貝佐斯是看到機會了才上的,為了抓住機會而不得不冒險。他並不是為了燒錢而燒錢,不是盲目地擴張。第二,即便如此,貝佐斯的策略也是充滿風險的。也許當初有十個亞馬遜,但最終只有一個活了下來。

一旦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正反饋遊戲之中,就要意識到,這樣的遊戲都是不可持續的,就應該想想未來怎麼軟著陸。

瘋狂擴張的公司往往會被自己壓垮,作為追逐者的個人可能會後勁兒不足。

這就是《延展》所討論的問題,如何用我們已有的東西翻盤,而不是一味依傍資源的增長?

節儉不等於吝嗇,而是一種思維模式

美國有很多浪費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像老一輩中國人一樣節儉的人。比如書裡介紹了一個公司,從CEO 到普通員工,出差時公司一律不提供餐補,而且凡是8小時車程以內的商務會議均需自駕前往——

但是員工還都很滿意,因為公司把省下來的錢都用於擴大規模、員工培訓和直接增加工資了。

節儉不等於吝嗇,而是一種思維模式。

索南沙因說,節儉思維有三個好處:第一,節儉的人關注長遠目標。第二,節儉的人,攀比心理比較弱,不會陷入追逐者的絕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節儉的人總是儘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資源。

《稀缺》說,短缺思維會把我們的頭腦封閉起來,有機會也看不到,所以窮人會更窮。

這個思想我非常贊同,但《稀缺》裡說的這個思維模式,是被迫的,而且那時的人已經面臨生活絕境,處在一種非常難受的狀態下。

這本書裡所說的節儉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節儉——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想買。這種節儉,能激發人的創造性。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侷限,可以促進創新?

提起創新,我們一般比較強調自由,總想打破一個什麼規則或者禁忌去創新。但在很多情況下,人為設定一些限制,沒有了那麼多的自由,反而有利於激發創新。

很多研究發現,給一個預算限制,再讓人設計一件產品,結果往往比沒有預算限制的情況更好。

其原理就在於在限制條件下,你不得不對現有資源開發新的用法——這個新用法往往具有很好的創造性。

反過來說,如果要什麼有什麼,可以用新資源來實現新功能,那就根本沒必要研究什麼新用法,也就沒有創造性了。

延展,就是這麼一種思維模式——主動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專注於給已有的資源開發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的絕境。

延展思維模式的關鍵,是從已有的資源中發掘出創造性的價值。最普遍的創造就是“想法的連接”。“發散思維”能把一個遙遠的想法跟你手裡的東西連接在一起,提供一個新思路。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延展,是這麼一種思維模式,讓我們可以跳出盲目追求資源增長的困境,而發現已有資源的更多價值。文章中提到的“正確節儉的心態”和“利用制約條件”都是索南沙因在他的“延展”思維框架中提到的一部分。

作者還在書中聊到更多思維模式和具體的實踐方法,如果你也迷茫於自身資源的匱乏和無法創造有效的價值,不如試著轉換一下思維方式。

也許,你手中的籌碼,遠比你想象的多。

(本文整理自萬維鋼為《延展》所作推薦序)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相關書籍推薦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延展》

斯科特·索南沙因 著丨2018.7

近期好文推薦

-End-

2018.7.30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万维钢:读这书有种“宿命感”,为什么明知道是坑,他们还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