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縱觀漫漫五千年,中國古代先人在排兵佈陣,軍隊建設等方面便有了很高的造詣。特種部隊不是現代才出現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組建了自己的特種部隊。其中有支部隊可以說是中國特種部隊的鼻祖,曾以5萬精銳橫掃50萬秦軍。他的戰績堪稱輝煌,被當作經典載入史冊。他的很多標準至今仍然被沿用。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魏武卒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精銳中的精銳,他的創建者是“戰神”吳起。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精,三家分晉後,魏文侯接受了吳起選拔士兵的新標準。很快建立起了一支可以傲視群雄,足以橫掃諸侯,所向披敵的軍隊。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有了強大的軍隊,對領土擴張的慾望也就變得越來越強。在經過一系列的戰役後,蠶食了秦國的整個河西地區。吳起被任命為河西守將。秦國自建國起何曾遭受過如此屈辱,於是舉兵50萬(古人喜歡虛張聲勢,50萬隻是號稱,具體數字不詳),意圖收復河西地區。很遺憾,未能如願以償。人數雖然是吳起的十倍,但論戰法,論兵員素質和將帥士氣(精銳的士氣往往都是很高昂的,所謂藝高人膽大)根本無法與魏武卒匹敵。敗,似乎也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因為從一開始魏武卒便註定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十分的苛刻。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要成為魏武卒,首先要有強健的體魄,其次要有極強的野外生存能力,其三便是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能半日行百里。這些選拔標準和現在特種兵的選拔標準十分的相似。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另外吳起還在魏武卒訓練方面,設立了類似於宋的“八十萬禁軍總教頭”的這種職務,也就是我們現在特種兵訓練的教官。在編制方面實行了“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等”,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以兵帶兵,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裝備方面,魏武卒需手持長矛,肩跨弓,腰佩劍和匕首,對各兵器的使用嫻熟。和現在的特種兵有很強的相似度。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在體能訓練方面,魏武卒長途拉練需負重大約19公斤和普通士兵相比強度大很多。另外在待遇方面,魏武卒除了可以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外,還可以得到很高的物質待遇(在當時其他士兵被徵入伍需自帶軍備物資)。而現在被選入特種兵也是待遇從優,無論從訓練強度和軍事素質方面,“兵王”都不愧這種待遇。

特種部隊的鼻祖,5萬戰50萬大勝,其中很多選拔訓練方式沿用至今

但是任何一支精銳部隊都不可能是永遠戰而不敗的。作為特種部隊的鼻祖——魏武卒最終還是沒有改變消亡衰敗的命運。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魏武卒損失殆盡,成為了永遠的歷史。說起吳起所創立的魏武卒被白起所滅也算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定數吧!吳起,魏武卒起於吳起滅於白起。秦國的“鐵鷹劍士”起於魏武卒(一半均選自白起軍中)滅的還是魏武卒。不得不說,中國古人在很早便意識到了特種部隊的重要性,現在的我們只有不斷的去學習和借鑑古人的經驗才能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