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法則之:形式服從功能

自從界面扁平化風格來到之時,「形式服從功能」就變成了一個時常被提起的法則,包括二手在設計總結中也時常提到該法則,但是細細想來對於此法則的引用是否過於片面?本篇目的在於探究「形式服從功能」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性。

形式服從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設計的美感,來自純粹的功能。

1. 來源

「形式服從功能」是第一批設計摩天大樓的美國建築師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原文如下:

Whether it be the sweeping eagle in his flight, or the open apple-blossom, the toiling work-horse, the blithe swan, the branching oak, the winding stream at its base, the drifting clouds, over all the coursing sun,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 and this is the law. Where function does not change, form does not change. The granite rocks, the ever-brooding hills, remain for ages; the lightning lives, comes into shape, and dies, in a twinkling.

It is the pervading law of all things organic and inorganic, of all things 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of all things human and all things superhuman, of all true manifestations of the head, of the heart, of the soul, that the life is recognizable in its expression, that 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 This is the law.

路易斯·沙利文認為形式是功能的表現,功能不變,形式亦不變。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廣泛採用這個法則,後來,被不同領域的設計師紛紛採用。

2. 定義

通用設計法則定義:「形式服從功能」法則,可以用兩種方法來詮釋,一種是美感描述,另一種是美感規範。「描述性詮釋」指的是美感來自純粹的功能,沒有其他多餘裝飾。「規範性詮釋」指的是設計注重功能,美感屬於次要。

維基百科:「形式服從功能」法則認為,建築物或物體的形狀應該與其預期的功能或者目的密切相關。

3. 「形式服從功能」法則如何使用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呢?

用戶體驗設計法則之:形式服從功能

△ 網易雲音樂播放器和蝦米播放器界面

先來看一個熟悉的案例,音樂播放器是一款音樂類APP的核心模塊,也是被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網易雲音樂和蝦米播放器絕對是非常好的設計。網易雲音樂是一張旋轉的黑膠唱片和留聲機唱針,唱針會隨著歌曲的播放和暫停而動作,黑膠唱片是舊時代音樂的一種標誌,也象徵著對音樂的極致追求。據說網易雲音樂黑膠唱片轉動速度是丁磊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著黑膠唱片聽了很多次,反覆試驗,最終才確定了它的轉速。如果是追隨「形式服從功能」來看的話,那黑膠唱片的設計完全是畫蛇添足,浪費了界面空間,還浪費了開發資源。我們再來看蝦米的播放器,當我們橫置手機時,蝦米的播放器界面變成了一個虛擬磁帶,甚至連功能button都沒有出現,如果是追隨「形式服從功能」來看的話,這個設計太糟糕了,用戶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來操作呀!但真的是如此嗎?

用戶體驗設計法則之:形式服從功能

△ 需求分析工具圖:產品強度=體驗-成本

《騰訊產品法》中有一個需求分析工具圖(如上圖)總結出來就是:產品強度=體驗-成本。增加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核心是「如何提升產品體驗」和「如何削弱可能產生的阻礙成本」來進行。根據“形式服從功能”我們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如何增加用戶的體驗嗎?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前提下,不管是網易雲音樂的黑膠唱片還是蝦米的磁帶都在追求體驗的極致,只有在體驗無限放大,成本降到最低的時候,這時候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所以設計師不要把注意力放到錯誤的議題上面,並不是功能就一定要比形式重要。設計師要根據當下情況,分析「哪些方面會是成功的關鍵?」我們不應該把法則變成了教條。

在一款產品從0—1的階段,考慮到時間和資源因素,很多設計就是滿足功能即可,目的是縮短開發週期,快速投入市場,快速地佔領市場。但是當產品已經有一定用戶的情況下,就要開始建立品牌體系,頁面開始優化,這就是開始優化用戶體驗的過程。

用戶體驗設計法則之:形式服從功能

△ 滴滴打車1.0版本與滴滴出行5.0版本界面

我們來看滴滴的界面,從「滴滴打車」到「滴滴出行」的變化,1.0版本的界面滿足了主要功能。但是2013年時,打車軟件如雨後春筍,霎時間鑄造了一個新興產業,也吸引著投資人的目光。一個產業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次次暴雨的洗禮,打車軟件經歷變相議價、惡性競爭、同質化發展等一系列論調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當所有的打車軟件都有相同的功能,看上去都一樣時,滴滴2.0版本形象升級,滴滴的產品與設計的專業性越來越強,漸漸地被用戶和行業認可。滴滴的業務在不斷髮展壯大,去年滴滴設計團隊(CDX創意設計中心)的5.0版本改版總結可以看出設計團隊對用戶體驗的優化,對產品的反哺,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閱讀《輕“裝”上陣,從“心”出發——滴滴全新設計背後的故事》。

小結

如果只懂「形式」不懂功能,那還不能完全算是一個設計師;如果「形式服從功能」,那可以算是一個設計師;如果既懂得「形式服從功能」,又懂得「形式反哺功能」的話,這才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用「形式服從功能」可以當作美感法則,但是不要把法則當作成一個嚴苛的設計規範。在設計的時候,應當分析當下的場景,孰輕孰重,靈活運用法則,避免生搬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