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什麼?

蘿蔔頭故事會


看來很多人對於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悟出的:心即理。很多人不是很理解或明白,發現在有很多人在問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心即理不是王陽明獨創,這個是宋朝的陸九淵提出的。

我們知道王陽明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同時王陽明也是唯一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

王陽明因為得罪太監劉瑾而被貶至龍場,作為驛丞。明朝時的貴州基本上還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基本上也都是荒蠻之地。

王陽明此時的身體也不太好,加上語言不同,作為龍場驛丞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同時這個官也沒有什麼事情。王陽明來到這裡,沒有住處,沒有吃飯之地,時時還需要面對各種野獸。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王陽明的處境,是何等的困苦艱難。

王陽明後來為自己造了一口石槨也就是石棺,然後每天都躺在石槨中反思自己。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每天躺在石槨中,以天為被,以地為床,被上晴空萬里,雨露為伴,地上溫溼遍地,從蟲蠍為舞。時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對於一些偉大的人,必定都是經過這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因為沒有這種深處絕境之中沒有辦法悟通生死。

當然,王陽明在龍場有很多的事情發生,這裡就不多講了,感興趣者可以閱讀相關的資料。

有一天晚上,滿天星星,晴空萬里,云云飄飄。

突然,王陽明從石槨中跳起來,手舞足蹈起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即心即理。

何為心?

這裡的心,不是我們的血肉之身的心,這裡的心是本心本性,或者講是純天理之極的心。也就是《大學》:”止於至善”中的至善之心。何為至善也就是沒有善沒有惡,處於未發之中。也就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中”。

何為理?

理為事物之理,或者講天地萬物之理。我們還可以把這個理,理解為天道,也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如四季之理,日夜之循環往復的輪迴之理。同時天道也是至大無私的,所以《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王陽明此時已經悟透了內心的本心本性本來的狀態就是至大無私的,外物的天道也是至大無私的,所以我的本心即天道,天道即本心。從而心即理,理即心,心與理合一。

內心的世界與外界的萬物合一,是一不是二。因為我們本心就是至大無私,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本心歸位,那我們的心可以像天地一樣容納萬事萬物。我們與天地同一,所以從這裡層面來理解,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何曾在心外,天地萬物之理皆在我心之上,我們需要通過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讓這顆本心歸位,那麼我們就達到了與天地同一,與萬物融為一體,從而天人合一。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止一,靜篤以此為記。

喜歡,王陽明,請關注,馴服黑夜。私信回覆:“王陽明心學”關鍵字,就可以加入群聊。歡迎留言評論點贊。

馴服黑夜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7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歷史考據派


王陽明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經過數月時間終於抵達貴州龍場。明朝時期的龍場完全是個萬山叢薄、荊棘叢生、荒無人煙的地方,常年少有人經過此處,完全是個清冷的驛站。居住在這裡的人要麼是沒接受過文明洗禮的少數民族,要麼是因犯罪逃到此處落腳的犯人,王陽明就在這樣一個地方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剛來到龍場的時候,由於水土不服,王陽明身邊的幾個隨從全部都病倒,但王陽明自己還好安然無事。王陽明開始親自取水、劈柴、做飯,開始照顧起身邊的幾個隨從,他的心態擺的非常的平穩。

然後,他開始在四周轉悠熟悉這裡的環境,他在附近的龍崗山上發現了一個天然的洞穴,於是他就搬到了洞中居住,終日在洞中研讀易經,並給這個洞穴取名叫做玩易窩。他把在洞中參悟到的東西記錄了下來,整理成一份《玩易窩記》。他一邊悟道一邊在附近轉悠,他又發現了另外一個洞穴,時稱東洞。王陽明又搬到了這個洞中,給這個洞穴取名“陽明小洞天”,他一邊在洞中研讀經書,一邊反思歷年來的遭遇,他在苦苦思索何為道?他在冥想人生該如何個活法才能淋漓精緻?在龍場這個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忘卻周身所有事物,心中只留一個道。

一天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致道的境界,是人與良知合二為一的境界。何為道?良知就是道,良知在我心中,道在我心中。這個世界有太多逆良知之事物,這個世界有太多離道的東西,人生唯有格物致良知,人生唯有格物致道,才能人道合一。37歲,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猶如35歲的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這一刻註定永載史冊。


致道絕學


想知道王陽明在龍場悟出了什麼,首先要弄清楚他之前因為什麼而疑惑。

明朝官方尊崇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認為,整個物質世界之上有一個統一的規律——理。萬事萬物中都含有理,客觀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學者必須去研究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個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學者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個王陽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陽明為了驗證朱熹的說法,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他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理”是什麼,從此成為王陽明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惑。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疏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裡,計較的卻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陽明為悟真理,日夜靜坐思索。一天夜裡,他在睡夢彷彿聽見有人同自己說話,便突然頓悟了。王陽明從床上一躍而起,歡呼跳躍,把隨從們都驚醒了。從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開始了自己的傳道生涯。

史稱“龍場悟道”。

其實王陽明頓悟的內容,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並非外在的“理”,而是來自人的本心。

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說明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個盜賊,他讓盜賊脫衣服。先脫外衣,後脫內衣,最後只剩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盜賊脫,盜賊就不幹了。王陽明說:你雖然做了賊,但內心還是知道羞恥的,這就是你的本心。

王陽明進一步說,既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應該時時努力去做對的事,不去做錯的事,這就是知行合一。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塵埃就被擦乾淨了,人也就回復了原本的良知。


夢露居士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學即理也,“立德、立功、立名”是《大學》裡面提到的止於至善的世俗觀點,並無出世間的智慧。王陽明很多觀點都處在人天乘(共同乘)裡面的,都具有共同乘的功效。

其“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了理又怎樣?知道了行又怎樣?不過都是共同乘的小善法而已,還沒有出離世間,也與解脫無關。

龍場悟道,又悟到了什麼呢?所謂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致良知”,“ 知行合一”都是一些心法而已,沒有逃脫過或者超越過心的困惑。“世間聖人”在出世間還不一定能稱之為聖人。不難看出王陽明一切心法皆是心識所轉的諸禪天境界,是人天乘(共同乘)諸禪天境界,屬於禪定諸天的無分別智。這種功德不可能達到小乘的阿羅漢的初果,更不要談什麼大乘的菩薩果位。

宣傳的“龍場悟道”已經欺惑了很多世人,使好多人認為按著王陽明所說的去修持,可以獲得解脫,真是異想天開。儒家的思想自始至終都沒有解脫之說,也沒有解脫之理,更沒有從三界輪迴中解脫的想法;僅僅是一些人的分別妄念,認為可以解脫,實在是毫無根據的。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還是三界所攝之法。有沒有必要去研究王陽明,衹是看每個人的心願和想法了。要從三界解脫,衹能從佛教裡出。想要解脫,王陽明是靠不住的,無論是他的行為,或是他的理論,都不可能得到一個究竟的解脫之法。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既然被邀請了回答,就暫且說說我個人想法:

首先我想請你把陽明子還原成人,換位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頓悟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只不過陽明子的理論形成了體系,將佛學,道學以及最根本的儒學融會貫通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力薦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大傳》的原因,因為那裡你看到了一個幾乎真是的尋常人與修行成聖的過程,因為每個人不論高低貴賤都有機會成為聖人。

其次,說到立志,個人鄙見這完全不足為慮,試想一下,父親是兩代帝師,又是狀元,估計未出生之前,胎教就是如何成為聖人,我等皆凡人,六根未清淨,私塾先生問他的志向時,做聖人幾乎是順理成章的,倒是說當初想要遠出塞外,踏平韃靼,才是青春血性男兒應當有的,還有那首月亮的詩,可以看出陽明子自幼是善於思考的,這一點幾乎是所有成功人大家都有的優秀潛質之一,再提升一點就是儒家的反躬自省。有了這兩點便可解釋,截止到成婚,步入仕途之前的是與非。

再次是學問,封建大家庭的教育是很有體系的,其實不見得就是隻有四書五經,往往是儒道釋法兵縱橫都要學的,這和寒門子弟是有點區別的,我看過大師錢穆先生的書單,是必讀書目,幾乎囊括了以上我說的各家經典著作。所以,在這個背景之下,儒學不通,轉而求道,求佛是可以理解的,道家有各種天尊,佛家各種菩薩,都是真是可見的,然而唯獨儒家的聖人是不可見的,仁義禮智信的條條框框似乎與聖人看起來即符合又矛盾,倘若你不曾按照既定“聖人”標準行事,菩薩和天尊給你的壓迫感遠遠大於儒家的“自省”。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作為青春期的我等士子,穿越到明朝那個昏暗的年代,能理解透才怪呢。

然後,仕途坎坷得歷練讓陽明子深刻認識到,一個人用純善的力量很難對抗大勢之惡,因為封建體系下,皇權的力量極易被左右,陽明子號稱千古第二號完人,我等凡人想到的忠君的幌子,他豈能看不透?那是因為君權後的天下蒼生,作為陽明子來說,用自己的力量儘可能為天下穩定和百姓安居樂業,這幾乎是所有儒家大家的真正理想。再加上陽明子業餘愛好是兵法與謀略,這就讓他有了能力去做這件事情。此時缺的只是一個藥引子,讓陽明子突然明白該如何做,而不是任性使氣,才有了“事上磨練”以及修行的“精進理論”(見《傳習錄》中精金之說)。

再然後,遠謫龍場,真正頓悟的時候來了,所謂龍場悟道其實就是突然明白過來了,這個是後世學者取詞於佛家的頓悟,陽明子明白的是"通過世事不斷檢驗自己良知"的理,而“良知”就是每個人的"自性",只要自己善惡良知在,就能是自己超然於利益紛爭之上,便是證得了天理和公道,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就是這個道理,有了這個,後面平定匪患和寧王叛亂,解送寧王的功勞讓給太監張永,處理德宗消失的危局,其實都是在各種各種利益私慾滾滾中檢驗著陽明子心中的良知。後來陽明子在與小偷脫衣服得一段對話中可以更加堅信“良知”就是他苦苦尋找的“理”。這就是龍場悟道所得,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才發展成了“知行合一”。

最後,分歧的產生,龍場悟道後,陽明子證得了自己心中得理,然而弟子後世學者看到的“良知”都不一樣,資質不通看法也不同,“知行合一”的境界也便不同,但是能力大小,成就高低,就像“一兩金子”與“千兩萬兩金子”的不同罷了,先求"向內而修,方可推己及人",否則在複雜和危險的位置上,反倒是“誤了自家姓性命”,至此便達到了中和,倘若有能力,便去做事,在做事過程中檢驗“良知”是否還在,直至最後死亡為止。陽明子最後的四句教就是這個過程。

另外,常言道“無限風光在險峰”,倘若有機會步入高峰,尤其是權力高峰,你的仁與不仁,就決定天下蒼生是否為芻狗。所以陽明子軍事上向來都是“不戰屈人之兵”或者“全兵而勝,除首惡與慣惡”,後來的曾文正“鐵通圍陣”也算是一片仁心吧,在軍事上能做到這點其實很難。

好了,說了很多,但願有益與於各位,不同見解歡迎賜教。


良知禪院


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什麼,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這個悟,就是一通百通,有點佛家的頓悟的意思。其實之前陽明先生也試圖通過修道、修佛去尋找成聖、成賢、成仙的途徑,都告以失敗。這個悟就是將以前心中的堆積的關鍵節點打通了。有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感覺。所以這個悟字,在隨後陽明對弟子的教習和傳習錄中的若干對話與研討中,都有了用心感悟這一段;

其二是悟的內容就是天性自足,不假外求。陽明先生曾經也想到如果是聖人在他現在所面臨的環境中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聖人不外乎也即是直面情況,奮力進取,盡己所能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從身邊事做起。他也曾經想看看外在的聖人所做所為是否能夠幫到他,但顯然,那些外在的事和理卻無法幫到他。也就是他的心態轉變為從改變自己的言行,心態和行為處事做起,自此之後,一片豁然開朗。確實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具體到我們個人的生活中,心態光明,則處處有光明和歡樂,心態隱晦,則處處陰暗潮溼。

其三,陽明先生也悟出來之前所學所思,甚至反思到他為止聖學走向支離破碎,流入技巧言語和辯論,而沒有結合踐行的情形。他也認識到心的力量,意念的力量有多偉大。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發心要改變聖學的這種不能學以致用的情形。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請方家指正。


果少不惑


其實他啥也沒悟出來,就是想明白了而已,在龍場悟道之前不是守仁格竹嗎,守仁和他的一個好朋友,叫啥我忘了,兩人一塊研究朱熹理學,玩格物,南方都是竹子,哥倆一合計咱們就格這個竹子,如果換做一個不善於思考或者耍小聰明的人肯定能格出點道理,比如竹子的堅韌不拔之類的。可王陽明不那麼認為,他愣盯著竹子看了三天,兩眼通紅,啥也沒格出來。比事作罷。

在後來被炒到好像是廣西吧,就是龍場那個地方,他絕對是個內心強大的人,兩隨從都抑鬱了,他卻沒事,但他沒事也擱那裡琢磨,琢磨他以前所學的東西,然後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想學習做一個好人,但是他本來就是一個好人,那我天天跟別人學啥?我只要按著我內心的想法做就對了,因為我天生就是好人,沒必要去外面學,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哦了


山海相連一道關


王陽明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學術成熟的標誌性事件。從此以後王陽明的人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撥開了重重迷霧從儒釋道兵中確定了自己的心學。

頓悟是佛家用語,用今天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突然明白了原來一直似似而非、苦苦探索的問題。王陽明從小就立志做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此他崇尚過為國為國立功的大將,為此深研兵法,十五歲就單槍匹馬嚇走外夷。從程朱理學中忘我吸收營養,想從外物學成聖人,著名的陽明隔竹失敗而告終反而得了一身病。又轉而向道向學習以致錯過了洞房花燭良辰美景,同時又遍訪佛學高人還是沒有找到實現他做聖人的遠大抱負。後來聽從長輩的教誨,沒有平臺怎麼實現抱負,從而走上了仕途。大凡大成就著多磨難 ,好不容易走進了仕途,劉謹專權,為伸張正義又被無情的鞭四十發配貴州龍場,死裡逃生到了環境惡劣的龍場,有時間梳理自己的經歷和學習,從而掀開了陽明先生光輝的人生。確立了陽明心學的基礎。這就是著名的龍場頓悟。

龍場悟道道的悟出了什麼?並不是悟出了陽明心學的全部,而是悟出了陽明心學的基礎。我心既理。

王陽明的心學其實是在事中不斷修行,不斷去除自己心中的私慾和有違天道的糟泊,達到發揚天道,一心為天下蒼生,發展聖人之學,達到人類和諧的聖人修練過程。他把這些總結為致良知。過去人們把陽明心學說成是唯心的加以批判甚至禁止了學習,是有失偏頗的。陽明提出的方法論事上練,靜修,知行合一無一不是理論和實踐統一的觀點,不修心怎麼認識物質?我心光明,夫復何求!


雷聲雨聲風聲


看了一大圈的你們說的一大篇,連王陽明的一根毛也沒啃著,世人皆以為這老王龍場悟道,獨創了心學,至此便運用自如,出神入化,什麼戰功政績滾滾而來,又說什麼集儒家、道家之大成,就差加上愛因斯坦了,幾乎成了超人。

你若不服,且聽我慢慢道來,中國的封建時代能立功立言者必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老子孔子商央韓非皆是如此,這老王也不例外,那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就出什麼樣的人,時勢造英雄嘛。

要說這老王單憑一門心學就能縱橫天下,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老王這心學裡無非就是老輩的一些陳芝麻爛穀子再加以提煉一下而已,並無什麼大的飛躍,關鍵是他悟到了人和事之間的關係,實則即是人學和事學的真諦。

喝口水,再聽我慢慢道來,諸位一聽你這人學事學的,這史書上沒有啊,不會是你編的吧,呵呵,告訴你是我編的,但我編的有根據啊,我這就告訴你一直以來,古時統治者玩的都是權謀,是攝人攝事的把戲,你要真以為什麼治國用道家儒家法傢什麼的,你就大錯特錯了,凡是被統治者能擺在檯面上的那些東東皆是裝點門面的,是一整套的外術,其內術是不能言講的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的利害並共生的關係,這也是實打實的運用手段,其它什麼仁啊義啊皆是務虛的,說到這裡,才到主題。

話說這老王一路輾轉,克艱排險到了龍場,這龍場名字是好聽,實則是個鳥不拉尿的鬼地方,好在老王這人心氣定啊,來的路上隨從都病死了一兩個,他倒沒事,為啥?這人不同啊,哪有主角先掛的道理啊,不然這戲就沒法唱了不是,老王到了龍場剛進到館中,忽聽門外有一人大喊一聲:王先生,大事不好!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