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爲什麼越來越難吃?

用戶67048872708


其實不光是感覺豬肉越來越難吃了,平常吃到的雞肉、鴨肉也感覺沒有以前好吃了。不僅我自己有這樣的感覺,我身邊很多同事、朋友都有這總感覺。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1、現在吃肉越來越頻繁了,吃多了,自然沒有新鮮感。怎麼說呢,以前生活水平差,肉都是得過年過節才有的吃,偶爾吃一頓肉都高興的不得了。想起以前,我最盼望的就是家裡有親戚過來,這樣家裡就會去買些肉來吃。現在工作好多年了,基本上頓頓都有肉吃,過年過節更是滿桌的大魚大肉,根本不想去吃豬肉,倒是青菜最受歡迎了。

2、現在的豬肉都是吃飼料規模化養殖的,長得快,肉的品質不如以前吃雜糧的好。就像現在的速生雞、速生鴨一樣,我們現在去超市買到的豬肉在現代化的養殖條件下,張得很快,半年左右就可以出欄。這樣的豬肉自然沒有以前家裡喂得豬肉質好,這就像土雞蛋和洋雞蛋的區別一樣。

3、我們買到的豬肉很多時候都是凍肉。為了調配豬肉供給,保證豬肉的流通運輸,很多豬肉都會被加工成凍肉,這樣豬肉保存的時間就會很長,這樣經過長時間冷凍的豬肉口感會差很多。

大黑牛老師

今日新農人


豬肉為什麼越來越難吃? 過去農村養的豬基本上要一年的時間才能長成,但現在基本上三四個月就長成了大豬。生長的週期變短,豬的品種得到改良,更傾向於有經濟價值的品種。在口感上自然也會更差,但其實主要還是飼料的供給上,現在的飼料都是各種添加劑合成的化學品,豬長得更快,自然在口感上更差。



餵養方式不同 過去農村餵養豬基本上都是各種米糠加玉米大豆,同時中午的時候不會餵飯吃,都是拿著鐮刀去田地邊割點青草回家給豬吃,這樣的豬就算是餵了一年多也依舊不是很大,同時身材上更瘦小。這種豬肉吃起來更有感覺,豬肉更香。但現在的餵養方式,基本上豬都是圈在一起,然後食用各種有激素的飼料,這些飼料都是添加各種添加劑的,本身就是大量的激素合成。之後豬也就更加的早熟,基本上三四個月就成了大豬,之後就可以出欄了。 當然現在的豬肉需求量逐年上漲,大家都對豬肉沒有新鮮感了,自然在口感上食慾上有所降低。



現在的豬肉基本上每個人消耗45kg/年,這樣算下來基本上大家天天都會吃豬肉,這樣的話豬肉對大家來說也不再是新鮮的的東西,吃慣了自然覺得不好吃。同時現在的豬天天待在原地不動,基本上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整天不運動,自然肉質的口感上更差。尤其是這些豬肉基本上很少見到肥肉,這就是飼料的作用了。

而現在的生豬品種得到了改良,基本上這種豬的生長速度更快,豬出欄的時候控制在180天之內,這樣一來豬身上的肉質營養價值更低,口感上也自然更差。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不僅僅是豬肉越來越難吃吧,可以說各類農產品都比以前更難吃。而且,不止是更難吃,根據科學研究數據顯示,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營養價值現在也在不斷下滑。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個時代農業要賺錢,就必然要規模化、產業化,追求“批量”生產,而不是精耕細作、小農經營。

任何東西“量產”之後,品質下降都是必然的。工業製品不能和專門精雕細琢的手工藝品去比較。所以,農產品味道比不上以前,營養比不上以前,這都是時代的必然吧,畢竟你也不能要求大家都回到小農時代,就只養好一兩頭豬,那樣的話人家也活不下去,市場經濟時代,只能哪條路效益更高走哪條。

所以,“土雞”之類的農產品也就變得格外稀有,因為市場的主流已經是飼料雞了,少數的土雞才能夠靠走差異化路線來賣出高價。可一旦跟風養土雞的人多了,虧本的風險就很大。

那未來農產品的品質就只會越變越差了嗎?我想現在的下滑趨勢也只是暫時的,因為農產品營養缺失的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科技介入農業之後,未來將有望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土地論壇


小編認為現如今豬肉越來越難吃,主要是因為新鮮的豬肉難求,影響了豬肉的口感,小編有個秒招能讓豬肉至少延長保質期三個月,只需要家中一種常用物品!

每日準時分享原創生活小妙招,認真為你服務!

愛生活,我是認真的!

詳見視頻: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afc00004c88381abbab\

音樂五點半


每到過年隨著殺年豬的進行,大家對土豬飼料豬的討論就會加劇,其中討論的主要集中點就是土豬更好吃,飼料豬越吃越沒味,越吃越難吃。

早些年全國各地養豬多是以土豬為主,土豬相比現在豬的最大特點就是瘦肉率低,那時候的各種農業生產不發達,油菜等油料作物產量不高,人們還需要用動物油脂做菜,所以對土豬的需求相對更高,再加上土豬本肉的脂肪含量更高,含油量高自然吃起來更香。

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的產能可以滿足人們對食用油的需求,越來越少的人使用動物油脂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吃肉時也是更傾向於瘦肉,這時候瘦肉率高的洋豬就得到了大家的青睞,再加上洋豬生長速度更快,飼料報酬更高,養殖戶自然都選擇了洋豬。

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回憶起了小時候的味道,還是小時候吃的脂肪含量高的豬肉更香,人們也慢慢開始接受肥肉了,尤其是四川等西南地區對大肥豬尤其青睞。這時候大家就開始抨擊洋豬了。

因為轉化一斤脂肪需要的能量要高於一斤蛋白質,再加上飼料添加劑的發展,現在的豬長的越來越快,體內脂肪積累的就越來越少。其實,道理很簡單,20歲以前的年輕人很少有大肚便便的,而到了40歲的成年人肥胖比例明顯升高,因為年輕時以發育長肌肉為主,只會少量積累脂肪,而成年後骨骼肌肉發育完全多餘的能量都轉化為了脂肪。

以前的土豬要飼養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而現在的豬多是半年就出欄,遠遠沒有發育成熟,自然脂肪積累的量就少,也就是吃起來不香的原因。

我覺得討論現在豬肉好不好吃就是個偽命題,有人喜歡瘦肉,肥肉不吃,那瘦肉率更高的洋豬對他來說就好吃。而有人就是喜歡肥肉,那土豬就更符合他的胃口。現在養豬人也分成了兩種,一種是把豬養到200多斤就出欄的,一種是養到400斤再出欄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即可。



果然悠


不是豬肉越來越難吃,是我們的口味越來越刁鑽,就以為當下的豬肉不好吃了。當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

⒈最主要的還是口味變了。豬肉好吃到不好吃的分界點應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間,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時期。之前城裡人買肉要憑票,吃頓肉像過年。農村不說了,過年殺頭豬算是富裕人家,平時沒得地方買肉吃,更沒誰敢養豬殺了賣錢。逢年過節才有頓肉吃,自然的非常香了。如今天天有得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比當年吃豆腐還隨意,自然感覺沒當年的香。



⒉其次是肉的質量變了。也是那個分界點,之前沒有多少規模養殖場,僅有的國營單位,各地的食品公司,商品糧一樣的計劃養殖,計劃供應。原生的餵養,沒有任何添加劑,一年出欄。家庭餵養的更是原生態,如今才給個名字叫“走豬”。這樣的豬肉自然的質量好,味道香。現在的豬肉就不說了,四個月出欄,按過去養法,不到“架子豬”的年齡,還算豬娃。

⒊再就是烹飪方法變了。煎炸燉煮蒸的基本做法沒有變,技巧上有了根本變化。突出表現在調料,比過去多了。過去多少年,豬肉做菜,基本都用蔥薑蒜等蔬菜類調味料,只紅燒清蒸一類的用到八角桂皮等很少幾味香料,滷肉用到全套香料。如今就多了,幾乎所有的肉菜都要給很多的香料,“無香料不成菜”。酒店是為了招徠顧客,把菜搞得香香的,家庭也都跟著學。結果是做出來的全是香料味,豬肉的本味香被壓住,被代替。

總結是,儘管豬肉有差別,畢竟還是豬肉。建議家庭迴歸過去做法,譬如燉肉,只給蔥姜一起燉,熟了給鹽和胡椒碎和香菜或蔥花調味。一定的比用八角大料燉出來好吃。不信請試試。


普濟


為什麼豬肉越來越難吃?原來農戶家養豬,都是放養加圈養,有的一個豬圈只養二頭,一家人養三、四頭,自家殺1~2頭,其餘的用來賣錢。豬飼料是玉米麵、麥麩、米糠、豌豆蠶豆杆糠、蔬菜葉及專門種來餵豬的青飼料等,還要煮熟了餵豬,叫喂熟食,現農村自家殺了吃的豬都是這樣喂,不喂有添加劑的豬飼料,豬要喂一年左右才宰殺。豬肉鮮香而糯滋滋的,豬油化泱泱的真的很好吃。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的需求,養豬專業戶的興起,飼料廠的崛起,現在養豬賣的都是採取圈養,群養。讓豬吃的是有添加劑的豬飼料配青飼料,而且是生喂,這樣養豬既催膘又長得快,5~6個月就出槽殺肉上市了。

所以原來的豬餵養的時間長,喂的飼料是綠色環保而煮熟了的,豬肉好吃;而現今市場上所賣的豬肉,絕大多數都是喂有添加劑的飼料養的豬,餵養的時間短,是豬飼料催出來的,因而感覺越來越難吃。


快樂關羊


這個問題我有同感,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養殖技術也隨之先進,但是肉的口感反而不如從前呢,我想原因如下:

首先是品種不一樣了,在過去那些老的年代後我們的豬都是中國的一些老品種,後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很快,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肉,中國從國外引進了杜洛克及長白豬等一系列洋豬,這些洋豬生長的很快,差不多5-6個月就可以長到近200斤,瘦肉的比例也相比國產的老品種的豬要好,但是中國傳統品種的豬卻長的很慢,飼養的時間需要長達10個月以上,同時瘦肉率也沒洋豬那麼高,但是大家都是喜歡瘦肉而不喜歡肥肉,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為了經濟利益,更多的選擇了洋豬來養殖,這也就慢慢導致了國產豬肉的淘汰。

其次我想跟養殖的食物也是息息相關的,以前老的年代養豬都是去山裡割些野草紅薯及各種青菜加米糠等材料剁碎熬煮成熟食來餵豬,雖然餵養的食物營養不是很高,但是正是因為餵養的食物營養不高就導致了豬的餵養時間很長,養殖時間長了能產生更多的幹物質,肉的風味因為時間長得到沉澱,這樣就可以或者更加鮮美的肉質,但是反觀現在都是用的各種配比好的飼料來餵豬,這些飼料都是經過了科學配比,營養全面且豐富,豬吃的好了自然長得快,長得快就能很快出欄,這就導致了風味物質沒用得到足夠的時間來沉澱,自然肉質也就沒那麼好吃。

然後養殖的方法也不一樣,以前每家幾乎都是養殖1-2頭豬,豬都是放養式的,每天豬餵養的都是家裡的剩飯青菜還有粗糧,然後白天放出去,豬都自己跑出去去山裡土裡尋找各種吃的,這到處奔跑得到鍛鍊,豬肉的品質因此得以提升,同時因為以前養都是自己吃的也不著急出欄,養殖時間長也是提升肉品質的關鍵,但是現在豬都是關起來的,那些大型養殖場養的多,只能關起來集中餵養,同時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益,養殖場的豬會違規添加添加劑為了獲得更多的瘦肉,因此養殖時間短豬缺乏運動,肉的品質口味都會大打折扣。


如果各位覺得我說的有道理,歡迎點贊關注與評論哦!


小雛菊姑娘


我專業養豬、賣豬肉20年,在行業有一定的積澱,應該有資格解答這個問題。

一、吃膩味了

改革開放40年,一方面生產力提高,許多方面人工智能、機械代替人工,人們的勞動強度大為下降、三餐之間的飢餓感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物質日益豐富,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整日大魚大肉,吃膩味了,感覺什麼都不香。

二、品種改良與技術進步

過去,農民用土飼料、土方法養殖土豬,所謂的“三土養殖”,脂肪型土豬,養殖週期幾近一年,肌腱脂肪豐盈,豬肉口感好;現在,規模養殖場用配方飼料規模養殖瘦肉型二元、三元洋豬,養殖週期只有半年,瘦肉率高。產出與品質成反比,效益提高伴隨著品質下降。

三、加工不當

過去手工屠宰,屠宰量小,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豬嚎叫著、掙扎著,放血乾淨,豬肉紅白分明,看著都香。現在機械化屠宰,屠宰量大,有的還電麻,致使放血不徹底,豬肉有腥臊味;集中浸燙、機械脫毛,毛刺打傷屠體,不能及時開膛、分解散熱,加快酸化過程,造成燒豬(焪肉),豬肉出水、有酸味,導致肉質不良。


北大屠夫陸步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討厭吃豬肉,幾個月不吃也不想它。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條件很好,我對豬肉很挑剔。我一直對此持懷疑態度,回家吃,直到鄰居肥沃的土壤豬肉為止,吃一次一直念想,我最終肯定自己的想法:現在豬肉便味,不再是童年的味道了。豬肉怎麼了?為什麼吃起來越來越難?

中國歷史悠久,養豬,豬育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它有超過9000年的歷史。我國養豬業歷史悠久,豬肉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肉食食品。

豬肉為什麼受人歡迎?養豬戶查閱資料: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種礦物質元素,如鈣、鐵、磷等,因此,具有補虛補身、滋陰潤燥、豐富肌膚光澤的功能。有很好的豬肉纖維,有豐富的肌肉組織較少,肌肉中的脂肪,烹飪後味道好極了,味道不錯。此外,豬是很好馴養的,粗糙的食物等等,容易繁殖,這也是豬肉在人們生活中更受歡迎的原因。

記住,農村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幾頭豬,那時養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收入。那時,豬是半圈養半放養的,養豬好幾年,豬餵食物主要是麥麩、玉米、豚草和剩菜。還記得一有空就被父母叫去割豬草,甚至還可以安排一頭豬,它覺得豬在任何時候都不飽,整天哼哼著要食吃。

在兒時一頭豬可金貴著呢,雖然當時豬的價格沒有可比性,但是,賣豬的錢是家庭補貼的唯一來源。父親每隔幾年就願意把一頭豬當作豬宰了吃,而我兒時的記憶,每次殺豬都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因為可以啃豬蹄子吃了。那時候豬肉真的很甜,現在已經很多了。

在從事畜牧業後,我開始瞭解養豬業的發展,需要一整年的豬現在可以用4-5個月了,但豬肉的味道已經改變了,沒有味道的舊香水。豬的生長週期短,在短時間內成長為豬,大自然將犧牲肉的品質。

事實上,味道已經改變了,只是表面現象。現在生豬的規模化養殖越來越多,容易發生疾病,為了防治疾病就需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從而引起豬肉抗生素殘留問題,這也是被大家詬病的問題。

雖然規模化養殖有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產能、縮短飼養週期、減少傷亡率,但卻犧牲了豬肉的品質,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大的遺憾。

希望養殖業有一天發展到生豬在生態的環境中有充足的活動空間,豬肉的品質和健康都能得到提高,讓豬肉迴歸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