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原标题:《闽学溯源之五:武夷中原》八闽人,你不该不知道的文化史

相关阅读:



早在北宋仁宗时,那个历史上最神奇的预言家、北宋最著名的易学家、《梅花易数》的创制者、《渔樵问答》的作者、配祀孔庙先贤之列的哲学家邵雍邵康节便曾预言: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南方地气至矣!

由北宋而至南宋,于政治经济而言,正是如此。但我想,这天下将治,南方地气至矣,更多的还是指华夏文明文脉的承续吧。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到南宋时,作为道教名山的武夷山,白玉蟾于此处,集道教南宗之大成,而佛教禅宗兴盛时的“五宗七家”亦鼎盛于武夷山脉,而朱熹的理学道统,在朱熹及其门人的不懈努力和传播中更引领了时代之风气,中华文化三大形态汇聚交叠,让华夏文明道统在武夷得以治同。也是在这样的文脉交汇中,其时的武夷区域之人,也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指点江山,留下传世之作。朱熹的好友建阳人宋慈留下法医界传世丰碑《洗冤集录》,而邵武的严羽的《浪沧诗话》则成为千古诗评之典范。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洗冤集录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浪沧诗话》译本

有感于武夷之文盛,彼时的大儒、湖湘学派的创始者张拭亦由衷地叹言:当今道在武夷!而当今学者蔡尚思追思当时之盛况时,则一语中的: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清代理学大家、康熙朝礼部尚书张伯行景仰之中,有着更为经典之表述: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之授受,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以并称邹鲁……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拘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黄干

勉斋黄氏,指的便是朱门四大弟子中号勉斋的黄干。就朱子门人在朱子学派当中的地位和影响来说,以蔡元定与黄干最为重要。蔡元定是朱熹生前最重要的弟子,被后世称为“领袖朱门”。他多年作为朱熹的对话者,不仅协助朱熹主要学术著作的编撰,而且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拓展和丰富了朱子学的研究领域,并对朱子学的传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三个儿子均为朱子门人,蔡氏一门还有“蔡氏九儒”之佳话,在朱子经学哲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其子蔡沈的理学研究更是影响深远。可惜蔡元定还早于其师朱熹离世,而黄干,则是蔡元定去世之后最重要的朱子门人,他在朱子学派当中,尤其在朱熹去世之后具有更重要影响。有一个能够说明蔡、黄二人在朱子门人群体中重要影响的实例,即在名为记录朱熹语录的《朱子语类》当中,赫然录有其他朱子门人所记录的蔡、黄语录,这说明不少朱子门人,是高度认可蔡、黄二人在朱子学派中仅次于朱熹的导师之地位的。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蔡元定

而二人之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当属黄干吧。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离世后,为朱熹写成《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的,也正是黄干。文中高度概括朱熹一生坎坷的经历,为研究朱熹生平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全面论述朱熹的学术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给朱熹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的高度评价。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武夷山大林谷朱子陵墓

对许多文化人来说,提起这黄干,总会想起那个“候师三月”的典故。话说黄干,为了追寻理学道统,拜朱熹为师,曾在大雪纷飞武夷山中客栈,衣不解带,恭候朱熹,直至开春后,方才等到朱熹。这黄干“候师三月”之典故,比起杨时游酢的“程门立雪”,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世有联赞叹道:伊川府前立雪一尺,世皆尊程氏高弟称游杨载道南矣;紫阳户外候师三月,吾独赞朱子门人号颜曾续统北焉。

对朱子理学和闽学传播而言,黄干或许才是真正的开枝散叶者,朱熹逝世后,朱子学主要分三支,皆因黄干而上承朱子:江西支脉由黄干传至饶鲁,饶鲁再传程若庸,并由程若庸传系吴澄;北方的一脉,赵复、姚枢、刘因、许衡之学,亦实出自黄干;浙江一支,是由黄干传何基,何基再传王柏,王柏传至金履祥,金履祥传给许谦,此即后世所谓“北山四先生”,也称“金华四先生”。北方一脉,章句之学气息颇重;而江西一脉则难以回避地染于象山心学;宋元时期的朱子学,以“北山四先生”最为纯粹,成为朱学之正宗和嫡脉。当然,无论如何,正是这黄干,让这其时华夏道统清源之闽学,从“道学南传”又开始了“续统北进”之轮回。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北山四先生

除了三大支脉,其时闽学之盛行,是真真不拘于一处的:以李燔、胡泳为首的南康,以甘吉甫为首的临川,以黄干、郑文遹等为首的建州,杨楫常与杨复在闽东,四川有度正,永嘉地区是叶味道与陈埴,闽学的传播与聚会讲学无所不在。而在朱子学的制度化、官方化过程中,通过上书等途径发挥直接推动作用的,亦有朱门弟子,如刘爚、任希夷等,让闽学与朱子学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汪洋澎湃。

如果说,因面海而居,闽人天生便具备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精神。那么,其时的闽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亦不缺这样的精神。

那是一个兼学现象普遍的时代,在大部分时间里,其时的学术政治环境是相对宽松的。作为道统的闽学和领袖的朱熹,更是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着道学的各个学术流派。因主流的不拘门户之见,当时出现了比较普遍的一个学生曾向多个学派学习的兼学现象。如曾向陆九渊与朱熹问过学的就至少有三十几人:万人杰、王遇、包扬、包约、包逊、石宗昭、石斗文、吕祖俭、刘尧夫、刘定夫、刘孟容、朱季绎、孙应时、杨楫、杨方、李修己、李伯诚、周伯熊、周良、赵彦肃、赵师雍、赵师蒧、俞延椿、胡大时、郭逍遥、诸葛千能、曹建、符叙、符初、傅梦泉、舒璘、曾极、曾祖道、潘友文等。此外,朱子门人当中,有不少人还曾向其他学者如张栻、吕祖谦等问学,朱熹便曾让自己最看重的弟子黄干,远赴浙江,从学吕祖谦。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朱熹讲学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著述,留下的文字数千万计,其创建和讲学的书院多达三十几个。这样的精神,亦长久地影响这他的弟子,在讲学教育方面,朱子门人当中至少有25人担任过各地州县学教授乃至太学博士等职,还有其他一些门人为官时曾主管和整顿官学教育。这些门人在学校和书院教育过程中,积极推行朱子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和传播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朱子闽学义理,他们的这些努力极大地扩大了朱子闽学在当时教育领域的影响,为朱子闽学在后来教育以及科举领域的制度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其中,还是黄干,在提举湖南学政时,奏请朝廷,以公帑易茶陵田350亩为石鼓书院学田,给养诸生。明万历年间,更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并世同称石鼓七贤。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石鼓七贤雕像

乘道、兼容、重教,正是在这样的滋养中,理学,得以独盛于闽,不唯比拟伊洛,直以并称邹鲁。这样的高度,实是孔孟之后,再无一地一学所能及了。

对这段历史的最公正之评价,该都浓缩在一座看小却大的庙堂之上了吧。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奉祀其中的不只限于孔子一人,还有从祀的“四配”、“十二哲人”、“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可以说,奉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历朝累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中的最优秀人物,也包括了历代家国精英和民族英雄。庙堂之上,似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更是一部华夏文明史。站立在诸葛亮、李纲、文天祥、陆秀夫、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这样一个个有名节、卓行者面前,你读得那一段段历史;在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面前,你又可见文明薪火之相传不息。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文庙

历朝历代中,除去孔门子弟,唯一一个能够以塑像立于庙堂之上的,便只有那个闽学集大成者朱熹了。而除了战国年代,所有的朝代中,配祀孔庙人数最多的,便是这南宋一朝,其中绝大多数者,皆从闽学源流,而闽人之朱门先贤弟子也在此朝独占半壁江山:游酢、杨时、罗从彦、李纲、胡安国、李侗、陈淳、真德秀、黄干、蔡沈,十几位闽人同朝配祀文庙,当然为举国之翘楚,超然于千秋万代。

《闽学溯源五》武夷中原:武夷山儒学大家 凭什么比肩孔孟?

朱熹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这华夏之文明,在几千年的生息传承里,曾在这武夷灵秀山水间,深深停留,重新出发。在一篇厦大哲学教授的闽学论文里,我看到了一个字眼:武夷中原!得见此词,如同电闪苍茫、雷鸣旷野,瞬间穿透了我的心底。想想从前每至武夷山水,总流连于那青山碧水,却未能体悟那山水之上的丰厚与深邃,直是可惜。

武夷中原,闽学源流,华夏道统,文脉不息,那最美之武夷山水,你可得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