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與全球228個國家或地區建立經貿往來,外貿進出口總額近20年增長26.5倍,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數近10年增長10倍,從半封閉內陸腹地到全方位開放高地......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從東南沿海城市,一路吹向了位於西南腹地的中心城市成都,40年來,成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以一份包容的胸襟,從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成為服務全國的國家中心城市。

從“製造”走向“智造”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便是我國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之一。電子、機械、冶金、化學、航空航天等工業都成為推動成都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成都就已經擁有較為完善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劉強進是成都無縫鋼管廠的一名退休焊工,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那時候鋼管廠還在東郊地區,周圍還有很多其他廠子,我們廠生產的無縫鋼管在全國產量第一,由於工廠效益比較好,在當時的人看來,能在這裡上班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情。”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 成都風光。

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這座工業基礎雄厚的城市卻遇到不少難題。“一方面,成都的工業大多都是服從國家對工業總體佈局的需要,解放軍工167廠、白藥廠......這些工業無法按照經濟規律以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衣食住行、鍋碗瓢盆這些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工業卻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成都地處西南內陸,遠離沿海、沿邊口岸,閉塞的區位使成都難以發展。”成都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林成西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東郊地區的工廠開始陸續關停,我們廠雖然沒關,但是產品競爭力低下經營困難,生產規模和效益一直在下滑,有一段時間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劉強進說。

面對改革開放前奠定的工業基礎和遺留下的問題,成都市政府把工業轉到以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成都又開始重視提高產品質量,用“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適銷對路的產品。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曾經輝煌的東郊工業也難逃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等老舊工業的弊端。直到21世紀初,成都的工業再次陷入發展瓶頸,產業科技含量低,高端產業少。成都市武侯區宣傳部部長董裡說,以武侯區為例,鞋業生產規模雖然較大,但是多數為貼牌生產,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生產一雙高檔女鞋最低只能掙2%的加工費。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成都市政府以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為導向,構建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據瞭解,2010年9月,成都市委出臺了《成都市工業發展重點支持目錄(2010)》,明確指出成都未來發展高端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物聯網、雲計算、生物醫藥、航空、電子信息等。

成都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姚毅表示,發展高端產業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不僅關係到城市動力轉型與重塑,也是實現城市功能升級的必然要求。

夯實工業基礎,深化產業功能區建設

發展國家中心城市,經濟建設無疑是基石。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就明確提出,要增強成都西部經濟中心的功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服務業核心城市和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城市,不斷擴大經濟影響力、區域帶動力和環境吸引力,加快建設面向亞歐、輻射西南的經濟中心。

而作為實體經濟的核心,工業歷來都是成都發展的根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成都工業經濟不僅實現穩步回升,更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據瞭解,成都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在國內較早啟動編制了地方製造業2025規劃,2016年底工信部批覆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成都由此成為全國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按照《方案》,成都將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資源消耗型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對14個重點產業提出了圍繞“量質並舉”、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的計劃,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突破,找準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加快轉型升級。

“新產品、新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不斷邁向產業高端。”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公司總經理李嘉說。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 成都市天府廣場

2017年,成都啟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13個市級重點產業生態圈建設,加快以66個產業園區為基礎的產業功能區建設。“未來,集成電路、軌道交通、新型顯示、大數據、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生態圈都會加快啟動推進。”成都市產業生態規劃處副處長徐莉說。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製造業正在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

成都是施耐德在中國西南區的總部,也是智能製造的示範城市,同時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發展先進製造業有一定的基礎,當年的三線建設和近年來對工業的提升,讓成都在電子信息、高科技和重型裝備等領域上表現搶眼。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施躍華表示,下一步,將深化產業功能區建設,提升產業承載能力,重點打造電子信息、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智能製造、軌道交通六大主導產業核心區,推進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杆企業、領軍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強市,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而早在2013年9月,成都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成都市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若干政策》,其中明確指出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並提供一定資助;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促進企業創造運用知識產權,引導高層人才創新創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服務企業等14條政策,切實增強成都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從西南腹地走向開放前哨

身處中國內陸,成都既不臨海也不沿疆的地理位置並沒有在市場經濟中對外發展的天然優勢。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成都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改革開放初期,成都認識到要想取得發展,不僅需要改革,也需要開放,尤其是向世界開放,讓世界瞭解中國,瞭解成都,也要讓成都走向世界。為實現這一目標,成都向世界敞了大門。1981年6月22日,伴隨坐落在成都高新區蒙彼利埃小學傳來的朗朗讀書聲,法國蒙彼利埃市成為成都的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30多年來,中法這兩座城市在貿易和文化交往上越來越密切,關係也愈加夯實。此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城市與成都建立了友好關係。目前,全球共有89個城市與成都建立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關係,其中國際友好城市34個、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55個。

與此同時,美國領事館1985年在成都設立,成為蓉城首家外國領事機構,主要負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區的對外事務。隨後,各國領事機構紛紛湧入,德國、韓國、泰國、法國、新加坡、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菲律賓相繼而來,近5年,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印度、波蘭、捷克、瑞士、奧地利等國領事機構也獲批設立。如今,成都已成為“內地領館第三城”,外國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達到17家。

“30多年前,美國駐成都總領館只有6位美國官員和20位中方僱員。今天我們總共有190位工作人員,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美國駐成都前任總領事谷立言說,“上世紀90年代初,成都只有一間五星級酒店。而現在,很多世界500強公司都在成都設立辦公室或投資項目,其中就包括微軟、通用電氣、英特爾等美國公司。”

據瞭解,目前在四川境內投資的美國企業數量已超過1200家,每年到訪中國西南地區的美國人也超過20萬人次。

從成都出發可以到全世界

面對數量不斷增長的外國公司和大量外籍人員的往來,成都意識到加強交通網絡建設的重要意義。1987年9月12日,一架國航班機從成都起飛,一路跨越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抵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這條珠峰航線,打破了成都國際航線“零”紀錄,讓成都這個內陸城市插上了飛向世界的翅膀。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 2017年12月17日,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意大利米 蘭 - 成都)首趟測試班列順利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

如今,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成為全國第四大航空樞紐,西部地區唯一航線覆蓋世界五大洲的機場,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06條。全年旅客吞吐量高達4980.2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64.29萬噸。尼中合作協會主席普瑞姆每次來北京出差後都要前往成都,坐飛機回加德滿都。普瑞姆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這是因為北京沒有直飛加德滿都的航班,但是成都有。”

成都市口岸物流辦主任杜進有表示,成都將進一步推動“48+14+30”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的建設,即覆蓋全球48個重要航空樞紐城市、經濟中心城市,14個全球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和30條服務對外交往、國際消費的優質文旅

航線,實現至全球門戶機場“天天有航班”,增強國際通達、洲際中轉能力,打造通達全球、中轉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航空網絡。

“我特別喜歡旅遊,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從成都出發非常方便,每年都有新的國際航線開通,熱門時間段還有旅遊包機,直飛世界各地。像我這種上班族,每年靠年休假和法定節假日出遊,所以交通對我尤其重要,路上的時間節省了,遊玩的時間才可能增加。”成都市雙流區金沙社區醫院醫生任和說。

此外,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目前也正在加速建設中,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後,將形成年旅客吞吐量逾1.5億人次,年貨運量逾500萬噸的“一市兩場”樞紐格局。

與此同時,成都的鐵路運輸也在不斷髮展。自2013年國家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成都作為絲綢之路的南方起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成都市副市長劉筱柳表示,成都將依託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形成以國際鐵路班列、國際鐵海聯運班列為支撐的陸上物流體系。重點打造面向全球的製造企業配送樞紐和麵向泛亞的全球區域分銷企業配送樞紐,滿足跨國企業精益製造、廣域分銷、彈性交付的供應鏈管理需求。

2013年4月,第一列蓉歐快鐵從成都青白江出發,加速了成都與歐洲國家的密切往來,此後成都國際班列開行班列數逐年增長。2017年已經開行的1012列國際班列貨值達40億美元、增長207.7%。

目前,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已經將羅茲、紐倫堡等14個國際節點城市連接起來,構建從成都延伸至歐洲、俄羅斯、東盟等地國際物流網絡。成都市商務委主任陳麟表示“下一步,成都將把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政策為契機,推動對外經貿高水平發展。”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張洪瑞

改革開放40年|成都:西南腹地的開放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