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書記賣瓜記

一個曾經出了名的“上訪村、亂子窩”,在第一書記駐村後的幾個月裡發生了大變化,不僅錯綜複雜和積怨很深的矛盾得到了解決,村幹部和村民更是齊心協力謀發展。路修通了、扶貧車間建起來了、蔬菜大棚豐收了……這是臨沂市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倪子達的脫貧攻堅戰。

2017年6月2日,晌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浪在空氣中翻滾,一陣陣的蟬鳴,讓這個夏天顯得愈加燥熱。

在臨沂城區沂蒙農產品批發城的一個集散點,有這樣一個人,格外引人矚目。

他身形削瘦,年齡40歲左右,正汗流浹背地從車上搬下一筐筐甜瓜,先是稱重,收錢,找零,記賬,接著搬運裝車,一刻也不得閒。汗珠順著額頭流到他眼睛裡,他也騰不出手將汗水擦去,周圍的人都喊他“倪書記”。

倪書記賣瓜記

這一幕,被一位走基層的央視記者看在眼裡,他舉起手裡的攝像機,把鏡頭對準了倪書記,這正好是央視“三農”節目所需要的題材。他很想進一步瞭解這位書記,可誰知,忙碌的倪書記根本擠不出時間接受這位央視記者的採訪,只能婉言謝絕。

倪書記賣瓜記

這位倪書記名叫倪子達,是臨沂市信訪局派駐郯城縣歸昌鄉關廟村的第一書記。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第一書記要在這賣瓜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2016年3月初,倪子達書記同市地震局選派的馬佰順書記一道來到關廟村擔任第一書記。兩位書記通過走訪入戶、瞭解村情民意,與村“兩委”幹部和黨員代表多次開會商討,最終確定發展大棚項目,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倪子達(右)副書記馬佰順(左)

項目確定後,兩位第一書記忙著制定實施方案,遞交匯報材料,協調流轉土地,多方爭取資金,組織工程招標,僅這些工作就讓兩位書記付出了巨大心血。為了幫助群眾解決建棚資金難題,倪書記往返奔波於多個部門,歷時半個月,幫8戶建棚群眾申請了40萬元富民生產貸款,沒讓群眾操一份心、跑一里路。

大棚終於開建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2016年冬季多雨雪,造成了大棚項目延期竣工。這一延期不要緊,甜瓜種植也只能延期了。等這批甜瓜上市時,剛好錯過了市場最好的市場行情,市場價一跌再跌,最低的時候還賣不到1.5元一斤,早先村裡與合作商簽訂了銷售訂單,由於對方出價較低,訂單也成了一張廢紙。14個大棚15萬多斤甜瓜的銷售,一下子成了大難題。

倪書記賣瓜記

想當初,村民親眼見證大棚從無到有,又看到瓜苗一天天長大,心裡特別高興,想著自己通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能賺到幾萬塊錢,對未來充滿憧憬與期待。而現在,滯銷的甜瓜和低迷的價格,像一片籠罩在頭頂的烏雲,揮之不去,瓜農們束手無策,一個個變得愁眉不展,倪書記的心頭,也彷彿被一塊大石頭壓著一般。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他要幫村民賣瓜,想盡一切辦法賣瓜!

倪書記賣瓜記

郯果甜瓜

所以,就有了第一書記賣瓜的故事。

為了幫助村民賣瓜,倪書記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他自費從大棚地裡買來樣瓜,送到九州、桃源等大型超市,在超市裡開闢精準扶貧郯果甜瓜專櫃;去市縣各大農貿市場,請瓜果批發商品嚐,與他們商談銷售事宜;發佈倡議書,發動社會力量,藉助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各種渠道動員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來買瓜,邀請郯城電視臺發動採摘活動,找大型企業幫忙消化。

聯繫賣瓜的這段時間,倪書記吃睡都在大棚裡。凌晨三四點,組織瓜農採摘裝箱裝車,帶著司機進城,到集散點派送甜瓜。忙完這些,他還要去跑一些超市、批發市場、大型企業,為甜瓜找銷路。下午,馬不停蹄回到村裡,統計手機裡各種微信群、朋友圈、電話、短信的訂購消息

真的是24小時連軸轉。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倪書記整整瘦了十多斤。

倪書記賣瓜記

▲倪書記向社會發出的倡議書

回顧這一切的時候,倪書記心裡五味雜陳,各種心酸勞累湧上心頭。他說,自己賣瓜這件事屬於出的“憨力”用的“笨法”,大棚沒建好的時候,瓜苗已經預定了,偏偏天氣原因造成甜瓜延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倪書記賣瓜記

▲郯城義工聯合會現場採摘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聯合郯城電視臺組織愛心採摘活動

雖然沒趕上最好的市場行情,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大部分甜瓜都高於市場價賣了出去,老百姓的心穩住了,村民對大棚又重拾信心。一鼓作氣,關廟村又建了6個高效冬暖式大棚,現在大棚裡都種著西紅柿,村裡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郯果”,一切困難都克服了,一切都步入了正軌。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帶領村幹部和部分群眾

在蘭陵縣家瑞蔬菜示範園參觀學習

瞭解棚菜種植管理技術以及合作社運作經驗

以上這些事情還只是兩位第一書記工作的一個掠影,駐村以來,他們為村子做了不少實事。比如,建起全市首家扶貧就業點,為村裡硬化道路2萬9千平方米,建起光伏發電項目,整治汪塘,維修了排水溝渠,打造文化牆、栽植綠化苗木等等。

倪書記賣瓜記

倪書記賣瓜記

▲關廟村建起的全市首家就業扶貧示範點

在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總投資65萬元、佔地1000平方米的關廟村精準扶貧就業服務示範點於2016年5月4日破土動工,把就業服務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

倪書記賣瓜記

▲光伏發電項目 為村集體增收

倪書記賣瓜記

▲村內戶戶通 道路硬化工程

修路期間,為了選用優質又便宜的沙子,倪書記多次開車往返沂河涑河兩岸,跑遍20多個沙場,進行對比篩選。老百姓感言,“倪書記修的這條路,我們這輩子也走不壞!”

駐村的這些日子,給倪書記留下深刻的烙印。他記得很清楚,駐村兩年來,他絕大多數節假日和週末,自己都在村裡度過,中秋節本應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回家,他一個人,在宿舍裡啃了一塊月餅……

倪書記賣瓜記

▲泡麵、鹹菜,這或許是駐村日子裡最熟悉的味道

問一句,第一書記做的這些工作,什麼可以作證?

一條條水泥路可以作證;

一個個冬暖式大棚可以作證;

行車記錄儀上五萬多公里的行程記錄可以作證;

日漸消瘦的身影可以作證;

村子裡的每一位村民可以作證……


視頻製作單位:臨沂市第一書記工作辦公室

文章來自臨沂駐村幹部微信公眾號一個曾經出了名的“上訪村、亂子窩”,在第一書記駐村後的幾個月裡發生了大變化,不僅錯綜複雜和積怨很深的矛盾得到了解決,村幹部和村民更是齊心協力謀發展。路修通了、扶貧車間建起來了、蔬菜大棚豐收了……這是臨沂市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倪子達的脫貧攻堅戰。

2017年6月2日,晌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浪在空氣中翻滾,一陣陣的蟬鳴,讓這個夏天顯得愈加燥熱。

在臨沂城區沂蒙農產品批發城的一個集散點,有這樣一個人,格外引人矚目。

他身形削瘦,年齡40歲左右,正汗流浹背地從車上搬下一筐筐甜瓜,先是稱重,收錢,找零,記賬,接著搬運裝車,一刻也不得閒。汗珠順著額頭流到他眼睛裡,他也騰不出手將汗水擦去,周圍的人都喊他“倪書記”。

倪書記賣瓜記

這一幕,被一位走基層的央視記者看在眼裡,他舉起手裡的攝像機,把鏡頭對準了倪書記,這正好是央視“三農”節目所需要的題材。他很想進一步瞭解這位書記,可誰知,忙碌的倪書記根本擠不出時間接受這位央視記者的採訪,只能婉言謝絕。

倪書記賣瓜記

這位倪書記名叫倪子達,是臨沂市信訪局派駐郯城縣歸昌鄉關廟村的第一書記。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第一書記要在這賣瓜呢?

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2016年3月初,倪子達書記同市地震局選派的馬佰順書記一道來到關廟村擔任第一書記。兩位書記通過走訪入戶、瞭解村情民意,與村“兩委”幹部和黨員代表多次開會商討,最終確定發展大棚項目,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倪子達(右)副書記馬佰順(左)

項目確定後,兩位第一書記忙著制定實施方案,遞交匯報材料,協調流轉土地,多方爭取資金,組織工程招標,僅這些工作就讓兩位書記付出了巨大心血。

為了幫助群眾解決建棚資金難題,倪書記往返奔波於多個部門,歷時半個月,幫8戶建棚群眾申請了40萬元富民生產貸款,沒讓群眾操一份心、跑一里路。

大棚終於開建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2016年冬季多雨雪,造成了大棚項目延期竣工。這一延期不要緊,甜瓜種植也只能延期了。等這批甜瓜上市時,剛好錯過了市場最好的市場行情,市場價一跌再跌,最低的時候還賣不到1.5元一斤,早先村裡與合作商簽訂了銷售訂單,由於對方出價較低,訂單也成了一張廢紙。14個大棚15萬多斤甜瓜的銷售,一下子成了大難題。

倪書記賣瓜記

想當初,村民親眼見證大棚從無到有,又看到瓜苗一天天長大,心裡特別高興,想著自己通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能賺到幾萬塊錢,對未來充滿憧憬與期待。而現在,滯銷的甜瓜和低迷的價格,像一片籠罩在頭頂的烏雲,揮之不去,瓜農們束手無策,一個個變得愁眉不展,倪書記的心頭,也彷彿被一塊大石頭壓著一般。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他要幫村民賣瓜,想盡一切辦法賣瓜!

倪書記賣瓜記

郯果甜瓜

所以,就有了第一書記賣瓜的故事。

為了幫助村民賣瓜,倪書記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他自費從大棚地裡買來樣瓜,送到九州、桃源等大型超市,在超市裡開闢精準扶貧郯果甜瓜專櫃;去市縣各大農貿市場,請瓜果批發商品嚐,與他們商談銷售事宜;發佈倡議書,發動社會力量,藉助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各種渠道動員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來買瓜,邀請郯城電視臺發動採摘活動,找大型企業幫忙消化。

聯繫賣瓜的這段時間,倪書記吃睡都在大棚裡。凌晨三四點,組織瓜農採摘裝箱裝車,帶著司機進城,到集散點派送甜瓜。忙完這些,他還要去跑一些超市、批發市場、大型企業,為甜瓜找銷路。下午,馬不停蹄回到村裡,統計手機裡各種微信群、朋友圈、電話、短信的訂購消息

真的是24小時連軸轉。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倪書記整整瘦了十多斤。

倪書記賣瓜記

▲倪書記向社會發出的倡議書

回顧這一切的時候,倪書記心裡五味雜陳,各種心酸勞累湧上心頭。他說,自己賣瓜這件事屬於出的“憨力”用的“笨法”,大棚沒建好的時候,瓜苗已經預定了,偏偏天氣原因造成甜瓜延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倪書記賣瓜記

▲郯城義工聯合會現場採摘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聯合郯城電視臺組織愛心採摘活動

雖然沒趕上最好的市場行情,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大部分甜瓜都高於市場價賣了出去,老百姓的心穩住了,村民對大棚又重拾信心。一鼓作氣,關廟村又建了6個高效冬暖式大棚,現在大棚裡都種著西紅柿,村裡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郯果”,一切困難都克服了,一切都步入了正軌。

倪書記賣瓜記

▲第一書記帶領村幹部和部分群眾

在蘭陵縣家瑞蔬菜示範園參觀學習

瞭解棚菜種植管理技術以及合作社運作經驗

以上這些事情還只是兩位第一書記工作的一個掠影,駐村以來,他們為村子做了不少實事。比如,建起全市首家扶貧就業點,為村裡硬化道路2萬9千平方米,建起光伏發電項目,整治汪塘,維修了排水溝渠,打造文化牆、栽植綠化苗木等等。

倪書記賣瓜記

倪書記賣瓜記

▲關廟村建起的全市首家就業扶貧示範點

在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總投資65萬元、佔地1000平方米的關廟村精準扶貧就業服務示範點於2016年5月4日破土動工,把就業服務問題解決在群眾家門口。

倪書記賣瓜記

▲光伏發電項目 為村集體增收

倪書記賣瓜記

▲村內戶戶通 道路硬化工程

修路期間,為了選用優質又便宜的沙子,倪書記多次開車往返沂河涑河兩岸,跑遍20多個沙場,進行對比篩選。老百姓感言,“倪書記修的這條路,我們這輩子也走不壞!”

駐村的這些日子,給倪書記留下深刻的烙印。他記得很清楚,駐村兩年來,他絕大多數節假日和週末,自己都在村裡度過,中秋節本應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回家,他一個人,在宿舍裡啃了一塊月餅……

倪書記賣瓜記

▲泡麵、鹹菜,這或許是駐村日子裡最熟悉的味道

問一句,第一書記做的這些工作,什麼可以作證?

一條條水泥路可以作證;

一個個冬暖式大棚可以作證;

行車記錄儀上五萬多公里的行程記錄可以作證;

日漸消瘦的身影可以作證;

村子裡的每一位村民可以作證……


視頻製作單位:臨沂市第一書記工作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