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爲什麼不能殺?

浮生如夢149004130


溥儀☞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最後一位皇帝,作為末代皇帝,能夠得以善終的,在人類歷史上真的太少了,尤其是像溥儀這種,歷經了袁世凱、蔣介石、日本的偽滿政府、蘇聯的俘虜、新中國等等,而依然能夠安然無恙,足以見證了一點,溥儀活著比死更有意義和價值。


慈禧太后在臨終之際,沒有選擇成年的王子王孫繼承大統,偏偏選擇了一個不滿3歲的娃娃來做一個隨時都將垮臺的皇位,至於慈禧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還正在吃奶的溥儀來說,人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王子,一躍而成為萬眾矚目的皇帝,坐上了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都向往的皇位,只不過溥儀當時並不知道這把椅子的意義吧了。

溥儀3歲即位,6歲退位,在這期間皇帝的大權主要是由攝政王載灃來行使,所以紫禁城裡對外發出的任何一張詔命可以說溥儀都毫不知情,因為他太小了。當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後,滿清的掌權者們也意識到了,改朝換代是必然性的了,如果不接受袁世凱的和平方式,極有可能會招到革命軍的殺戮,所以以隆裕太后為代表的親貴們在最大限度上爭取一點利益的基礎上,選擇了發佈皇帝遜位的詔書。


雖然溥儀退位了,但他在紫禁城裡所享受的待遇依然是非常優越的,直到馮玉祥的軍隊殺到他面前的時候,溥儀在紫禁城小皇帝的生活就此結束了,隨後開始了在天津近十年的平淡生活,此時的溥儀已經不在做皇帝的夢了,但是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滿清遺老遺少們卻不願意放棄,他們為了恢復曾經的利益,不斷的四處奔波,尋找政治和軍事支持,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日本人為了鞏固自己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開始打起了溥儀這個末代皇帝的主意,很快在日本人鼎力相助之下,溥儀再一次的登上了帝位,不過這次與前兩次一樣,都沒有實權,只是這次溥儀的傀儡生涯相對來說比較長而已。 ⒊

日本戰敗之後,本打算把溥儀也一起帶走的,但日本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溥儀被蘇聯軍隊給俘虜了,日本人在敗退之際並沒有殺溥儀的打算,因為此時的溥儀活著比死對他們更有價值,而當蘇聯軍隊俘虜了溥儀之後,蘇聯作為同盟國三巨頭之一,是不能在未經國際公審的情況下,私自殺害他國皇帝的,所以蘇聯不但沒有殺溥儀,還好吃好喝的把溥儀給供養起來了。

在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國之後,此時的溥儀對新中國而言,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現在的政府已經不是曾經的政府了,溥儀在國民黨反動派時期都沒有被殺,人民政府就更不可能殺他了。新中國不但沒有殺他,還全力以赴的把他改造成了一個合格的公民。


總而言之,溥儀能夠善終,始終沒人向他動手,主要是他對新生的權利沒有多大的威脅,反而他的存在對於新生的權利有一定的聚攏人心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溥儀所代表的滿清遺老遺少們根本就沒有那個魄力和能力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文史坊


尼古拉二世的前車之鑑

尼古拉二世是一個好父親,但不是一個好君主,他對外擴張讓國家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內改革也是一籌莫展,於是布爾什維克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沙皇沒有斬草除根寬容了革命者,斯大林和列寧都經歷了數次流放發配邊疆。



1917年羅曼若夫王朝走到了盡頭,尼古拉二世主動退位,希望革命黨可以寬容他的家族,但是這是他一廂情願,革命黨在二月革命中把尼古拉和他的家人囚禁起來,先是被安置在西伯利亞亞託波爾斯克,數月之後,十月革命爆發後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流放生活讓沙皇及他的五個孩子生活陷入絕境,革命黨沒有給予人道主義待遇,而是嫌棄他們活得太長了。不久,布爾什維克黨徒屠殺了沙皇一家,14歲的皇太子及沙皇幾個未成年的女兒,之後把他們澆上汽油毀屍滅跡,把骨灰拋到烏拉爾山區。

尼古拉退位的生活

沙皇的家族及資產階級團體聽聞消息後,誓死與列寧建立的新政府對抗到底,蘇聯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讓新生政權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險些被白軍和國外勢力推翻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2008年俄羅斯高級法院判決沙皇家族為蘇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沙皇的後裔們被賦予了俄羅斯公民的身份,結束了長期的流亡,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尼古拉一家

末代皇帝溥儀是一個傀儡

戊戌變法,光緒皇帝終於感覺自己有點像皇上了,康有為主持政治改革,譚嗣同主持編練新軍,梁啟超改組軍機處,其他人都進入了帝國的中樞,老佛爺似乎真的放權讓光緒來親政了。

不滿百日的維新,在頑固派和守舊派的壓力下失敗了,沒有軍權和政權的光緒皇帝只是慈禧皇太后的一枚棋子,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康有為學著東漢皇叔血衣帶詔書在海外發行救國債券,同時與他打擂臺的還有孫中山發行的國債,一時間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成為了海外華僑茶餘飯後的談資,無論怎麼政權形式都不能改變時代的趨勢,中國不需要再有皇帝了。

載灃與溥儀及溥傑


光緒帝與慈禧皇太后先後駕崩,駕崩之前慈禧留下遺詔:後宮不得干政,權力回到了男人手裡,載灃和他的兒子溥儀登上了帝國權力最高峰,這個最高峰很快被小站練兵的袁世凱給推平了,他手中有槍,他相當中國的華盛頓。溥儀遜位了,民國政府按照協議予以有待,仍居住在紫禁城,享受皇族所有產業的所有權,民國需要派駐軍隊予以保護。

溥儀遜位的日子比沙皇在西伯利亞吃雪糕不可對比,可是皇帝不急 ,急死太監,留著辮子的張勳打著調和府院之爭的藉口進入北京城,復辟了清帝國,一時間北京城內清朝服裝賣斷了貨。溥儀牙牙學語,隆裕皇太后垂簾聽政,載灃彷彿看到了希望,不過一切都是黃粱一夢,不到滿月就被段祺瑞執政府率軍打了回來。



段祺瑞是一個念舊情的人,一日為臣,一生為臣,他的執政府寬容遜位的清政府。溥儀在錦衣玉食中成長,周圍的遺老遺少依然早晚請安,給他講述帝國天下和祖宗的萬里江山,溥儀內心深處植入了恢復祖宗江山的夢想。西北軍中服役的馮玉祥對於段祺瑞執政府縱容清政府復辟極為不爽,他認為國中之國的局面不可以繼續存在,共和就是共和,民國不僅要剪除頭上辮子,也要剪掉人們心中辮子,他乘著軍閥混戰佔領北京從紫禁城中驅除了溥儀和他的家族,並且強迫溥儀簽署文件宣佈自己成為中華民國的公民。

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後隱居天津,日本人盯上了他,他的滿州老家仍然保留了根深蒂固的愛新覺羅八旗傳統,東北三省的軍政最高領導人張作霖不夠配合日本人戰略,日本人需要物色一個新的代言人,溥儀成為了理想人選。經歷了密謀之後,土肥原賢二和他的同事們安排溥儀進入日本大使館接著到東京覲見了裕仁天皇商定了偽滿洲國康德王朝的協定。



康德偽滿洲國,南京汪精衛偽政府,重慶國民政府三足鼎立,一切都好像回到了東漢末年分三國,不過中華民國不容許這樣的分裂,一切都需要服從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抗日戰爭打了14年,我們第一次取得了對抗列強的勝利,接著我們鬥爭中求團結建立了新中國。

溥儀此時此刻正在蘇聯人軟禁之下,他經歷了東京審判,看到了美國人絞死了自己的日本友人,但是裕仁這個傢伙活了下來繼續當天皇,他開始盤算著新政府會對他怎麼樣呢?他在蘇聯期間聽到了沙皇的故事,他感到了絕望,列寧和斯大林被新政府奉為導師,自己肯定按部就班歷史重演。



對於如何處理末代皇帝,大家討論重點是按照統一戰線原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建設新中國,溥儀的歷史是清楚的,他一直被錯誤引導,被各種政治勢力當作傀儡,具備改造的基礎,於是他成為真正的共和國公民,他有了新的生活。


唐俊龍55398571


因為清朝並不是被推翻的。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這是導致清朝結束的一個大事件,但這不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它影響大的都在南方,而在北方,清朝還有很大的勢力。不過,這些勢力卻掌握在袁世凱手上。

當時,袁世凱已經在家養老寒腿,辛亥革命初始階段,大清國還沒有派袁世凱出場,而是讓自己的嫡系王爺上,結果大敗,不得已才把袁世凱請出來。

請出來後,袁世凱就連戰皆勝,畢竟他手上的兵要精銳的多,不過,袁世凱已經有了小算盤,他也不想給清政府賣力,而是借這個機會撈取利潤。

這時候,南方的革命黨寄希望於袁世凱反正,利用袁世凱推翻帝制,然後讓袁世凱當總統,袁世凱就開始勸清朝遜位,天天想辦法嚇唬隆裕太后,給她講法國皇帝的最後下場。

最後隆裕太后是同意遜位,結束帝制,開啟共和制,人家自己退的,當時也簽了合約,又不是暴力推翻帝制,當然不能殺人家溥儀。

不但不能殺,溥儀還有很多特權,比如在皇宮裡還能當自己的小皇帝,每年四百萬元,由中華民國拔專款供溥儀使用。宮裡的人還可以繼續上班,只是不再招新的太監。溥儀在中華民國的地位等同於外國君主。

人家地位這麼高,比一般的老百姓強多了,老百姓都不能殺,你殺他?中華民國還要不要契約精神了。

不過,後面溥儀還是被趕了出去,這不怪中華民國,而是溥儀自己不遵守合同,一直想復辟,那不但一年四百萬的銀子沒了,還被趕了出去,後面又去了東北跟日本人合作。再到後面日本投降,溥儀原本要到日本去的,半路被蘇聯抓去,蘇聯人當然也不可能殺他。

不但不殺,反而優侍他,好吃好喝供著。為什麼?人家前清的皇帝,自有其利用價值,就是沒價值,供著當個門面也是好的。反而是那些勞苦老百姓,沒幹壞事,只做好事,反而說死就死了。

這是人與人的差距,是其出生就決定的。

到了後面溥儀還想永遠留在蘇聯算了,不過,最後還是回了國,回了國,已經是新中國了,對他也定了性,是大蔣介石,但改造為主,不能簡單殺了。

所以,溥儀被改造了數年,後面安排了工作,娶了老婆,據說不能行使丈夫的義務,還能回故宮,就是要買門票而已。


腦洞歷史觀


溥儀一生是傳奇的,三歲登上皇位,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他一生三次登基,也數次面臨生死存亡,但是都挺了過來,最終完成了他從末代皇帝成為新中國公民的轉變。

溥儀人生第一次危機發生在他六歲那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隨即各省紛紛響應,辛亥革命席捲全國,可惜革命黨沒有力量北上,更別提攻佔北京,清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下被迫退位,還達成了“優待條款”,溥儀這個亡國之君躲過一劫。

第二次危機是,1917年辨帥張勳借調停府院之爭的名義,率部進京攆走了黎元洪趁機復辟了大清,雖然鬧劇僅僅持續了十二天,但是由於溥儀重新被推上前臺,等於公然撕毀了和清帝遜位的承諾,這對於民國也是一種挑戰,但是張勳復辟後清室並沒有被追究責任。

第三次危機,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逼迫清朝皇室離開紫禁城,雖然溥儀即便是耍賴不離開紫禁城,馮玉祥也不敢開炮,但是對於溥儀來說是真的嚇壞了,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有人敢用槍“指著”他。

第四次危機,蘇聯出兵東北,溥儀被俘虜送去蘇聯,那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蘇聯的庇護,最好能永遠留在蘇聯,因為他知道偽滿洲國對於國人來說意為著什麼,這種賣國行為是不被原諒的,他害怕接受審判。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被引渡回國,溥儀情緒非常悲觀,對於溥儀一事黨和國家也非常重視,在毛主席看來,溥儀和罪大惡極的戰犯還是有所區別的,首先,他不是決策人,只是日本人的傀儡,其次,他沒有直接殘害人民的行為。

經過近十年的改造溥儀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擁護新生的政權,對自己的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的溥儀已經徹底和舊身份訣別,成了一個新生的公民,因此溥儀獲得了特赦。


一點點歷史


沒什麼不能殺的,不過是沒殺而已,因為殺了溥儀,付出的代價遠比得到的好處要大,所以沒必要這麼做,這個道理,袁世凱明白、北洋軍閥也明白,後繼者更加明白。

末代皇帝溥儀,其當上皇帝更多是一種無奈,沒有他選擇的餘地,而他的一生也被皇帝這個身份所禁錮,即便他僅僅當了幾年皇帝。

溥儀登基的時候是3歲,宣佈退位的時候只有6歲,完全是個懵懂孩童,很多事情都是由其父攝政王載灃代理的。而

清廷的軍事實力大都被袁世凱控制在手裡,滿清貴族也早沒有東山再起的膽魄和能力,溥儀只不過是一面不耀眼的旗幟而已

可以說,在這短暫的皇帝生涯中,根本談不上溥儀有什麼錯,對人民,對國家的犯罪都是那些實權派的鍋。

在退位後的幾年內,溥儀的生活過得還算滋潤,這得歸功於清朝和平退位式的滅亡,而不是被革命徹底推翻,像查理一世、路易十四、尼古拉二世,都是死在革命的屠刀下,畢竟革命就是以推翻舊又秩序為目標,舊秩序的領頭人不死怎麼完成革命。

中華民國的建立大多說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總歸來說,革命並沒有完全成功,而袁世凱本身是清朝的大臣,對君主制本身就有不小的擁護性,不然也不會搞稱帝這荒唐事。

清帝遜位,民國直接繼承清朝,袁世凱很清楚,殺溥儀很容易,但殺了他自己沒什麼好處,還惹一身腥,畢竟清帝退位可給清朝皇室攢了不少人氣,而且溥儀要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民國的合法性也將受到質疑,那些心懷鬼胎的分裂分子還不高興壞了。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到軍閥混戰的風雨年代,也曾有一個短暫的復辟鬧劇。稍微長大些的溥儀被張勳拎出來復辟,在這件事上,溥儀是異想天開,而張勳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不過是拿溥儀當個幌子罷了。

不過經此一事,軍閥們也知道了溥儀的潛在威脅,這是一杆大旗,所以張作霖還給溥儀行過大禮,為的就是名正言順,不過這杆大旗最後差點被馮玉祥給砍了,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趕出來,優待條約進行修改。

離開紫禁城的溥儀寄居在天津,做起了寓公,日子也還逍遙。在這期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溥儀沒什麼價值了,不過頂著個遜帝之名而已,不會對誰有太大威脅,所以孫殿英明目張膽地挖了清東陵,也依舊能逍遙法外。

但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奮力在日本人面前說道溥儀的作用,20多歲的溥儀也還老做著復辟清朝的美夢,於是日本人就利用他這個心理,把他整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這是溥儀人生中最大的汙點。

日本人沒事自然不會殺自己的傀儡,很快日本人發現溥儀的旗幟其實並不鮮亮,於是他們又勾搭上了汪精衛,建立起偽國民政府。這是對國民政府的直接挑戰,所以老蔣把刺殺重點放在了汪偽政權上,溥儀那邊山高路遠又不重要,也沒有什麼刺殺行動。

日本戰敗後,日本人是計劃送溥儀到日本的,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去成,被蘇林紅軍俘虜了,還曾在東京審判出庭作證。1950年8月1日,溥儀作為“戰犯”移交給我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改造。

獲特赦後,溥儀也認識到自己早年的各種錯誤,深有悔改之心,之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公民,自食其力,也沒有搞什麼特殊化。

自古以來,殺前代皇帝,無非是擔心其復辟,但溥儀在解放後毫無復辟可能,沒有殺他的必要,相比殺了他帶來的政治影響,這可是得不償失。

殺個無權無勢的皇帝很簡單,可是丟了正統,缺了合法性,想要坐穩天下,總要多費幾番功夫,不如任他自生自滅,相安無事。


平沙趣說歷史


1908年12月2日,年僅不到3歲的溥儀有一天,坐在冰涼的龍椅上的即皇帝位,面對著黑壓壓一群頂戴花翎與長袍馬褂,沒見過這陣勢的溥儀放聲大哭,急得滿頭大汗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滿頭大汗地將他摁住: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溥儀即位不到3年,大清真的完了,1912年2月12日,根據袁世凱和清廷談判結果,優待清皇室為條件,溥儀退位,袁世凱當然不會殺溥儀了。

1917年7月1日,張勳率幾千辮子軍進入北京,趕走黎元洪為首的北洋政府,把年僅12歲的溥儀抬出來搞了一場復辟,僅12天后,溥儀再次宣佈退位,因為此事件是亂哄哄的鬧劇,而溥儀尚年幼,所以免除了懲罰。

1924年爆發直奉戰爭,10月23日馮玉祥帶兵攻入北京後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還氣勢洶洶的要剷除封建帝制的禍根,槍口直指溥儀,已經快19歲的溥儀只說了一句話:我願意當一個普通百姓。使得溥儀逃過了此生死劫難,只是被趕出了紫禁城。

1934年3月1日,被日本人囚籠多年的溥儀,終於被一批滿清遺老和日本侵略者挾持到了東北,成為偽滿洲國的不折不扣的傀儡。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知道自己肯定成為了中國的罪人,當天就頒佈了《退位詔書》,並焚燒和銷燬了大量清朝的遺物證據準備外逃,8月19日在瀋陽上飛機前被蘇聯軍人逮捕並帶往蘇聯。

對於這位特殊的政治犯,蘇聯人對他還算客氣,溥儀為了躲避災禍,也作為遠東軍事法庭出庭證人指責日本的犯罪事實,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中國,擔驚受怕5年之久的溥儀終於要走上斷頭臺了,但此時的中國已經解放,社會交給他一次做人的資格,1959年12月4日,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眼含熱淚接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然後鞠躬行禮。


圖文繪歷史


武昌起義爆發時,革命黨只是在武漢三鎮取得了勝利,隨後南方几個省先後獨立,有些是由革命黨策動,但根基尚淺,有些則是舊官僚的投機行為,而革命黨只是幌子。之後,北洋軍摧城拔寨,所向無敵,而武昌新軍內部開始分化,黃興憤然離開。此時,袁世凱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才是決定大局的那個關鍵先生。

其實從一開始,革命黨就是北洋軍砧板上的一塊肉,帝制之所以那麼快就分崩瓦解,這與袁世凱的私心不無關係。他力主南北議和,併成功勸說隆裕太后頒下了退位詔書。作為退位的條件,袁世凱決定給清室以優待,溥儀也只是一個頑童而已,自然也在優待之列,革命黨對此顯然不敢有什麼話說。



之後到了1917年,張勳率辮子軍入京,趕走了黎元洪,復辟了帝制,接著溥儀被被稀裡糊塗地抬出來做了皇上。當然這場鬧劇沒過多久就煙消雲散了,段祺瑞出來再造共和。不過說到底這是北洋系的內鬥,並且這種內鬥還會繼續下去,大家光顧著鬥了,誰還有空搭理這個傀儡小皇帝呢?

而且溥儀當時也還是個孩子,今天我們都知道未成年人犯法可以網開一面,溥儀沒偷沒搶沒殺人,只是被脅迫著復辟,頂多算個從犯。民國自詡法治之國,之前還簽了優待條例,不能沒點契約精神,這要忌諱。

更何況,這小皇帝雖沒啥能力,號召力可不低,以後說不定還用得上,所以大家心照不宣,自然也就免於追究了。



到了1924年,民國只剩了一個橡皮圖章,越沒規矩越不要臉的人越吃香。於是厚顏無恥肆無忌憚地要打破規則的馮玉祥出現了,他發動北京政變,控制了北京城不說,還揚言要拿炮轟了紫禁城。人為

刀俎,我為魚肉,溥儀只好主動說要當個民國公民,這才倖免於難。

接著溥儀在天津過了幾年聲色犬馬的日子,又想起來自己再怎麼著還是愛新覺羅的子孫,大清的皇帝,復興重任即便再難,也要比劃比劃試試看。就在這時候,佔據東三省的日本人摸準了他的心思,他半是主動半是脅迫地被架了過去,並於1934年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

日本人挾持溥儀不還是為了爭個統治東北乃至全中國的合法性嘛?即便後來日本人在二戰中早已窮兇極惡,他們還是很顧及統治合法性的問題,否則他們也不會挖空心思搞什麼大東亞共榮。有了這個政治目的在,溥儀才沒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1945年日本投降後,溥儀自知有罪,頒佈了退位詔書後就惦記外逃,結果被蘇軍抓獲。按理說該十惡不赦了吧,可他是指證日軍侵略罪行的證人,所以他又倖免於難,成了暫時有用的人,被帶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庭作證。

到了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國。其實他是不想回國的,因為留在蘇聯或許還能保一條命,但回到中國他猜想自己必死無疑。結果呢?溥儀不僅沒死,還沒把牢底坐穿。他在1959年被特赦,出獄後國家還給他安排了工作,各種重大場合也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不是皇帝,我只是新中國的一名普通公民。

當然他也會受到非議和衝擊,但周總理說:溥儀是一個好人。

共和國需要他,正如同袁世凱需要他,張勳需要他,日本人需要他,蘇聯人需要他一樣。



風雨半世紀,溥儀經歷各種身份轉換,從皇帝到戰犯再到普通公民,但他的角色始終如一。

可也正因為這始終如一的角色,他才迫使不同階級、不同信仰、不同國家的人放下手中的刀槍,幸運地撿回一條命。

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溥儀又是不幸的。他的不幸之處在於,誰都能利用他來達成政治目的,只有他自己不能利用自己

做一個好人,終究是不幸的。


達摩說


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帝,做為260多年滿清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注定要載入史冊,不管是光彩的還是醜陋的,歷史,終將留下他的一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溥儀的一生來說,如果用倆字來總結,那就是――被迫;如果用仨字來總結,那就是――不容易,如果非要在這仨字上加一個“量化詞”,那就是――太不容易!

“被迫”或者說“脅迫”可以說貫穿了溥儀的一生,想當年當皇帝,他就十分不樂意,當然也輪不到他,他是醇親王載灃的兒子,與光緒帝並無任何關係,但他與慈禧太后淵源頗深。

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女兒就是溥儀的母親,他母親從小是在慈禧太后眼底下長大的,因此對於溥儀也是格外照顧,最後竟然照顧了個皇帝,當然,溥儀本人是十分排斥這種安排的,據說當時被宮裡來的太監抱走時,溥儀是又哭又鬧,生氣完了。

這是溥儀第一次被脅迫當皇帝,當然不會是最後一次,光緒帝的皇后,溥儀在位時的皇太后裕隆太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到了1917年,對前清據說“忠心耿耿”的張勳又心血來潮,非讓溥儀復辟。


溥儀不想幹,張勳刀架脖子上逼著幹,最後溥儀又當了十多天的皇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對很多人來說,當皇帝都是夢寐以求的幻想,但對溥儀來說,似乎一切都來的太容易,容易到溥儀都不想要。

後面還有,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從紫禁城趕走後,就被日本人接去天津供養,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又想溥儀當皇帝。

建立偽滿洲國,立溥儀為帝,實行殖民統治。

溥儀的三次皇帝,可以說都當的那麼不情不願,每次都被人拿來當工具一樣,完全沒有皇帝的尊嚴和權勢,就如跳樑小醜一般,被各股勢力玩弄於鼓掌之中。

因此,總結溥儀的一生,用“不容易”三個字確實貼切,一個被時代裹挾的人生本就是個悲劇,如果在其中完全喪失自我又扮演不光彩的絕色,則更是慘劇。


但即是如此也不能做為溥儀應該被殺的理由,他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殺他是需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和道德壓力的。

更何況,憑什麼殺他?用暴權嗎?


歷史三日談


第一,不殺前朝皇帝,是我國傳統的政治規矩。

中國的亡國之君數以十計,被俘虜的也為數不少,但亡國之君的下場也並非像大家想的一樣,死無葬身之地。


中國的政治文明,在南北朝以前都是比較文明的。劉邦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沒有殺他。王莽篡漢,沒有殺掉皇帝劉嬰。曹丕篡漢,對待漢獻帝也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滅蜀漢俘虜劉禪,滅東吳俘虜孫皓,都沒有殺掉,而是封為侯爵,在洛陽過著優渥的生活。

真正殺前朝皇帝,是從南朝的劉裕開始的。劉裕篡晉,滅了司馬室滿門,因果報應,後來劉家也被人滅了滿門。從此之後,殺前朝皇室成了南北朝的規矩,宋齊梁陳代代相殺,直到隋朝統一,南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被隋朝俘虜,作為亡國之君,陳叔寶居然在長安過的非常奢侈,拿著隋文帝給他的俸祿和賞賜醉生夢死,真是命好。

隋朝滅亡時,宇文化及雖然殺了隋煬帝。但長安的李淵並沒有殺了隋恭帝,而是封為公爵,對待隋朝皇室總體較好。

五代時期比較野蠻,基本是代代想殺。北宋統一中國時,對待投降的割據政權皇帝,也沒有殺戮的,都是封為公爵留在首都。李煜被毒死的時候,已經在北宋生活很久了。

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雖然飽受虐待,但都在金國生活了很久自然死亡。南宋滅亡之後,最後一位皇帝宋恭帝在元朝生活了足足47年!再挺幾十年能把元朝挺亡國了……在哪以後,中國就沒有再出現過被俘虜的正牌亡國之君,除了溥儀。

綜上所述,中國沒有殺投降皇帝的先例。因為新一個王朝需要得到合法性的證明,而不能展現自己是得位不正,所以不能殺前朝皇帝,而應該給予禮遇。

第二,殺溥儀並無必要。

清朝滅亡的時候,溥儀才六歲,民國哪怕最激進的革命黨,也沒有誰說過要跟一個六歲孩子過不去,所以他很安全。而且民國初年掌權的那幫人,都是北洋系的清朝舊臣,比如馮國璋等人對清朝相當忠誠,更有張勳這樣的愚忠派,更加沒有人敢動溥儀了。

後來溥儀雖然受日本人的蠱惑去了東北,當了那個狗屁“滿洲國”的皇帝,但是他也並沒有掌握什麼權力,只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連皇宮裡都說了不算,完全就是個吉祥物。

歷史上被殺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餘黨尚在。

對於尚有力量且有抵抗意志的皇帝,當局是從不留情的。比如清朝對崇禎帝一直持肯定態度,但對南明的皇帝見一個殺一個。李煜被殺也不是因為他是亡國之君,而是因為他表現出對故國的思念。

對於溥儀來說,他被俘虜的時候清朝已經滅亡三十多年,旗人的力量早已經不復存在,復國更是不可能,實在沒必要為難他。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溥儀真的很懂事啊!

溥儀屬於共和國的改造典型,他非常明白自己所處得環境和位置,積極改造。對於侵略者的醜惡嘴臉,勇於揭發,配合政府,思想覺悟高著呢!

溥儀的那本自傳,本來自己起名叫《我罪惡的前半生》,是毛主席親自批示,才讓改名叫《我的前半生》的。

解放以後,溥儀積極參加社會看懂,屢次向中央表示“我可以做一點工作”,國家也確實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他最後在平民的身份中度過了一生,作為末代皇帝,這個結局應該說還是比較完滿的。


小約翰


不殺溥儀分為三個階段:

退位時,復辟失敗及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建國後。

先說建國後不殺溥儀的原因。這時的溥儀已經差不多成了光桿司令了,原來圍繞在他身邊的遺老遺少,被北洋,KMT,日本以及蘇聯一次次地清剿得差不多了。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了,對國家可能造成的危害無限接近於零。就算他想不開要再復辟,派幾個居委會大媽過去,就可以把大清第三帝國給滅了,並把皇帝逮住胖揍一頓,平叛成本也無限接近於零。

任何政權都想展示自己寬容、仁慈、饒恕,敵人都想攻擊他殘忍嗜殺。不信的話可以看看常校長的影視形象:在這邊是個動不動就殺人的魔頭,在對面是個慈祥的老人。

所以,對自己沒有危害的敵人,是能不殺就不殺,好展示自己的寬仁。反正留著溥儀也費不了幾斤糧食,沒準還沒頭老母豬吃的多。

再說復辟失敗及被馮玉祥趕出去時,沒殺溥儀的原因。這時的中國就一個特點:軍閥混戰。今天你可能勝利,連佔數省,意氣風發;明天就可能一敗塗地,成為個光桿司令;這是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

所以,大家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只要下野,就不能輕動殺刑。畢竟今天曹大帥被張大帥打敗殺了,明天張大帥可能就被段大帥打敗砍腦袋,大家都沒有安全感。溥儀作為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人物,自然也不能殺了。

並且這時溥儀身邊還有一定勢力,每個軍閥都想得到更多的支持,要殺了溥儀會得罪死那些遺老遺少。

最後說溥儀退位時不被殺的原因。清朝皇室是跟袁世凱協商下退位的,並不是用暴力砸碎清朝機器被趕下去的。所以,袁世凱等得誇清室,他這一退位是堪比堯舜的盛舉。要再殺了溥儀,就顯得自己太白眼狼了。

也正是因為協商退位,所以袁世凱力量也不是那麼強大,清室的力量也不是完全沒有。所以這時的溥儀也不是他想殺就殺的。

最後,歷盡滄桑的溥儀,一句話道盡人世間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