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爲:好的生源鑄就了名校的招牌,能將差生教好才算真的名校。你怎麼看?

野溪辭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名校是奮鬥出來的!”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山東杜郎口中學,在未出名之前,位列地區倒數第一!1997年崔其升校長剛去這個地處偏僻鄉村的中學時,面對的是一堆爛攤子。教學失控、遲到早退、輟學嚴重。一個剛入學班額60多人的初三班級,還剩下10人。現狀逼得崔校長改革,這一改,就改出了聞名全國的“杜郎口模式”!接待了全國各地100多萬的參觀考察的老師。很多人願意掏260元一天的接待費用,以求得與改校師生共處一天。

這,你能說杜郎口中學是靠生源出名的嗎?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江蘇泰州的洋思中學、河北的衡水中學……

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困境中變革求生而成功!

成功的秘訣:管理!

筆者工作的學校,屬於蘇州市最偏僻的鄉村學校。2000 年左右,學校領導層爭權奪利,發生內訌。學校管理混亂,成績一落千丈,排名全區倒數第一。後來新校長上任,加強管理。一方面嚴明紀律,一方面重獎一線教師。所有榮譽中層以上幹部都不拿,全部給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各學科第一名自動獲得考核優秀!月考第一名獎勵1000元,期中、期末考試第一名獎勵2000 元。這些還不包括學科獎(由於第一名往往也是學科獎的第一,他們往往學科獎可以拿到10000多)。生活上,教師在食堂的用餐也是校長主抓。一旦有教師反應伙食不好,立馬臭罵後勤主任,並撤換廚師。就連下午四點多的時候,學校也會貼心的分發小點心給一線教師充飢(注意:是一線教師!別的人沒有)。一系列的組合拳之後,教師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出來。雖然人還是那些人,但是連續十五年取得了區前三名的佳績!現在學校處在良性循環之中(因為成績好,鎮裡年年獎勵學校50萬。而這些錢是按照成績分給一線主課教師的!),我們雖然羨慕那些有好生源的學校,但是我們卻不怕他們!

所以,有好生源是好事,但這不是決定性的!我認為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是深厚的積澱與完備的管理!


為你寫詩151210028


我想問題主一個問題,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玩不到一起的人,或者是你有沒有遇到過有些人因為他們的三觀等跟你的完全不一致,導致你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就跟他們疏遠了?

答案是肯定的,人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名校”的道理也是如此。

首先,古往今來人們在評價一所學校是不是名校的重要條件一個人這所學校本身的歷史、人文、師資是否足夠的出眾,比如一所學校的名仕、大能是否足夠的多;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條件就是這所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如何。

題主不是說一所名校失去優質生源會怎樣嗎?我們這裡有一所這樣的學校。三十年前這是一所省重點功利中學(初中、高中都有),三十年後的今天它可以做到一個裸分985或者211都沒有!如今只能靠特長生考幾個好大學,和國際班掙點錢……

如果說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收到老師、家長影響更大一些,那麼從初中開始學生自身的作用就越來越大了!這個“作用”包含著: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當然還有“天賦”這個東西。所有這一切都影響著一個學生能都成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但不一定決定品德是否優秀)。

跟前文我問題主你的那個問題一樣,你認為,名校更願意找哪類學生“做朋友”?

古往今來名校從來不需要證明他們有能力把一個成績差的教育成一個成績特別好的,我們能看到更多流傳下來的故事往往是學生自己想學了、努力了讓後成功的典故……

升學考試,不是一場“比賽第二友誼第一”的比賽!升學率和名校兩字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了升學率的名校也就不是我們傳統認識中的名校了,而升學率提高的學校卻可以變成人們眼中的名校!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民辦學校可以短短几年時間就可以從口碑到實力超過眾多公立學校。

這些私立就沒有差生了嗎?當然有!而且很多差生的父母託關係招人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送進去!為啥?還不是因為人家是名校?這是這根本不影響大局,因為人們請假你是否為名校的最關注的問題不是你的差生有多差,而是你的優秀生有多優秀!

最後我給題主出個問題,你可以思考一下,把清華北大的學生跟高職、技校等學生互換一下,你覺得後者能有幾個聽的懂的?而前者裡了老師卻依舊會有很多人“自學成才”不是嗎?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說法並不符合教育的本質規律。

教育的目的不是非要把每一顆小樹苗都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因材施教,按照個體的差異,讓每一顆小樹苗都能儘量成長,成為可用之材,但不可能讓每一顆樹苗都成為優質之材。

所以,從整體的教育來看,只能是部分學校承擔培養優秀人才的作用,而部分學校承擔培養可用之才的作用。前者往往就是名校,就需要優質的苗子,而後者往往就是普通學校,通常作用於普通苗子。

而名校,因為恰恰培養出來的往往是優質之材,這個優質不是僅僅依靠名校教育的本身就可以絕對做到的,需要從生源到教學、科研等方面的一條龍的配套,才有可能最後出來的是群體性優秀之才。在這個過程中,優秀生源和名校是互為作用的,好的生源有利於名校的優質培養,而優質的培養又進一步提升那些可造之材,使之最終能成才。

讓名校非要把很難成長為優秀人才的學子培養成優秀人才,這是一種故意刁難的行為,而做不到或者很難做到,就以此否定名校,則並不公允。名校並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通天徹地之能,化腐朽為神奇往往只能是少見的奇蹟,不可能是可以複製的批量化的培養。這個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從全球範圍來看,當今教育最強的美國,它的名校也同樣是需要優質生源,甚至是依賴優質生源的。牛津劍橋,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的世界名校,也不可能做到化腐朽為神奇,因為,這是違背教育的根本規律的。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看到朋友們的回答進來也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上一張圖(據說這就是目前收藏在臺灣省的玉白菜)

書生想問題主的是,你說是玉成就了雕刻家,還是雕刻家成就了玉?

已經是深夜了,所以書生也不想和題主展開討論這個話題。

很明顯的是,是玉和雕刻家(叫藝術家更好)二者完美的結合,才形成了這件精品

如果給雕刻家一塊木頭,最多可以雕刻出來是木雕,絕對變不成玉雕!

而如果把一塊玉給了一個什麼也不會的人,如果此人什麼都不做,結果就還是一塊玉;而如果這個人做了什麼的話,就完全有可能會變成一塊一文不值的石頭。

同理,學校和學生的有機結合,才出了名校和更好的學生。


一介書生945


一個優秀的廚師,不需要用把爛菜葉子做成美味佳餚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相反,對食材的挑剔,體現了優秀廚師的眼光和基本職業素養。



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差生並不是爛菜葉子,但就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而言,確實算不上好的“食材”。

再舉個例子,做產品,不也講究原料正宗,取材考究麼,沒有貴州的水,再好的工藝,也很難釀出地道茅臺。



學生也可以看成是學校的產品,名校要出“名牌學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選材”,選材好了,就成功了第一步。如果不講究生源,什麼人都招,優生差生一鍋亂燉,最終出的風味,恐怕就沒那麼好了。

當然,光有好的生源還不夠,名校的培養之功也是非常重要的。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假如仲永同學不是每天被父親拉著走親戚,而是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以他的天賦,說不定三十歲以前就能成為名校的博導正教授呢!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一個是順勢而為,一個是逆天改命。

名校肯定有名校的優勢,但是與普通學校的差距也不是幾十年前差別那麼大。現在在普通學校,老師也都是大學畢業,老師的知識是不用質疑的,老師的教學技能也可以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如果說教師之間有差距的話,也就是明校的老師相對穩定一些。但是年輕教師有年輕教師的熱情,工作態度往往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工作能力不足,可以不斷提高。普通學校缺乏的是學生學習的氣氛,和家長尊重老師的環境。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會對名校的老師高看一眼,而對普通學校的老師嗤之以鼻。在平時的生活中,無意間就會透露出這些信息。學生們也根據這些信息而藐視自己的老師。

而且學生進入名校的難度其實是在降低的。以前的名校除了血統之外,沒有別的路線,現在你還可以憑分數進去。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了。如果你連分數都沒有,那你就別進去了。有的人說了,考高分是需要上輔導班的,不上輔導班又考不了高分。這又變成了有些人指責老師課堂上不講重點的理由。名校的選拔是有名額限制的,考試必然有區分度。

在這裡需要補充一個小問題。考試和考試是不一樣的。有的考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比如說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而有的考試主要考查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潛力和你高於常人的學習能力。這些名校選拔的考試就屬於後一類。100分和98分的差別絕不是兩分的差距。一般考試的時候會有一道超級難度的題。出題人為了不打擊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把那一兩個超級難度的題做成填空題或者選擇題。而這個填空幾個選擇題的分值往往不高。這樣許多學生即使不要這幾分,也都能得到90多分。而差的那兩三分就是真正的差距。所以每年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名校招生考試,都有很多學生,平時考了90多分,但是招生考試只考了20分。因為他沒有一道題是送分題。

學校之間差距不大,學生之間差距巨大。這才造就了名校。


澠池人


如果好生源就代表高升學率就是名校的招牌,那麼一個地區的學校排名就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然而從事教育這麼多年,我看到了有的普通中學經過幾年努力變成了名校,也看到了有的名校將一把好牌打個稀爛淪為二流學校。如果好生源就是一切的話,就不會有普通學校逆襲也不會有名校沒落了。

下面我再分析下部分朋友的觀點:能將差生教好才是真的名校。老李從兩個方面給朋友們講清楚道理。

一、沒有天生的名校,名校都是奮鬥出來的。

以我所在地區為例,河北衡水中學是河北省排名第一的高中應該沒有爭議。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衡水中學只是一個薄弱困難的農村地區高中,經過幾年的努力拼搏,衡水中學從90年代末開始已經穩坐河北省高中第一名位置20年左右。河北還有很多這樣的中學,過去默默無聞,通過幾年的努力一躍成為名校,像衡水地區的武邑中學、冀州中學,石家莊地區的石家莊精英中學等等。

所以名校不是一成不變的,名校都是奮鬥出來的。前衡水中學校長現石家莊精英中學校長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舒舒服服實現不了中國夢!


二、好學生擠破頭都想進的名校,為什麼要招收差生,你是校長你會這樣做嗎?

很多人一提起名校就說:沒什麼神奇的,全靠生源好。老李就想說:高分學生都安排不下,我為什麼安排低分學生?就像一個人明明有月薪10W的工作,你非要跟他說在平凡崗位上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他會去嗎?開發商將房子5萬一平往外賣,一大幫人搶購,你指望他5000一平米賣給你?

名校在沒成為名校之前確實生源質量不好,但是成為名校之後沒有義務去培養差生呀。說句難聽點的話:學校雖然有公立性質,但是不是慈善機構。按考試成績錄取學生是很公平的,考不上名校,就上普通高中,誰讓你考試成績不高呢。大家都得按規則辦事,分兒低得認呀。

這個視頻是關於李金池以及石家莊精英中學和河北衡水中學的介紹,大家看完可能會有所感觸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71c000abf63d982c221\

物理老師老李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研究分析:

所謂的“名校”是怎樣練成的?作為教育界同仁,大都對“名校”的發跡、發展、成名過程比較瞭解。這些“名校”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手段,提供優厚的條件,吸引其他學校的尖子生,不惜一切挖優質生源;同時,用高於其他學校數倍的工資福利待遇搶佔優秀教師。不可否認,加之嚴格的管理、強化等措施,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提升。由於這些學生大都本來是學習特別優秀的,考上名牌高中或大學是比較容易的。於是,這些學校便以考上名校人數多為資本,大肆宣傳炒作,名氣也越來越大。似乎就成了“名校”。

“名校”的評價標準應是什麼?現在,家長、社會評價一所學校是不是好學校、“名校”,唯一的評判標準是中考、高考成績,即升學率。哪所學校考入重點高中或北清等名牌大學人數多,就是“名校”。這樣的評價標準顯然是前面的、不科學的。這種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也是目前教育管理部門缺乏對學校質量制定全面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沒有公正的第三方做出權威性評價、定期向社會發布的缺陷所制。任由學校自己“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再加之媒體的“市場運作”,誤導家長給學校貼標籤、分類。其實,名校應是辦學方向正確,全面發展有特色,文化底蘊深厚,教學質量高,學生健康快樂而有個性的發展,且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學校。

“名校”內有差生且能轉化他們嗎?這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由於“名校”注重成績優異的學生,把考試成績作為招收學生的唯一標準,成績差肯定進不了學校。這從各所“名校”的錄取分數線可以看出,他們一般錄取線都要高於其他學校100到200分之間。即是一些成績不達線通過關係進入這些“名校”的學生,往往被冷遇,學校不會花大氣力去“轉化”他們,有可能採取“轉移”手段降低參加考試的“分母”。儘管他們的做法是有悖於教育的本真和任務,但現實就是這樣。

所以,目前一些“名校”名不符實,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應受到尊重、肯定,他們的辦學經驗更沒有推廣複製的價值。作為家長與社會,應該確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成才觀,全面科學的評價學校!


楊永厚教授


是這樣的啊!我可以舉個實例,鄭州市第一高級中學,俗稱鄭州一高,是河南省最有名氣的高中之一,甚至在全國也是有名氣的。鄭州二十四中,原來也是普通高中,現在變成了藝術高中,因為當普通高中已經很難招到學生。鄭州一高老校區與鄭州二十四中離的不遠,文革時期生源全部就近分配,一個不許考試。到1977年恢復高考時,鄭州一高和鄭州二十四中考上的學生沒有大的差別,聽說二十四中考上的還多幾個。我本人分析原因,可能是鄭州一高地理位置稍偏,分配了一部分城中村的學生,而二十四中在工廠區,分配的都是幹部工人子弟,學習的積極性要高一些。所以能不能成為名校,生源是決定因素。


一笑而過7937338


我們縣有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各一所,每年都是重點高中錄取學生以後普通高中再錄取,有一年主管部門要求兩高中劃片招生,火車道以北由重點高中錄取,火車道以南區域由普通高中錄取,結果那一屆的高考成績兩個學校相差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