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什麼意思?如何應對此類事情?

老胡侃三農


關於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可能感觸比較深,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養兒千萬不要養三個,如果養三個的話,自己就沒有家了,也就是說沒有地方住了,這裡,小幫手個人理解,養兒不是說只是兒子,也包括女兒,而三個,也並不是說一定是三個,有可能會更多,三隻是一個量詞。

上面說的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在上一輩,也就是父親母親那輩,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是一件發生在我們村真實的事情。

我們村有戶人家,一個老人有6個子女,二個女兒和四個兒子,按理說,老人的晚年生活不用愁了,大家都說養兒能防老,這下面6個子女,一個子女每月拿出來一百,這老兩口都花不完,不過,想法是想法,在實際生活中,卻不一樣。

前兩年我見到這兩位老人的時候,他們老兩口是居住在一個很小的老房子裡,面積非常小,是他們以前的老房子,估計得有20年了,而四個兒子,現在都蓋了樓房,很多人就納悶,為什麼不去兒子家住,還要住在這個破房子呢?

原來原因正是出在他4個兒子身上,誰都不願意把老人住在自己家,互相推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幹部也去調解過,說的是每家替一個月住,也就是輪流居住,但是都同意了,不過過了沒多久,老兩口就不去輪流住了,去到誰家日子都不好過,兒媳婦還經常給臉色看,沒辦法,老兩口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破房子裡。

不過,就在去年,老兩口去世了,一前一後,相隔沒幾個月,聽起來是讓人惋惜的,畢竟老兩口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孩子都拉扯大,到了最後該享福的時候,卻沒人照顧,實屬無奈。

這樣的情況,估計不少農村都會出現,輪流住的情況也不少,雖然看似有些不對,但現實生活擺在那,每個小家也都有難處,不過,也有好的例子,比如幾個兒子都很孝順,而且兒媳也很好,願意讓老人住自己家,還能照顧小孩,多好的事情。

說到這,有些人會有一些其他觀點,比如這種不養老的情況,其實不怨子女,是老人做的不對,生活中處處偏心,有人偏老大,有些偏老二,有些偏老小,這樣的情況下,多多少少都出現矛盾,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隨著近些年來,家裡子女減少,獨生子女家庭增多,這種情況已不常見,父母不會偏心,子女也有贍養的義務,而且,現在大家在對待老人的問題上,持積極的態度,小幫手覺得,再往後發展,不養老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同時“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話,估計也將成為“歷史”。

針對上述說的內容,你怎麼看?可以在評論中說說自己的觀點。


農民的小幫手


歡迎關注【昕瑞生態】,專注三農問題解答。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中的“三”指多個。這是農村養老的狀況,在農村有三四個以上兒子的家庭,老兩口一般都是自己生活,而不是有哪個兒子來贍養。在農村“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思想下,在爺爺奶奶那一輩,生五六個小孩情況非常普遍,一般每個家庭都有三四個兒子,多的五六個。如今他們七八十歲了,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而兒子多的家庭,反而老人無人贍養。而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反而有人贍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農村老人是怎麼樣養老?

如果農村老人只有一個兒子,毋庸置疑都是跟兒子一起生活。兩個兒子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兒子贍養一年或者幾個月,兩個兒子輪流著來養老。而對於三個兒子,四五個五六個兒子家庭,農村老人一般都是老兩口一起生活,如果老伴走的早,留下一個老人也經常是一個人生活而不是跟兒子一起生活。兒子多了反而感覺沒有家,特別是老人年紀大了需要照顧的時候,經常出現幾個兒子互相推脫,出現誰都不想贍養的情況。


2.農村兒子多的老人是怎麼養老?

在我們當地農村,就有很多這樣的實例。很多老人七八十歲,甚至年紀更大,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在我們當地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老人有四個兒子,老人等兒子都成家後兩個老人獨立生活。年紀大的時候後(六十五歲),需要人照顧,四個兒子共同協商決定,老頭跟A,B兩個兒子,A,B兒子一人贍養一年,輪流照顧。C,D兩個兒子,也是一人一年輪流贍養老太婆。可是老頭子走的早,留下的老太婆,C,D兒子兒媳就有意見了,說老太婆要四個兒子一起輪流照顧。A,B兒子兒媳當然不同意了,A,B原本是照顧老頭的,他走的早,他們的義務已經完成。為此事四個兒子都鬧得很僵,後來經過多方調解,每個兒子照顧三個月。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為贍養老人的問題相互推脫,誰都不願意照顧。很多兒子兒媳認為老人年輕時偏心對哪個兒子好,那就跟誰生活。

總之,農村老人養老,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外人也不好給過多的建議。對於農村老人養老,那隻能應該坐下來好好協商老人贍養的問題。畢竟人人都會老,現在對自己的父母怎樣,等自己老了,自己的子女也會對自己這樣,這叫“有樣學樣”。我們應該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昕瑞生態


流傳至今的農村俗語雖說是包含著各方各面,但大多都是農民的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寫照。今天咱們要說的一句農村俗語就是“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雖然這句俗語有些片面,但是仍然還在發生,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現在就來了解一下!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話的原話是“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我們知道在以前的農村,人們的觀點是“養兒防老”,等著兒子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願意多生幾個兒子,可活到最後,卻發現,幾個兒子把自己當做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的,,今天放你家,明天放你家,沒有一個願意擔負起給父母養老送終的義務。更多的反而是原本不對她們抱有養老希望的女兒更能擔負起養老的責任。說起來實在可笑,多少家庭會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財分給兒子,而因為“女兒終究會嫁出去”的理由,對她們卻很好理財,結果卻是這樣!

不過“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種現象終究只是少數,隨著現在人們思想的開放,已經越來越少的子女會對自己的父母不孝,也越來越少的父母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想法了。而且我們作為孩子,不管男女,都應該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駿景——殷


駿景農業


在農村,老一輩人的觀念是一定要生兒子,這樣才可以老來有依靠,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在農村人腦中根深蒂固。而且很多人都覺得,兒子是越多越好,這樣老了就更有保障了。

但事實上,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的把幾個兒子拉扯大,為他們蓋新房,幫他們娶妻成家。把自己榨乾了,想著終於熬出頭了,以後可以靠兒子了。可結果是,自己卻被當成皮球,被幾個兒子踢來踢去。這就是農村人常掛在嘴邊的“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孩子多了,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於是這個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老大,那個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老三。等到要贍養父母時,他們就會說:你們平時偏心老三(或老大或老二),有好的東西都給他了,財產他也多分了,你們該跟著他呀!

再有一些即使兒子想孝順父母的,無奈家中由“母老虎”坐鎮,對她們來說,這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她們總會覺得自己會吃虧,總是會以各種理由把公婆推到其他兄弟家中。而另兩家也不是省油的燈,結果就苦了一對老父母了。

在農村,兄弟幾個為了在贍養父母的事上鬧得不可開交的是大有人在。鬧急了,就誰也不管老人了,隨他們自生自滅,可憐老人別說感受家庭溫暖,連生活都無著落。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上半句“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意思是說養兒子不能養兩個,要不等父母老了,兩個兒子就像過去輪著養官馬似的,要輪流著照顧父母。

在農村,很多兩個兒子的家庭是按月輪流將父母接到家中贍養的。一月期限一到,立馬把父母的東西打包送到下一家,多留一天都會認為自己吃虧了。

還有的父母都健在的,兄弟兩人還會將父母分開贍養。很多時候還會為誰養父親,為誰養母親鬧的不可開交。因為誰的身體好,不僅可以少費心,還能幫著自己多幹活。


陌上花開且緩歸


過去人們的生育觀念受封建傳統的束縛,又有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養老”思想,以及“多子多福”的“人生觀”。可不得不面對的是,兒子多,非但不孝,就連贍養父母也相互推諉,甚於置之不理,著實讓父母們寒了心,於是有了“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感慨。




是啊,農村幾乎有一個普遍的現象,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把兒子們拉扯大,供他們上學唸書,為他們修房蓋屋,給他們娶妻成家,讓他們生兒育女。父母呢,被榨乾了身體,又不得不面臨養老的問題。說實話,由於孩子們多呀!那能夠一碗水端平,孩子們總認為老人偏心,相互指責,假使又娶個愛生事的兒媳婦,對他們而言,婆婆不是媽,公公不是爹,她們總覺得受委屈了,吃虧了,父母被孩子們推來讓去,誰也不想獨自承擔,由兒子們幾家輪流管吃住,到後來竟把嫁出去的女兒也牽扯進來,按月按人頭分擔生活費。鬧騰極了,誰也不管老人了。老伴健在的,還能相互照應,如果剩一個人,那隻能自生自滅了。





對於此事的發生,也是避免不了的。因為人心隔肚皮,又有極少數娶進門的“外來戶”從中“作梗”,只能是兒子們兩頭受氣。應對此事的發生,有必要這麼做:【1】娶進一個兒媳分開一家,債務共同承擔;【2】父母在平時要攢點零碎錢,攢足“後勁”;【3】身體能自理,絕不與兒子一起生活,生分才能長遠;【4】政府發放的養老金是給自己養老的,千萬別全花在孫輩們身上。人家有他們的父母哩!

不過,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漸漸地提高了,再說養老保險也日益完善,做為父母也應該起到表率和榜樣作用,因為你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再說了,絕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個兒子,你的父母你不照顧,良心何在?


提神只為自己


我們村裡有一家,有三個兒子,含辛茹苦的把兒子拉扯大,都取了媳婦,孫子孫女成群。現在年齡大了,老兩口什麼也幹不動了,可是兒子兒媳們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互相推脫,誰也不想讓父母在自己家住,最後,沒有辦法,經過村委會調解,一家一輪十天,管住管吃。



以前的農村更願意要兒子,兒子多了有福氣,養老有保障,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指望不上,到老時指望著兒子來養老送終。可現實是殘酷的,兒子越多到最後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因為要支出各種養老費用,增加了自身的經濟負擔,互相指責,推脫,都想落得自身清淨,都不願意服侍老人。而老人最後落得有兒沒人養,有家不能回。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有了老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在農村只有一個兒子的,雖然壓力大,到老時沒人贍養的情況倒是比較少。



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給兒子娶完媳婦以後。媳婦和公婆因為各種原因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誰都不願理誰,兒子在中間左右為難。等到父母老了,幹不動了,兒子也到了中年,壓力比較大,為了生活不得不出門打工,只好把父母交給妻子贍養。媳婦又和公婆不和,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真的是有苦說不出。


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目前增加了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低保,老人保障金等很好的養老措施,解決了一部分養老問題,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真正做到讓老人安享晚年還很難。


鄉間一抹陽光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農村俗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道理跟三和尚沒水喝是一樣的!

我的好姐妹玲就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小時候奶奶在家是一手遮天的霸主,玲作為唯一的女孩,她非常不受待見(具體情況在上面問題“爺爺奶奶對待孫子孫女不一樣怎麼辦?”中有描述)。認為三個男孫頂門立戶,一個女孩子就是生來為他們服務的。

玲的奶奶去世多年了。父親母親也老了,再看三兒一女的現狀。一個遠在他鄉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一個在家務農,媳婦兇得除了罵公婆再無交集,一個老三從小好吃懶做,現在除了啃老連自身都顧不了!

全家生活的難事全落在玲一個女兒家身上!兄弟矛盾,婆媳矛盾,父母生病......真應了玲的奶奶的話,女孩子就是為男孩子服務的!玲身上累,心裡累,婆家對此頗有微詞。但親情難捨,玲說是“父母是誰對他好就勞煩誰!還不領情!”活在三個男孩中間,玲實在是苦不堪言!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千真萬確,連累著女兒也沒有好日子過!


村姑說村事


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農村的老年人生活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很悽慘,多年形成的“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也無法改變目前農村養老的困境。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有一定的道理。

為什麼說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呢

一方面是在農村生的孩子過多,則撫養的費用也越多,每個孩子長大了,父母都要為孩子準備娶妻生子,蓋房、過禮。一生的積蓄給了老大、老二後,很難再有能力去負擔老三在蓋房、結婚的費用了。所以農村孩子多的老人,基本就得把自己住的地方都騰出來給孩子蓋房結婚。自己連個窩都沒有。我們老家農村就有很多老人,孩子結婚沒地方結,就只好騰出自己的房子,可憐的老人只得去大地裡蓋個簡陋的小房度過餘生。

再有就是,農村養老的模式一般就是,老人上了年紀幹不動了將自己的口糧地自己其中的一個兒子,而分到地的兒子負責老人的吃住病死。因土地在農村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孩子們之間因為土地分配的原因,常常會導致兄弟之間互相反目,與老人結仇。遇到老人有病有災的時候,兄弟之間互相推諉,互不拿費用的想象很多。這就是和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一個道理。

目前農村老人晚年生活很困難,我親眼見過有的老人因為生活艱難偌大的年紀還要繼續在田地幹活來維持生活,甚至有老人死在家裡好幾天才被兒女發現的現象。所以,養兒防老的想象已經不適合農村的目前現狀。今後國家應該在老年養老問題上加大力度,可以推出類似城裡的“以房養老”,農村可改為“以地養老”的模式,多給農村老人一些養老金扶持,讓農村老人晚年的生活更加幸福、不再艱苦。

農村養老問題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討論?歡迎針對答案點贊、評論、轉發。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在舊社會農村可是以兒多為榮的,因為舊觀念想得是多子多孫,兒多好乾活,兒多在村裡也能形成戰鬥力。

家裡兒多父母就真的能早享天倫之樂嗎?答案是未必!我就見過一家六兒四女的老兩口,而且兒女的後人也都快成人了,但老兩口現在還是自力更生,還有兩兒子和兩老仇人似的,揚言與父母脫離了親情關係,就是見到父母也不會開口叫爹孃,仇成這樣必然是有原因的!


和父母有仇的人是老二和老三,因為那時家裡兒多,老大過繼給親伯伯了,老二老三在是家裡勞動主力,後邊有三弟弟,父母肯定是顧小的,所以農村還有一句俗話“父母疼的斷腸兒”意思是指父母偏心,斷腸兒也指么兒,最小的一個兒子。

老二老三和父母成仇的原因是因為住房問題,找了媳婦要有單間住才行吧,家裡當時只有四問破房子,灶屋,堂屋就只剩兩間睡的屋了,老二結婚自己佔了一間,這老三接著也要辦事,父母也是無奈,就讓老二把屋子隔一下兩兄弟湊合,你說這哪是個事,只有一道門一戶窗兄弟倆也鬧的不愉快,乾脆就都淨身出戶了,後來吃了千萬的苦現在自己兒女也大了,說起往事還傷心,其實吧,那個年代怪不得父母!

三個弟弟當時父母偏愛,沒吃多少苦,可大了卻在養老人的問題上與幾個哥哥針鋒相對,一點不吃虧,老二老三一氣之下乾脆不管了,為這事村幹部調解過多次,哪次都見老兩口滿臉掛淚,嘴裡罵一幫兒女不孝,後悔養了一幫狼心狗肺的畜生!

故事講到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在農村養兒多最後卻無兒養的原委了……
在農村“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俗語簡單理解就是說:告誡農村人在生育方向不要抱舊思想老觀念,兒多不一定會享福,超過三個兒子的話都大了要上學娶妻,父母的負擔是很沉重的,如果給兒創造不了好的條件可能最終你連一間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一輩子都因為多養了兒窮極一生,悲苦一生!



農村這種狀到處都是,要如何應對?我的觀點是把養老納入憲法,就像公積金一樣積累,人人都會老,到六十歲以後就不用依靠兒女,讓老人老有所養。


第一次找你


農村俗話是農村人對生活中某種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是部分俗話也具有片面性。“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就是這樣具有兩面性的一句農村俗話。



因為農村養老比較特殊,以前的農民完全以土地為生,也不會交什麼養老保險,更不會像現在這樣對老年人有很多政策照顧。那麼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老了,活路幹不動了,沒有任何退休保障的他們收入自然就沒有了。

養老就只有靠兒女供養,而農村女兒一般都嫁入外村,以前交通不暢,往來也不方便。所以農村贍養老人幾乎都是兒子的責任,兒子越多,這個不孝那個孝,這個不給那個給,總有人對父母特別孝敬,如果個個都孝順,那老人就是享不盡的福氣,於是就有了“多子多福”這樣的說法。



可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然“多子多福”,也還有“多子少福”這種可能,這句農村俗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就算是農村人對“多子多福”另一面“多子少福”的高度總結。

在農村的確部分存在這樣的現象,兒子多了,不僅指三個,這裡的三個是概數,應該指的是很多個。這樣兒子一多,大家相互推諉,不盡孝敬責任。老大覺得有老二可靠,老二覺得有老三,老三覺得有老四。這樣繞來繞去,父母誰都靠不著,養老還是隻能靠自己那把老骨頭,最終一點晚年福氣也沒享到。



在農村還有這樣一種現象,因為土地遠近,肥沃不同,父母都難以絕對均衡分配,兄弟間難免為此事起矛盾。老大覺得父母偏心,老二也會覺得父母偏心。這樣的家庭矛盾一旦產生,對父母養老也是難以盡心盡力的。這樣兒子越多,矛盾可能就越多,養老可能更沒有著落。

不過這都是過去農村的養老方式而已。現在的農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也大幅提高,而農村家庭收入也不在依賴於土地,而且家庭收入普遍提高,養老也構不成任何家庭負擔,加上國家對農村老人也有很多照顧政策。這種“多子少福”的農村現象正在徹底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