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十四」村:堅持多元化經濟發展

“興十四”村:堅持多元化經濟發展

興十四村整體規劃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立“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是未來全國數十萬鄉村為之努力的目標。近日,記者跟隨“十縣十鄉十村十企”集中採訪組來到了位於齊齊哈爾甘南縣的興十四村,一同深入瞭解這座為“鄉村振興戰略”樹立榜樣的“新農村”。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興十四村先後受到國家、省、市、縣各級表彰獎勵500多次。在村黨委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興十四”依靠科技引領農業,堅持經濟多元化發展,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從亂草灘到“實業村”

1956年以前,興十四村是一片荒蕪人煙的亂草灘。據村講解員介紹,“當年這裡唯一的標誌就是地上插著一根寫有‘興十四村’的木頭,拓荒的隊伍剛來這裡,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臨時搭建草棚用來禦寒,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興十四才總算有個村莊的樣子。”

“1972年,鄉親們推選我當村黨支部書記。一上任,我就向鄉親們發誓: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決不讓一個人掉隊,決不讓一戶受窮。”付華廷對記者說,“針對興十四村沒有種糧優勢的實際,我帶領群眾利用草原資源養殖東北細毛羊。村民們嚐到了甜頭後,又逐步發展養豬、養牛、養馬、養羊、養鹿等‘十三養’,村民的腰包鼓了,養殖規模也越做越大。”

據付華廷回憶,賺到錢後,為了多開荒、多打糧,他曾懷揣著幾千塊錢去縣城購買拖拉機。由於資金受限,付華廷決定購買配件帶領村民自己組裝。到1979年,興十四村已經率先在全省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針對興十四村土質薄弱、沙包地“跑風漏水”的情況,付華廷通過挨家挨戶地動員,做思想工作,組織全村上陣打石頭、打井、挖水渠、修河堤、改土造田。用了整整7年時間,硬是把4萬多方的河泥土搬到3300多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土地建成5000多畝良田,把1.4萬方的凍土搬到音河河堤上,築起兩條7華里的攔河大壩。又靠著人工打了56眼井,全部配套了灌溉設備,種植業產量實現了突破式提升。

1981年,興十四村建成全省第一個磚瓦化村,1982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到1989年末,集體積累總額達1800多萬元,人均積累23000多元。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業初步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後,種地用人少了,多數村民一年裡半年幹閒。”付華廷說,“1992年2月,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說服大家轉變傳統思想,組建了黑龍江省甘南興十四企業集團。從20世紀80年代建起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到90年代建起全國第一家村辦檸檬酸廠,再到本世紀初富華集團創立發展,我們用了短短的20年時間,使興十四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走上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快車道。”

依靠科技引領 農業實現現代化

2017年,興十四村全部消滅了普通玉米種植。全村種植有機水稻15000畝,種植非轉基因有機大豆6325畝,種植雜糧雜豆2000畝,種植有機鮮食玉米875畝。全村糧食總產量2860萬斤。村裡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2萬多畝。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興十四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先進農機近600臺套,作業面積輻射興十四村及周邊耕地40多萬畝。土地全部實現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全村耕地由村裡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

經過8年的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面積達到2.4萬畝,示範帶動效果不斷增強。吸引了遼寧、齊齊哈爾、大慶等地130多戶農民來興十四承包大棚,示範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民從事棚室產業,安置就業2000多人。帶動周邊6個村、10000多人,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到6000元增加到12000多元。

靠產業上項目 農村實現產業化

現代化大農業的快速發展,為興十四發展產業化大項目奠定了基礎。靠產業上項目、搞實體經濟,是全村發展的關鍵。目前,全村大米、雜糧雜豆、大煎餅、葵花籽銷售年收入超億元。興十四村糧食倉儲有限公司做好國家臨時性儲備工作,收儲稻穀近4萬噸。同時,積極開展糧食貿易,2017年,興十四村糧食倉儲有限公司營業收入實現1639萬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近4億元。

做活第三產業 農村經濟實現多元化

年初以來,興十四村的文體產業、培訓產業、鄉村旅遊和信息產業都實現了新突破。村裡不僅承辦大量文體賽事,同時也成為了中組部、農業部、省委組織部、河北省委組織部、內蒙古組織部、省委黨校等部門的培訓基地,2017年共接待各部門培訓班40餘次、10000餘人。

依託優美的田園風光,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現有村史展覽館等30餘處旅遊觀光景點。全年接待遊客16萬人次。

興十四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自運營以來,興村網平臺已入駐甘南縣8個社區、10個鄉鎮、95個行政村,全縣覆蓋率達100%,興村物流快遞週轉站達到68個。

產業集聚人口 農村實現城鎮化

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城鎮化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近年來,全村人口已由原來的不到2000人發展到11600多人。為了解決新增加人口住房問題,興十四村把原來的舊房子全部拆遷,在已建村民別墅136棟的基礎上,四年來新建公寓樓34棟,配套建設了車庫、倉房、商服,同時完善了上水、下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擴建了水源熱泵取暖項目,全村住宅全部採用水源熱泵取暖並安上太陽能熱水器,小城鎮建設實現了低碳、節能、環保。建成了興十四高中學校教學樓、食宿樓,文化宮,幼兒園,醫院,五保供養中心等項目。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和公益事業配套進一步得到完善,全部實現了城鎮化。“在我們興十四村,上學、打工、養老完全可以足不出村。”付華廷對記者說。“‘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已經在我們興十四村得到落實。”

在今後的工作中,興十四村黨委承諾將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緊密聯繫實際,把學習貫徹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奮發進取、全面振興上來,團結帶領全村幹部群眾“擼起袖子拼命幹”,力爭使興十四村的各項事業再上新臺階,做好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用實際行動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