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和清西陵埋葬了哪些皇帝?有什麼說法?

用戶67214038542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今天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陵區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清東陵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大、佈局最得體、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各陵寢佈局圖)

清東陵所在的昌瑞山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米的山谷口,俗稱“龍門口”。

整個陵區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南有金星山如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而且有東西兩條大河環繞陵區夾流。

站在高處舉目四望,整個陵區群山環抱,層巒疊翠,地勢遼闊坦蕩。真可謂地臻天成,景物全美。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約1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整個陵區面積約為80多平方公里。

清東陵自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孝陵開始營建,一直到晚清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普陀峪定東陵工程完工,前後共持續了長達247年之久。


(清東陵,神道)

清東陵的建築整體呈現壯觀、恢宏、精美的特色。其每座陵寢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含地下宮殿)構成。

在這247年多年的時間內清朝統治者,在整個陵園區,以孝陵為中心,呈扇形左右分佈,共建有15座陵寢。它們依次排列於昌瑞山南麓。這其中主要皇帝(帝后)陵寢有:

——順治皇帝孝陵;

——康熙皇帝景陵;

——乾隆皇帝裕陵;

——咸豐皇帝定陵;

——同治皇帝惠陵;

此外還包括清朝初年,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還有咸豐皇帝后妃,即東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此外還包括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共計埋葬15位皇后、136位嬪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



(清東陵,孝莊文皇后之昭西陵)

清東陵於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清東陵以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遺產名錄。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


(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清西陵所在的永寧山地區,是一片丘陵地勢區,其周圍群巒疊嶂、林木鬱鬱蔥蔥,景色壯觀秀麗。陵區北邊有雄壯偉岸的永寧山做後靠、南有滾滾東流的易水河做護衛、東領2300年前古燕國都城遺址、西有雄偉的紫荊關鎮守。

清西陵自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開始建造,一直到民國1915年,光緒皇帝崇陵竣工截止,共歷兩朝(清朝、民國),歷時186年。


(雍正皇帝泰陵)

清西陵共建有帝陵四座,它們分別是:

——雍正皇帝泰陵;

——嘉慶皇帝昌陵;

——道光皇帝慕陵;

——光緒皇帝崇陵;

(清西陵,光緒皇帝崇陵)

此外除了上述4位皇帝陵之外,清西陵還有3座帝后陵、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計14座。

清朝入關後,本來歷代皇帝都準備自己百年之後葬在遵化東陵的,但由於雍正皇帝生前對於自己在清東陵的選址不甚滿意,故擇地另啟。

其主要原因是,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本來為自己的萬年吉地選址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經過自己一番詳細勘察之後,雍正認為:“此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鑑於此,雍正皇帝果斷廢除了這一選址,後經選陵者建議,選擇了位於河北省易縣的永寧山。後經雍正皇帝再次親臨勘察後,認為:“此地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實為上吉之壤”。故雍正皇帝便決定在此建造自己的身後萬年吉地。

雍正皇帝去世之後便葬在了西陵,待乾隆皇帝繼位之後,乾隆皇帝在生前立下規制。規定,此後後世之君須隔代葬於遵化東陵和易縣西陵。這樣以來就出現了父子不能同時在一個陵區埋葬,而是要隔一代,即成了「爺爺和孫子」在一個地方。

無論是清東陵還是清西陵,其建陵史都伴隨了清王朝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部清朝建陵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清史。


小司馬說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馬蘭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餘公里。是一座規模十分宏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這15座陵墓群,埋葬著清5帝、14後、136個嬪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這裡。

清西陵在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也是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園陵7座。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滿清入關後,順治帝選中了東陵這個位置,其後清代多數帝王皆葬於此。西陵是雍正選中的,傳說他得位不正,害怕死了祖宗在陰曹地府不會寬恕他,所以另擇陵地於河北易縣西15公里的永寧山。據載,雍正帝即位後,開始也選擇在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上。但他看了陵區草圖後,很不滿意,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泥沙,實不可用”。選陵大臣心領神會,最後選在永寧山。雍正帝看後大喜,這裡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沙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古鹹備”。並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定為陵址。雍正八年(1730)開始興建,歷時7年(乾隆二年)結束,是西陵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園建築。後來,乾隆帝為不使兩處陵寢冷落,特諭旨明示後代:“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分建。”從此,清帝陵寢便分葬於遵化和易縣,以其地理位置易縣陵區稱西陵。


壺天宣豫


清東陵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清王朝帝王以及后妃的主要陵寢之一,佔地面積有113萬平方米,包括了由217座主體單位建築組成的15座陵園。在清東陵埋葬的是清朝的順治、康熙、乾隆、咸豐以及同治五個皇帝,以及慈禧等14名皇后和百餘名妃嬪。如果按照古代流行的風水學術來講的話,清東陵四面環山,北面昌瑞山正中山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西邊是黃花山,東邊是丘陵地帶,剛好是一個扇形,正南方的天台山和煙墩山對峙形成了一個寬不足五十米的自然山口,被稱作龍門口,這樣的地形剛好是夏季陵墓區的雨水都可以自然排出。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可以說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清東陵的開陵鼻祖就是順治的孝陵,也是這裡最早的建築,也是這裡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整的陵墓建築。

清西陵則是由清朝的雍正皇帝首創的陵墓,位於河北省易縣以西的永寧山下,陵墓保存也是相當的完整,規模龐大。在清西陵埋葬的除了雍正以外,還有嘉慶帝、道光、光緒以及皇后、妃嬪、王公和公主一共76人。在清西陵還建築了一處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墓,但是尚未破土動工,清王朝就滅亡了,所以溥儀從封建皇帝成為了普通人,1967年病逝後,埋葬於北京的八寶山公墓。據說之後又將骨灰葬到了清西陵。同樣的,清西陵也是古人選定的風水寶地。有關雍正沒有隨父葬於清東陵一直都有頗多的傳說,比如說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因為“改詔篡位”而“無顏”見康熙,或是因為不願意與名聲顯赫的父親葬在一起等等。

不論如何,清西陵的建造也是雍正希望自己之後的皇帝隨他葬在此處的,但是乾隆卻選擇葬在東陵並且開啟了“古怪的”兆葬之制,也就是乾隆之後的各朝皇帝都要遵循“父東子西,父西子東”這樣的建陵規則。


國家人文歷史


清朝入關後一共10位皇帝,按照“昭穆之制”、“隔代相葬”的制度,唐山遵化清東陵埋了5位,保定易縣清西陵埋了4位,末代皇帝溥儀入葬華龍公墓。


1:清東陵。

坐落在唐山遵化馬蘭峪境內的清東陵,是清朝入關之後修建的第一座皇陵,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清代皇家陵寢。清東陵裡安葬了入關第一帝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和同治帝5位皇帝。


2: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保定易縣境內的永寧山下,修建於雍正時期。這裡安葬著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和咸豐帝4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並未正式入葬清西陵,而是葬在清西陵附近的華龍公墓。


3:“昭穆之制”是什麼?

所謂“昭穆之制”,其實是一種古代的宗廟制度。之所以清朝會出現兩座皇陵,皇帝分開安葬,是因為當初雍正帝本該入葬清東陵,最後卻跑到易縣修建了西陵。


他的兒子乾隆想隨爺爺康熙一起入葬清東陵,又擔心冷落了爸爸,所以立下“昭穆之制”的規定:後代帝王隔代相葬,分別葬入清東陵和清西陵。但是到後來,這種“昭穆之制”也被打破了。


當然,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評論,一起討論!我是哎呀旅行,覺得我說的在理,就關注我吧!


哎呀旅行


清朝一共傳了十一世十二位皇帝,296年。努爾哈赤、皇太極在關外,關內10皇帝,清東陵葬了五位: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同志帝;清西陵四位: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光緒帝,加上愛新覺羅溥儀,共十二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