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爲何宋國人和楚國人往往會成爲被貶低的對象?

我們是湖南人


  宋國其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比秦楚等大國小,但又比多數割據小國大,算是勉強擠進春秋五霸的行列。宋國是商朝的後代,當初周朝滅了商朝,周公優待他們,封他們為公爵,而且不用進貢。所以,宋國人一向自稱“我們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覺超好,自尊心超強。 所以,宋國人絕對幹不出為了利益便可以對別人不計前嫌之類的事。

從圖上可以看出,宋國擠在鄭國、魯國和楚國中間,春秋時期是打仗最多的國家,跟左鄰的鄭國和右舍的魯國之間戰爭不斷,可是幾乎沒打贏過。宋國南面就是楚國,他們自己實力不強吧,還瞧不起楚國人,說他們是南蠻子。楚國人一方面必須擴張實力向中原地區擴充疆土,另一方面也是被中原各國排斥,被說沒文化而生氣,所以經常來打宋國。陳國和蔡國國土小,位置也不甚重要,關鍵是早就對楚國俯首稱臣了,楚國指東不敢往西走的,地理位置和實力擺在那裡,這兩個國家之所以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有鄭國和宋國,屬於中原的大國,位置剛好在楚國出入中原的節點上,所以經常捱打也是必然。

可是宋國人會守城,就是不投降。唯一的辦法就是請當時中原霸主出馬來擺平這些事情。可是春秋時期的霸主經常換的,鄭國、齊國、晉國、楚國到秦國。所以宋國自己沒實力,在當時看來又差不多是屬於外姓(商朝遺民嘛),還不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想獨立於中原各國之外,又常常免不了要投進霸主懷裡哭鼻子,這就是他不受待見的地方。你要真厲害,就乾脆誰也別靠嘛,自己茁壯成長,真靠自己獲得完全的獨立嘛!

楚國的帝顓頊高陽的後裔,祖上跟中原各國是一家的,只是 因為定居的地方靠近蠻夷,以致後來被蠻夷同化了,加上去朝覲周天子的路遙遠有艱險,平時也不太去朝覲,幾乎被周天子給忘記了。後來楚國人在江漢平原上刀耕火種、開山劈林這才漸漸壯大起來。

楚國的地理位置也註定他要不斷的壯大其軍事實力,第一他多艱險山林,第二他土地收穫有限,第三他靠近蠻夷狄戎,沒有過硬的本領保護自己的財物和家人,可能命都保不住。

這也就是房龍在《地理的故事》裡說的,地理位置對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看看金庸的小說,蒙古人、金人就是那麼強悍。

後來楚國自己壯大了,又不被中原和天子認可,他乾脆自稱楚王,這才算是爭取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畢竟,國際社會的認可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而是要靠實力的。楚國經濟實力算不上最強,但是架不住戰鬥力強啊,人家的兵強馬壯,從上到下昏庸的人不多,將領們有見識又有招,聽得進勸諫和意見,並不太自以為是,雖然不是最多金,但是並不內訌化也不是那麼深厚,但是架不住別的國家有才有識的人無路可走的時候都到楚國去,而且被賞識和重用。

中原各國對楚國不感冒,還不是因為他不在自己的那套文化體系裡?加上他一天到頭的要爭做老大,貌似很多中原的文化習慣都不懂,這才給人家笑話和埋汰他的口實。

但是楚國春秋時期的孫叔敖、伍子胥,照樣驚豔了各國。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靠一兩個名人,楚國的將領太奸詐糊塗的沒幾個,多數都講道理能聽得進道理,地處蠻夷之地,這也是蠻奇怪的。

既然別的國家有文化的能人紛紛來給楚國的文化充值,誰能說楚國沒文化呢?

 


龍鎮


不止宋國、楚國,齊國(齊人攫金、齊人之福、濫竽充數)、燕國(邯鄲學步)、魏國(南轅北轍)、晉國(掩耳盜鈴)、杞國(杞人憂天)、衛國(鄭衛之音,和鄭國綁在一起被黑)。

不過宋、鄭、楚三國確是被黑重災區。宋國的拔苗助長、智子疑鄰、守株待兔、野人獻曝;鄭國的鄭人買履、買櫝還珠、卜妻為褲;楚國的刻舟求劍、畫蛇添足、自相矛盾。還有許多沒有發展成為成語的黑段子。



黑宋國的有孟子、莊子、列子、韓非子;黑鄭國的主要就是韓非子;黑楚國的有韓非子、呂不韋。

特立獨行的是莊子,莊子本身就是宋國人。不過,莊子恐怕並不在意自己的國籍。他黑宋國也好,燕國也好,應該只是為了闡述自己的思想,沒其他含義。

孟子是魯國人,一心推廣儒家仁政。他黑齊國,因為他在齊國的時間長,是齊國兩代國君的座上賓。只是兩代國君雖對他禮敬有加,卻終究都沒有接受他的主張。這也是孟子最終離開齊國的原因。



孟子與宋國的宋康王同時代。《史記》記載,宋康王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銳意改革,宋國成為“五千乘之勁宋”。這一時期,宋國東攻齊,取五城;西敗魏,得二城;南伐楚,拓地三百里。除此之外,還滅掉幾個小國。齊國幾次組織聯軍攻宋,都被擊敗。最後宋康王年老,宋國內亂,齊國乘機滅宋。

但又有後人考證,《史記》這段記載可能不實。

但無論如何,孟子對宋國顯然沒歧視之意。他曾提到宋康王:“苟能行王政,齊魏雖大,何畏也?”有人問孟子:“如果宋國行王政,齊楚來攻,怎麼辦?”孟子用商湯和周武王的例子回應,以證明小國行仁政也能成為天下之王。這說明孟子並沒有歧視之心。他黑宋的“拔苗助長”可能就是隨口一說,也可能是對宋國最終沒有行仁政表示失望(孟子看來,行仁政是固本,然後才能爭天下。不行仁政,只求強兵,就是拔苗助長了)。



列子是韓國人,道家。在列子生前,韓國和鄭國打得正凶。就在列子去世那一年,韓國滅鄭。但列子並沒有黑過這個敵國。這說明他和莊子一樣,不在意國籍。

不過我想列子可能在意道統。道家和儒家、墨家並不相容,偏偏孔子、墨子都是宋國人,列子可能因此黑宋。

韓非子也是韓國人,他黑的最多的是鄭,其次是宋和楚。



鄭國國土已屬韓國,宋國國土和韓國相鄰。韓非子對這幾個地方都熟悉。韓非子不是道家,他是有國家觀念的,不會黑自己的母國,就拿鄭宋開涮了。

而且,鄭國和宋國雖非戰國七雄,但知名度高。拿他們開涮也容易讓人理解。比如現在,討論英國、法國,容易讓人關注;提起布隆迪,誰知道你說的是誰。

再者說,討論治國之策,用已經滅亡的國家舉例不更能說明問題嗎?

韓非子黑楚國,倒可能真有一點惡意。楚國國土這麼大,卻被秦國壓著打。只剩下誇口的本領了:我的矛無堅不摧,我的盾無物能破。

呂不韋黑楚國還需要考慮嗎?刻舟求劍,思維僵化。可能正是呂不韋對楚國的看法。


少真道君


奇了怪了!宋國為什麼這麼招人黑?

其實,古代也有地域黑。在春秋戰國時代,最容易被嘲笑的國家是宋國。當然,楚國和早期的秦國,也容易招人黑。楚國和秦國地處中原之外,在中原諸侯的眼裡,那就是蠻夷之族,被人看不起也就罷了,那麼宋國為什麼老是被人嘲笑呢?宋國可是中原大國,而且是地位不低啊!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宋國雖然不大,但人家“血統高貴”,宋國是商朝的後裔,不像秦國的祖上就是個“弼馬溫”。當年商朝的末代國君商紂王在周族的軍隊兵臨城下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但一向講“禮”的周朝,秉承“興滅繼絕”的原則,沒有把商朝後裔斬草除根,而是在京師附近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劃了一塊地方建立宋國,並且給了很高的政治待遇,在“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中,享受“公”的爵位。要知道,與宋國爵位相同的只有周公的兒子建立的魯國,連周朝的功勳元老薑尚建立的齊國,也僅僅享受“侯”的爵位。宋國級別高,但畢竟是戰敗之國,實力又弱小,所以宋國人很自卑,常常以“亡國之遺”自稱。

宋國也不永遠是弱者,宋襄公時,宋國差一點就成了霸主。當時的霸主齊桓公很悲催,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被他三個最愛的寵臣,關進小黑屋活活餓死,齊國陷入爭奪王位的內亂之中。宋襄公插手齊國的王位之爭,帶領軍隊打到齊國,立齊孝公為王,從而控制了齊國的內政外交,大有繼承齊桓公霸業的趨勢。但南方豪強楚國不同意,宋楚兩國進入爭霸階段。宋國畢竟是殷商後裔,很有些貴族遺風,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禮制。一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在和楚成王的會盟中,天真地認為楚成王會講規矩,沒帶兵就去會盟,結果被不講規矩的楚成王抓住,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之下才被放了回來。宋襄公一生氣乾脆攻打支持楚國稱霸的鄭國,楚國出兵攻打宋國的國都,雙方軍隊在泓水相遇。吃了一次虧的宋襄公又開始講仁義了,他本可以在楚國軍隊渡河時給楚軍致命一擊,但頗有騎士風範的宋襄公覺得這樣特不仗義,明顯壞了貴族戰爭的遊戲規則。到底是商朝的後裔——宋國還遵守古時遺留下來的傳統:打仗時要等到對方擺好陣勢做好準備然後才能互砍,否則就是耍流氓;不再傷害戰場上受傷的敵人,否則就是沒良心;不攻打頭髮花白的老人,否則就是不懂尊老之道。宋襄公正等著楚國擺好陣勢約好時間互砍呢,被偷襲的楚軍一箭射中大腿後死去。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社會的規則就是不講規矩的“潛規則”,悲劇的是,宋襄公模範地遵守了“明規則”,楚國完美地利用了“潛規則”。從此之後,很多人就嘲笑宋襄公“很傻很天真”,連帶宋國也成了諸子百家的思想家們嘲笑的對象。

孟子、韓非子就經常說寓言嘲笑宋國人,連本身是宋國人的莊子也經常黑自己的國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域黑”。孟子的“拔苗助長”的寓言主角是宋國人,莊子說去南方做衣帽生意,結果去了一看,人家全身都是紋身根本不穿衣服,賠的血本無歸的笨商人,也是宋國人。韓非子說那個傻傻“守株待兔”的人,還是宋國人。反正那時候大家都覺得宋國人傻,拼了命的黑宋國。

這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強者嘲笑弱者是人性的鐵律,就像阿Q經常嘲笑王胡、小D,欺負小尼姑一樣,你要是敢去嘲笑西方的專業打手秦國,不把你五馬分屍才怪!


好玩的國學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經常被貶低主要是因為,它始終遊離於周禮之外。

雖然春秋戰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禮樂之崩壞是一個過程,而在周禮仍為主導的歲月裡,楚國因為遊離在外,而常常遭到很多諸侯貶低。


1、爵位低;

這是楚國被貶低的一個首要原因。周朝分封諸侯,分了公侯伯子男幾等爵位,而國力強大的楚國居然被不厚道的周天子封了個子爵。所以,中原很多小國都因為爵位比它高而恥笑它,貶稱楚國為“楚子”。


2、文化差異;

這是楚國被貶低的另一個原因,其實這也是秦國被貶低的原因。楚國因為地處荊楚,文化上與中原各國有差異,就連衣冠也大有不同,楚人自稱的所謂“南冠”。

因此一直視自己為“禮儀之邦”的中原各國,從心裡瞧不起楚人,稱他們為“楚蠻”、“南蠻”、“楚猴”。這種說法一直到項羽時代,也還有六國貴族這麼稱乎他們。比如那個笑話項羽“沐猴而冠”的前秦官吏,就是這樣。

3、侵略性;

楚人因為被周天子排擠和打壓,因此自古以來楚人就不服周。因此,楚國君主幹脆自己稱王,而這點南方的其他遊離於周朝體系的諸侯也是這麼學著楚國。如吳王、越王……


因為不受周禮束縛,楚人的擴張比中原的齊晉等國要更加明目張膽。很快就將勢力延伸到整個江淮流域。而且還不斷向中原霸主晉國發起挑戰,問鼎中原。

這也是中原各國厭惡楚國的又一原因。


至於宋國就和楚國被貶低的情況截然相反。楚國是比較被動的,而宋國卻是主動找貶。

楚國和宋國,都是國力與爵位完全不符的典型,只不過楚國是因為爵位過低,而宋國卻是地位過高。

宋國在春秋初期位列三恪,是公爵級大國(就像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是他的國力卻比不上齊國、秦國、楚國、晉國這些大國,甚至還比不過鄭國和衛國。


然而,他們的宋襄公有喜歡裝逼,結果被楚國打了個半死,從此成為晉楚爭霸的潤滑油,哪方強了都往它裡頭插幾下。所以,也常被貶低……


這些歷史要讀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地域黑從中國古代就開始有了。宋國和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為什麼還存在被人貶低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一個是亡國奴,一個蠻夷。

宋國和其他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不同,他是商朝的後裔建立的,而其他國家都是周朝王室成員或者是功臣建立的,比如說晉國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的封國,燕國是召公奭的封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其餘的還有很多,比如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漢陽諸姬,都是王室成員的封國,唯獨宋國是商朝後裔的封國,他的初任國君是殷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而楚國呢,那就更不受待見了,那時候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還在中原一帶,如今長城以北和長江流域地區還沒有真正被納入華夏族的統治範圍之內,哪些地方所居住的民族都被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統一稱為蠻夷,而楚國這個長江流域的大國也一直被人們成為蠻夷之國。當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在今河南地區擊敗楚國之後,遏制了楚國擴張的勢頭,當時很多華夏族就把晉國當做是自己的救星,因為在他們看來,被楚國統治就好比今天中國人被外國人統治一樣。

那時候如果人們要想找一個可以嘲笑的對象,當然是亡國奴宋國和蠻夷楚國最合適了,在戰國時期,秦國也被中原六國開除出了華夏民族,被視為不通文墨只懂廝殺的蠻夷。可笑的是,秦國的所在地真是周朝發家的地盤。


定點體育


前面我寫過一個答案,是寫紂王帝辛為什麼可以繼承王位,其中我提到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被周武王封到了宋國,他的弟弟中衍在他死後繼承王位,所以宋國是“商人”之後,而春秋戰國大部分國家都是“周人”之後,因此難免被埋汰。

至於說到楚國,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楚國的發家史,楚國的開國國君熊繹祖父是周文王的火師,在武王伐紂時立下戰功,後來周成王封熊繹到丹陽建立楚國,當時南方是群蠻之地,楚國發展生產,開闢疆土,但是楚王在面見周王時被當做蠻夷,只能跟東夷國君在殿外等候,周昭王伐楚失敗,楚國逐漸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此後更是

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再加上後來楚國不斷吞併其他小國,因此難免被中原國家埋汰。


打不死的小馬


看到很多回答分析的頭頭是道,可遍觀史書哪本書刻意貶低宋楚了?楚王說過自己屬於蠻夷,當時那個時期也指方位吧,楚王會自己貶低自己?其他國也有鄭人買履杞人憂天葉公好龍等等這些成語,不知提問者的問題從何談起?


大無量67844802


宋國是商朝後裔的封地,其他都是周天子的後代或者朝臣後代的封底,嘲笑宋國人也很正常,比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等都是寫宋國人的,至於楚國是因為楚國的先輩是個小角色,而且血統不純正,和周天子當時的姬姓,姜姓沒得比,往往被認為是落後,沒被教化,地位自然也就低了,雖然楚國後來慢慢強大了,但是由於出身的問題,在那個比較重視禮法的時代,早期楚國被輕視也就很正常了。


秋秋160830292


在周朝早期禮樂未崩之時等級森嚴的封建分封制度下,都是以出身背景定地位爵位高低的。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宗親大國稱侯(姬姓晉國、燕國、魯國),畿內屬邦稱伯(如秦國護駕有功子爵升為伯爵),蠻夷之君稱子(楚國)。

楚國地位太低,而宋國雖有公爵之名但由於是前朝(殷商)後裔所以有名無實,自然這兩國成為了被埋汰的對象。


用戶57047268014


因為宋人,從商。賺取了大把的錢,所以當時中原各國都討厭他們。但也不排除是商朝,舊貴族。但楚人因為遠離華夏文明圈,被當時中原大國視為蠻夷。就如楚王熊渠自己也承自稱我及蠻夷。不用遵循周朝禮法。但中原各國又迫於楚國的強大。所以討厭楚人。所以這兩國經常被地域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