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爲什麼把象徵著王權的九鼎置於洛陽,而不是鎬京?

落花無情111


大家如果明白西周為什麼要遷都洛陽,就不會有爭執了。下面我來講下西周為什麼必須要遷都成周洛邑的原因。

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清楚的記載了周成王東遷前,對廣大宗親下屬的訓誨,向大家闡明瞭為什麼要遷都的理由。遷都名義上是成王要遵行父親武王遺訓,但更重要的是要彰顯周人代商的合法性。

武王伐紂凱旋後,即在洛陽青要山“祀於天室”,因為武王知道此處為黃帝密都。有兩點用意:一是召告天下,說明殷亡是天亡,不是戰亡。周人興兵,是奉天承命,替天行道。二是說,周人是國家權力合法的繼承人。

周人和殷人的祖先都是帝嚳,周人之祖后稷和殷人之祖契都是帝嚳之子。但周人說,后稷(棄)的母親姜源是在郊外踩了天帝的腳印懷孕的,因此周人是天帝的兒子,即所謂天子,代殷上祭是天經地義的。

武王上祭之時,“廷告於天”,請求“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中國,就是洛陽及其周邊地區。鄭玄注曰:“帝是天的別名。黃帝萬國,王所都為之中國。” 黃帝以青要山為都,建立軒轅之國,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黃帝居中國,分九州,命山川,一通天下,開創了華夏五千年基業。武王“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就是向國人宣告:如今是我周人繼承了黃帝的大統。武王以青要為天室,定鼎洛陽,以洛陽為中心,而王天下,就是這次“廷告”的重要目的之一。

“庭告”後,武王向周公姬旦交待說:“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逸周書·度邑》)意思是說,姬旦啊,我已經得到了上帝的聖命,我們要想得到上天的護佑,就必須在離天室不遠的地方營造都城。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先定宗廟,再定都城。既然周人的天室在洛陽,因此就必須要把都城定到洛陽。這也就是為什麼周要遷都洛邑的理由。

洛陽作為西周都城,目前研究及考古發掘的成果如下:

第一、發現大型西周天子王宮遺址及成周城城牆遺址。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考古發掘百年沒有任何發現。

第二、發現西周宗廟祭壇遺址,共發掘出祭祀坑31處,其中23座內均有較為完整的獸骨,3座內有疑似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內有成堆擺放的碎獸骨。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考古發掘百年沒有任何發現。

第三、發現西周大型青銅器工坊共14萬平方米,及各種形制的陶範(注:鑄造青銅器的模具)。要知道西周時青銅器只有王室才有資格製造,而西安所謂豐鎬遺址沒有任何發現。

第四、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證據。

第五、《靜方鼎》、《德方鼎》等大批出土的青銅器金文證據。其中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

第六、發掘出大量西周墓葬及大批西周車馬坑。

第七、陝西人司馬遷所著《史記》的相關記載。

第八、西周成王遷都洛邑的其他史料記載,如《尚書》、《竹書紀年》、《後漢書》等。

以上為西周都城成周洛邑的相關考古證據與資料。而西安所謂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從1933年發掘至今近百年,未發現任何與西周都城有關的考古證據,連一項都沒有,因此,西安自稱建都於西周的可信度與真實性的確值得商榷!











冬夜裡的暖


大家知道商周的思想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殷人尚鬼,周人尚德”,這一點從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充滿著祭祀鬼神的描述也可以證實。而代表華夏正統的周人對殷商的文化是不屑一顧,如史書記載稱殷商為“殷戎”,《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等等都充滿了對商文化的蔑視。所以商之王權的象徵者九鼎未必是周之王權的象徵,因為“周人尚德”。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也證明西周對殷商王朝的全面否定。


我們再舉一個事例來證明來證明九鼎並非周王朝的王權象徵。楚成王討伐雒邑附近的陸渾戎(犬戎最強大的一支,也有解釋為當時洛邑附近數十隻犬戎的統稱。),楚王欲問九鼎,而周王的使臣回覆是:“在德不在鼎”。也再次證明周人尚德,九鼎並非王權象徵。

明白了以上,我們就很容易解釋九鼎為什麼會在雒邑,而非在周的都城豐鎬。武王伐紂成功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監管營造雒邑,其後周公又滅殷商的三監之亂,遷殷戎於雒邑。並進駐“八師”進行看管,以周人的禮法對殷商後裔進行改造。
在這個時候將殷戎與九鼎置於洛邑,至於八師看管之內
。就如兩軍臨陣,腳踏敵酋首級,對方造成極大的心理威懾。無非這顆敵酋首級是殷商人心目中最崇高的九鼎。西周王朝的八師足踏九鼎改造殷戎,這就是九鼎至於雒邑的意義所在。



至於有人臆測雒邑為西周的都城之一,更是不值一駁。其一,歷史上何曾見過將數量巨大的囚徒看管於首都之內。其二,我們看《左傳》〈僖公22年〉:“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洛陽所以並非教化之地“見披髮而祭於野者”而周王感慨:“此其戎乎”。足見西周時期雒邑只是一個大型監獄而已,而九鼎則是八師足下踩踏,威懾殷戎的“敵酋首級”。


天道TD


相傳九鼎乃是夏朝初年據九州所貢青銅而鑄造,每一個鼎代表一個州,分別為揚州鼎、荊州鼎、梁州鼎、徐州鼎、豫州鼎、雍州鼎、青州鼎、兗州鼎、冀州鼎,九鼎代表著天下,也是王權正統的象徵。

商湯滅夏以後,九鼎被遷移到商的都城,此後九鼎隨著商朝都城的變化而轉移所在地。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在商的都城朝歌就讓官員南宮括向天下人公開展示九鼎,代表著周朝取代商朝正式成為合法統治者,後來周朝定都鎬京,但卻沒有把象徵正統的九鼎遷移到鎬京,而是安放在洛邑(今洛陽以東)。筆者翻閱史料,找到如下兩點線索可做原因供大家參考:

一、洛邑本就是周武王都城的選址之一

周武王姬發

《何尊銘文》記載的內容是周成王親政五年遷都成周(河南洛邑)後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有言:“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全文無非就是告訴宗親們,我周成王是奉先王武王之遺命遷都洛邑的。

除此之外記載周朝興衰歷史的《史記·周本紀》也有武王原本就將洛邑作為周的都城的記載:“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表明周武王在滅商後就安排召公營建洛邑。可惜的是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去世,也就是伐紂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但是其繼承者周成王以及輔政大臣周公繼續營建洛邑,取名“成周”,意味“周成於此”。

二、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

傳說中的九鼎

武王滅紂之後,分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以利用他統治殷民,但是武王還是不放心,於是相繼分封了管叔、蔡叔、霍叔三位宗親在殷都的附近,建立了三個諸侯國,目的在於監視武庚及殷民的一舉一動。可是武王一死,殷民就策反了管叔、蔡叔、霍叔等“三監”,共同舉兵反周,周的統治遭到威脅,於是從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進行了東征,平定了“三監”、武庚叛亂。

“三監”及武庚叛亂給周朝統治者以極大的教訓,為了更好地控制殷民和天下四方,選擇據三川河谷之地的洛邑作為周朝新都城進行營建勢在必行。前後經歷了武王選址、召公相地、成王周公營建三個階段,於周成王五年建成,取名“成周”,意味“周成於此”,並且選派了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八師鎮守,並且將象徵正統的九鼎安置於洛邑的明堂之上震懾殷民和天下四方,目的在於加強對殷民的控制和鞏固周朝自身的統治。


國家人文歷史



大家都知道,鼎在古代是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九鼎更是為夏商周三代的傳世重器,相傳為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夏亡商受,九鼎置於商朝都城朝歌。夏商之間傳承了近1000年,到了商朝末年,周武王滅商,周武王將九鼎放在了洛邑(即洛陽),那麼周武王為什麼沒有把九鼎放到都城鎬京而是放在洛陽了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有下面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周武王本來打算在洛邑建都,所以就把九鼎放在了洛邑,但是周武王滅商後不到2年就去世,後來周公和周成王依舊大規模營建了洛邑,並取名為“成周”,意味著“周成於此”。



第二,新的政權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統,儘管周人自稱帝嚳之後,但周人是才從“戎狄之間”遷到西岐,自身的正統性受到爭議。所以,把九鼎放在洛邑,就顯的無比的正統了。



對此小夥伴們還有知道有哪些原因?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專注於解密歷史,分享歷史趣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喜歡的小夥伴們記得點贊或者評論!


李哥講史


為什麼要放在“雒邑”?就是現在的洛陽,這裡面必須要提到一個歷史故事:

當年東夷政權殷商,被來自於陝西的華夏族人“周人”滅了之後,被稱為“殷戎”。周武王建都陝西“豐鎬”二京,開始了長達800年的周朝歷史!

但是有一部分殷人舊族,不服管教,不尊《周禮》,經常造反“東夷大反”。“周公”率領陝西“殷八師”出征東夷,一舉剿滅了這些“殷商舊族”。

由於害怕這些人東山再起,繼續造反。便把他們趕到了如今的洛陽一帶,並且在“陝西殷八師”的監視之下修建“雒邑城”,並開始了這些人的改造工作。洛陽古諺語“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段歷史。而陝西人“周公”的雕像,至今聳立在洛陽街頭,被視為遠古祖先!


修建“雒邑”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管理好這些“殷商頑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好東方殷商舊地。

為什麼要把九鼎放在雒邑?我想古人可能也知道“心裡戰”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震懾人心吧!


大唐神都


“九鼎”是中國先秦時期歷史最大的神話。“九鼎”是什麼?真的是九個大鼎,搬來搬去——大禹所建,一代一代傳下來;商湯奪了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然後再就是周武王奪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難道就像《花千骨》中,集齊“九鼎”,就可以召喚神龍,獲得洪荒之力,令天下臣服?

傻不傻?如果這是真的。那“皇位”是什麼?也是一把椅子,被奪來奪去,誰奪到這把椅子,誰就能當皇帝?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之所以為華夏,是因為西周,確切的說是三個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他們父子三人,制定出華夏禮儀並傳播推廣到全國各地,用華夏文化將中國這片廣大區域不同血緣和文化的部族統一起來,這是華夏文明的根本。

九鼎是什麼?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禮儀、是一種文化。“九鼎”是“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的縮稱,是西周分封建制文化的縮稱。九鼎,就是天子的權力;天子的權力,即是九鼎。



武王伐紂,周革殷命,象徵著權力的更迭。為了向剛被征服的臣民解釋政權來源的合法性,西周的統治者需要編纂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就是:““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意思是說:天下的權力始於大禹,大禹建立夏朝,既然你商朝的祖宗滅掉夏朝得來天下權力,我大周朝滅掉你殷商取得天下的權力自然也理所應當。

至於,經常有人說,大禹的九鼎放置在洛陽,這是怎麼回事?《史記·周本紀》的原話是這樣的:“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這句話怎麼解釋:“周成王在豐京,派召公去經營洛邑,按照周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經過占卜(選地),終於建好了洛邑,這個時候天下才大定(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周朝所有)。”真以為是從安陽搬過來九個大鼎,安置到洛陽?別傻不拉嘰的了!

為什麼說直到周公營建好洛邑,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為周朝所有,而不是武王伐紂時期呢?因為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周武王死去之後,殷地頑民即刻聯合策反“三監”叛亂,聯合反周,周統治天下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周公親自率師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天下終於大定。因而,之所以在今天的洛陽盆地建立洛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徹底制服殷地頑民,將這些殷地頑民監控起來,調用周八師來監督改造,消滅了危及周天下的禍根。

最後,再來說一下,所謂的“九鼎”是子虛烏有的,關鍵是看它是如何消失的。“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這句話就是接在本文開頭的那句“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的後面。

看到了沒有?是因為“周德衰,宋之社王”,“(九)鼎”自然就消失了。“周德衰”這句話好理解,後面的“宋之社亡”怎麼解釋。在《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記載的:“宋太丘社亡,鼎乃沒於彭城泗水之下。”宋太丘社亡是什麼時候?公元前336年,是周顯王時期。周顯王又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九)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戰國策》中記載著這麼一件事,周烈王駕崩,周顯王繼位登基之時。“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翻譯過來就是: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弔唁,齊國遲遲才去。周烈王大怒,去派人找齊威王的茬,齊威王更怒:“滾,你媽是個賤人!”(周顯王被羞辱)這件事被天下(諸侯)所恥笑。

大家說,齊威王的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國罵”是罵誰的?

司馬遷不敢記載此事,只是很委婉的說“鼎乃伏沒,伏而不見。”明擺的事嗎?周天子從現在開始,就是一個“diao”!沒有了威嚴和權威,就沒有所謂的“九鼎”,“九鼎”根本就不是個實物,只是個權力的象徵!

洛陽,該醒醒了!


華夏先秦史


周人三代經營,至武王時牧野一戰滅商,把象徵天下的九鼎帶回,一戰滅國雖然乾脆,但勝利不夠徹底,控制的地方也只是京城周圍,武王便用分封紂王兒子武庚,追封商容比干,放出被囚的商朝忠臣百姓,開倉濟民等方式,安撫分化殷商遺民和舊屬。


四年後武王病逝,年幼成王繼位,周公旦輔政,激起三監之亂,周公趁平叛機會,再度打擊殷商殘餘,殺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乘兵鋒正銳,率軍繼續東征,用了三年時間,征服東夷,疆土延伸到東海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征結束後,周公著手營建在武王時計劃好的東都洛邑,因當地地勢開闊,可坐鎮中原,又可為鎬京及西周舊地屏障,可攻可守,控扼天下。於是,周公攝政第五年,把殷商遺民遷往洛邑至鎬京一帶,作為建都的勞力,建成後的洛邑又稱成周,周成於此的意思,西京鎬京為宗周,宗族宗廟所在的意思。


洛邑建成後,仿宗周六師而駐紮八師,周公還政成王,自己居住留守東都,監視天下,象徵著王權天下的九鼎也放在成周的明堂中,用以震懾諸侯。《漢書·地理志》“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


南方鵬


瀉藥,西周時期為什麼把象徵王權的九鼎置於洛陽而不是置於周人大本營鎬京?


這個問題我想從另外一個側面來回答:究竟歷史上有沒有九鼎,九鼎是大禹所鑄嗎?假如根本就沒有九鼎,放在成周還是放在宗周一說有什麼意義呢?後來的秦滅東周取九鼎又置於何處?為什麼秦以後九鼎從此下落不明?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九鼎!只不過是後世人編出來的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據傳禹鑄九鼎,大禹時代有沒有鑄造九鼎的能力?大禹時代有沒有九鼎的禮法制度?九鼎一說出自於周制“周禮”而形成的一個等級禮法制度!

“夏代”的中國地區根本沒有製造鼎的能力 從冶煉技術的考證情況來看,夏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國地區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大型的青銅器。中國地區最早發現比較複雜的冶煉技術的實物證據,是在陶寺文化遺址中的銅鈴,大約在公元前2000-1900年之間。陶寺銅鈴則是中國地區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複合範銅器。這個突然出現於中國地區的銅鈴,顯示出了更復雜的冶煉技術,是製造大型銅鼎的必要技術條件。在此之前,中國地區只發現一些零星的銅器。


很明顯,這個銅鈴也與傳說中的巨型九鼎性相差甚遠,據說九鼎非常重大,據中國古籍記載,搬運一次需要幾十萬人夫,足足費了三四個月時間。中國陶寺地區出土的銅鈴,比夏大約晚了五百多年,而且體型很小。

中國商代第一次出現大型的鼎,是在公元前1300年以後。因此,從考古的角度看,大禹制的鼎絕對不可能在中國地區,而更可能 是兩河流域文明的產物。因為當時的世界上,只有這個地區具有製造巨型九鼎的能力。

所以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根本不存在,不論是宗周還是成周都沒有九鼎,至今也沒有找到九鼎也就別瞎找了,根本就不存在!


長安畢加索


因為洛邑同樣是西周國都。

夏、商、週三代,俱為多都制。周朝,至少三個國都。

  • 歧周、宗周、成周

周國,原本都城在岐山(今岐山縣境內);周文王時,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遷都於此;武王時,又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並遷於此。豐京、鎬京距離僅有20多里,所以合稱豐鎬。



武王克商之後,感到東方廣大地域不好管理,又在伊洛地區營建新都。只是尚未完成,武王便去世了。

周成王即位,周公旦輔政,繼續營建新都。這就是東都洛邑。

岐山故都,被稱作歧周;豐鎬被稱作宗周,這是周王室宗廟所在;洛邑就是成周,意為周道至此而成。

  • 洛邑的地位

豐鎬、洛邑兩都並重還是一主一輔,現在還有爭議,但洛邑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洛邑為天下之中,天然就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洛邑交通便利,有利於經濟和軍事活動。



周公旦輔政時,就在洛邑處理政務;周成王也在洛邑即位,接見諸侯;周王出征,以洛邑為起始點;諸侯進貢,也把貢品送到洛邑。

為什麼夏商周要實行多都制?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必須巡視四方,才能鞏固統治。

如果哪個地方"久不沐王恩",難免生出異心。所以當時的君王有多個都城,輪流居住。

  • 把九鼎放在洛邑理所應當

總結:

在西周,洛邑同樣是王都,實際作用還要高於豐鎬。

所以,為什麼不把九鼎放在洛邑?


少真道君


首先要說的是,古代的都城和今天的首都不太一樣,今天的首都一般只有一個,而古代經常是兩都甚至多都制。特別是周代國野制國家的情況下,往往由不同的城邑承擔不同的“國都”職能。舉個例子,晉國的曲沃和絳就都是都城,其中曲沃是宗廟所在地,絳則是行政中心。

具體到這個問題,其實西周至少也有三個“國都”:一個是岐周,這是周王朝的發家地,也是周王朝的宗廟所在地;一個是鎬京,這是周王朝在西方的行政中心;一個是洛邑,這是周王朝在東方的行政中心。這三個城邑都承擔了“國都”的功能,認為是國都並沒有問題。

儘管從《史記》開始,我們長期習慣將鎬京定為西周都城,但洛邑的國都身份同樣不容抹殺,甚至地位不在鎬京之下。《何尊》銘文說:“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可見,洛邑不僅僅是東方行政中心,更具有天下之中的含義。畢竟所謂的夏和商,核心區域都在中原。周為了自己的正統性塑造,在中原定都自然正常不過。

那麼我們看九鼎在洛邑就好理解了。《左傳·宣公三年》:“成王定鼎於郟鄏。” 楊伯峻注:“郟鄏即桓七年《傳》之郟,周之王城,漢之河南,在今洛陽市。”這是九鼎放置在洛邑的最早出處。九鼎據說是夏朝傳下來的,作為王權的象徵,一直傳到周天子的手上。有人質疑夏朝不會有鼎,但即使九鼎不是來自夏朝,也不能否認其符號意義。那麼九鼎放在洛邑,正表示周王朝具有統治天下的法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