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封母親拒絕爲兒子買房的信火了,父母該不該爲兒子付買房的首付?大家有何看法?

神奇劇迷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最近一封母親拒絕為兒子買房的信在網絡間流傳,在信中我們也看到了兒子想要買房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身邊的朋友都買了;

2、以後找女朋友結婚需要;

3、房價還在上漲,而且亞運會即將在杭州舉辦,預計到時候房價將還上漲的空間。

從邏輯上看,這三個理由用來支撐買房非常有力,但是這隻能說明他應該買房,而不能說她媽媽就應該給他買房。

那麼父母是否應該給子女出錢買房,筆者這樣認為:

1、子女已經成年的情況下,就應該要學著獨立了,所以要買房,首先應該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去掏空父母。

2、現在的房價確實太貴了,一個剛進入社會沒多久的年輕人,很難有能力獨立買房。

3、因此一般家庭採取的方法是子女的存款+父母的積蓄付首付,子女靠工作來還貸款月供。筆者是認可這種方式的,子女有自己的努力,父母也盡力幫子女。

4、我很反感啃老,但社會環境就是這樣,你不幫助子女,自己的孩子就很難競爭過其他人的孩子。就像小學讀補習班,也許大家都不應該送孩子去補習,但大家都送了,自己不送,孩子就很難在考試上競爭過別人。

5、我不知道這個孩子自己有沒有存款,如果他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存錢,那麼現在他去和媽媽要錢買房,我覺著他不是啃老,而是身處這個時代帶來的焦慮。

6、媽媽想要兒子獨立絕對沒錯,但這個社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很多事並不是靠努力就能做到的。

所以我想說,父母幫和不幫,兒女要和不要都沒錯,真正錯的,是國內的房價太高。

那個子女不想出人頭地,不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現實環境不給這個機會,能有什麼辦法呢。希望國家這輪調控能給力一些,不要讓房價再繼續飛漲了。


首席投資官


首先這是人家家中的私事,我們無權對人家做的任何決定作出評定。我們就來回答孩子買房,父母付不付首付的區別吧。

我當年買房時,因為自己堅持購買另一處房子,父母不同意,從而他們沒有給我支付首付,整套房是我一個人付完首付還完月供的。

因為買這套房子,我買房當天就辭職另找工作,因為月供高於我當時的月薪,找到的工作距離我家不堵車時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每天早晨5:30起床洗漱,坐頭班車去公司,每天拼了命的加班,全年幾乎都無休,因為我怕自己被開除,一旦被開除我就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更不要提房貸壓力。

好在我確實夠拼,成為公司裡最年輕的一個升到管理層的員工。4年時間還完了房貸,隨後又進入了新的平臺。

那麼我支持其他年輕人也像我這麼拼嗎?我們來聽聽我父母怎麼說。也是去年我父母相繼住院動手術,我前後給他們找醫院、掛號、診斷、動手術、陪床,然後出院在每個月帶他們去複診,幾乎一年時間我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他們身上,出院後有一天他們告訴我,他們覺得很對不起我。

他們說有一年他倆沒事,想著天天看孩子一大早就出門,咱們也試著坐一下孩子上班的公交車,體會下孩子上班的過程。隨後我父母就挑了個人少的時間段上車往我們公司的地方坐車,坐了大概有二十幾站後他們實在是受不了下了車,從那天開始他們體會到我上班的艱辛。他們覺得孩子是真的不容易。再加上他們相繼住院,我又全程陪護,他們內心就覺得更加愧對於我。

其實我不怕辛苦,也不怕加班或者在工作中受到什麼欺辱。我最難的那段時間是,付完首付自己辭職找工作的那段時間,我記得很清楚是冬天,那年又下了非常大的雪,碰巧下大雪那幾天我接到了面試通知出門面試,一路上心冰冷到了極點。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壓力非常大,大到自己一個人在公交車裡流淚,感覺很無助,感覺自己的父母都不幫助自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過下去。

有了這樣的體會之後,如果未來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要買房,我會給他付首付,同時讓他自己去努力工作償還月供。因為剛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的孩子,壓力真的很大,你希望他成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個過程,他不可能剛進入社會就立刻成熟。他還要面對社會工作的壓力,以及隨時失業的壓力。

就在我回答這個提問的同時,一個朋友所在的公司倒閉了,老闆跑路了,她還在為這個月的房租發愁,如果工資拿不到該怎麼辦?如果父母沒有能力,那不說什麼。如果有這個能力,我不建議父母有錢存著不花,非要讓孩子獨自承擔一份他目前根本無法面對的經濟壓力。

不要說什麼成功者怎樣怎樣,每一個成功者都不會告訴你他成功的全部過程,而在他成功的過程中不知道用怎樣的非常手段打垮了競爭對手。比爾蓋茨能成為首富的背後原因是什麼?他的父母因為他創業提供了什麼?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去競標IBM軟件項目,IBM的董事是比爾蓋茨母親的聯合勸募協會時期的同事,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比爾蓋茨的母親告訴IBM的董事“我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為我的兒子擔保。”

李嘉誠早年身無分文來到香港打拼,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路闖蕩出屬於自己的那份事業。而李嘉誠的事業得以發展和鞏固,源於他向其岳父借了400多萬元開塑料廠。這在當時的年代可是天文數字。而他一開始所經營的企業就是其岳父的企業,李嘉誠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將生意做大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購房經歷,以及我父母的真實感受。對於別人父母的選擇我無權干涉,但通過我個人的經歷,未來如果我的孩子購房,我會盡最大努力去支持他。當下的這個社會環境足以考驗他、磨礪他、打壓他,不需要在他拖著疲勞、屈辱的身心俱疲的身體回到家後,再由我去考驗他、打磨他。我只需要給予他做父親的關懷和鼓勵。


西一安鮮


從信的內容來看,母親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起來,獨立起來,自己解決問題。


畢竟父母終有離去的一天,到那時候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孩子。


父母該不該為兒子付買房的首付?不該!


作為父母已經完成了養育的任務。如果是真的不願意獨立的孩子,是時候割斷依賴的“臍帶”了,要堅決果斷地拒絕。


1、不該出手不出手


作為父母已經完成了養育的任務,買房子是孩子自己的任務而不是父母的義務。父母已經養育你長大,獨立要靠自己。


父母要懂得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要把他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培養,而不是永遠需要呵護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到了最後,只能是害人害己。會害了孩子害自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一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怎麼過好自己的一生?他怎麼培育自己的後代?又怎麼承擔得起照顧年老父母的責任呢?你說對嗎?


2、該放手時就放手


對不願意獨立而習慣依賴父母者堅決予以拒絕。"長痛不如短痛",是時候割斷供養的"臍帶",讓其獨立生活了。


如果真是依賴成性,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的孩子,可就此了斷,不幫!


父母大可不必為此有何歉意或不忍。你不忍心就得忍受他成為啃老一族,這於已於他都會更糟,你願意嗎?


中國多"巨嬰",追根溯源,根在父母。


如果家裡的孩子是這樣的人,作為父母者是時候該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父母如果不想"自作自受",是時候改變、退出孩子的生活了,用行為上的改變,告別自己一慣的錯誤做法。


請父母們不要再把孩子的責任當成自己的,一定不要不堪重負,還去承擔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而負重前行。



"沒有自己"的人不會得到任何人同情的,等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包括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同情你,習慣了得到的他,會認為這是你該幫他的,他不會幫你。


父母沒有能力幫助孩子的也不要自責,你已經把他養大成人,你的任務已經完成,他今後過什麼樣的日子得靠自己去努力。


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父母親愛大包大攬孩子的事,結果卻不盡人意,搞得孩子成了在家橫出門慫的"門檻慫"。


能力是在做事的過程中獲得的,本該他會的辦事能力被父母包辦代替了,他沒機會掌握。


而無能的人常常只會責怪別人,這樣的人只會被別人看不起,他也不願意活成被別人看不起的樣子。


無能的人內心深處的自卑和痛苦使得他愛發火、愛抱怨,但又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生活的種種困難,只能是慫人一個。


愛包辦代替的父母們,該放手了!再不給機會讓他發奮圖強改變的話,就只會慫一生。讓他背水一戰,激發他拼搏的潛力吧。


3、培養獨立的孩子是父母的責任


通過這件事,有話要跟父母和孩子說。


父母要有理有情有節地對待孩子獨立的問題,毫無原則的讓步等於懦弱。要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孩子成長,也促進自己的成長。



培養獨立的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父母如果能夠越早放手,孩子就能越早自立自強;


如果不捨得放手,你包得越多,你越放不了手,孩子越依賴,最後還得你承擔起這份責任。


怎樣培養獨立的孩子?身為父母者要懂得從三方面著手:


1)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獨立性是父母從小放手培養出來的。女兒小時候喜歡吃餃子,我鼓勵她去農貿市場買肉、餃皮、白菜、作料,買好的肉要絞成肉泥帶回家。


那個賣餃皮的中年人很多年了還一直記得這事,見我就問:"你家孩子去哪裡了?那個讀幼兒園就會來買餃皮的小朋友。"其實當時她已經是小學生了。


2)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扶持的時候給予適當幫助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要給以幫助,有了父母的支持作為後盾,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就容易獨立。


小學畢業之前,孩子要參加地級市中小學"三獨"的"獨舞"比賽,我帶她去借了需要的傣族舞的孔雀裙。


因為服裝上有孔雀羽毛圖案亮片,她覺得需要一個孔雀頭飾,我給她找到了吹塑紙,她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孔雀頭飾,還貼了亮片。


在比賽獲第一名結束之後,被我的同事看中要了去給自己的孩子。


3)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退出孩子的生活


記得剛調動到我工作的小城時,有一天,我說要要訂牛奶,孩子說在她們學校外的門市部可以訂,她去訂,我放手讓她去。頭天讓她先問清楚價格後給了她錢。


第二天她拿回了一包牛奶大冰,我說不是這個,要鮮牛奶。第三天,因為沒有鮮牛奶,退回了預交的錢。能力就是這樣通過學會做事獲得的。


如果你能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成年之後就不用再擔心這擔心那了,該退出他的生活了。她考出去讀書的第一次去學校我們沒有送過,之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她自己解決。


其實,真正做到放手,從小培養了孩子獨立性的父母會看到,一個真正獨立的孩子不可能開口讓父母幫忙出錢,也不可能讓父母幫著買房,更不可能讓父母為難。



無論多難,孩子都會自己解決問題,對於房子自己解決不了就暫時不買,租房也可以。


除非是父母願意幫助,接受了父母幫助的他們會心有歉意,他們會心懷感激、懂得孝順父母、回報父母。


該退出孩子的生活就退出。讓他獨立的同時,作為父母也要做獨立的人,要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準備。


不要讓孩子有後顧之憂,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負擔,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希望本問題裡的孩子能做個獨立的人,要體諒父母的關愛之心,不要認為幫就是愛你,不幫就是不愛你。


"可憐天下父母心",請不要"道德綁架"父母,幫你是情份,不幫是責任。


你獨立了才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若你是獨立的,得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更要感謝父母的用心良苦。


幸生


首先說一下,這是個非常的中國化的問題,因為只有在中國,父母是否為孩子買房子這樣的事情才會被拿出來討論。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來的是我們整個民族價值觀出現了偏差。


(一)為人父母的價值觀偏差。


經常聽到周圍有兒女初長成的同事們說:我給女兒/兒子準備一套房,這樣也算對得起他了,也算盡到了我這個當媽/爸的責任了。咱們老了還追求什麼呢?


就連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意識。


父母花幹自己一生的積蓄來,甚至於捨棄自己的養老基金為孩子圓賣房子的夢。從我們做父母的以及孩子的角度來看,大家都認為這是應該的,沒有什麼不妥。



其實細究起來,我們的價值觀從我們作為父母的這一代就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我們忽略了一個人的一生是要有奮鬥的經歷的,只有經過奮鬥得來的財富才會有幸福感。


對年輕人來說輕易能夠得到富足的生活,往往會把他們引向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向。


中國目前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最富裕的竟然是沒有經過奮鬥的年輕人,有很多年輕人一結婚就有房子車子,有的甚至居住在高檔社區。


而他的父母卻住在單位裡幾十年的老房子裡,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當然富豪除外)


我經常也聽到,一些兒媳婦對公婆住的房間比他們好頗有微詞,認為人都老了,還住那麼好的條件幹什麼。


相比較日本來說,日本擁有大量金錢的是日本的老人,其次是中年人,而最貧窮的是年輕人。


因為年輕人在社會上剛開始奮鬥,還沒有積聚下財富,他們年滿18歲,就會被父母“趕”出家門,在社會上自己去闖去獨立。


這種方法才符合一個人的成長規律。


(二)對孩子吃苦教育的失敗


我也是一個22歲男孩子的媽媽,我曾經和他談起來買房的事情。


孩子的言談中透露出來,以後自己有能力就去買房子,如果父母有能力幫他,他可以先借父母的,等到條件成熟可以還給父母。


教育能夠獨立生活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他們都不會輕易讓父母去為自己買房子的。


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真應該學習日本,從小就要讓他們有一種吃苦的精神。



國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父母把自己20到30年的青春全部貢獻了出來,把自己的孩子撫養大,還要替孩子帶他們的孩子。不但這樣,還要為孩子們買房,還房貸。


但是我們這樣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出現兒女不孝順自己的父母的事情呢?


那是因為我們違背了教育的規則。我們從小就沒有給孩子灌輸一種理念:孩子是要自己成長的,他來到這個社會上,隨著年齡的增大,他肩負的責任就要越來越大。


相反,我們做父母的,把孩子的所有責任都揹負在自己的肩上,毫無原則的溺愛剝奪了孩子成人的機會,活生生的讓孩子變成了啃老族,白眼狼。


作為父母事事操心,事事不肯放手,斬斷了孩子的翅膀,孩子失去了獨立飛翔的能力,最後變成了只會榨乾父母剩餘價值的“巨嬰”。這些都是誰之過呢?


(三)多米諾骨牌式的房價


最後再說一說中國的房價。為什麼中國的房價越來越大 也是因為我們全民族的價值觀偏差。


隨著不斷攀升的房價,剛剛走進社會的年輕人,依靠自己的工資,結婚,生孩子,確實是痴人說夢。



那麼,既然年輕人達不到買房的條件,我們的房價為什麼還年年在攀升呢?而且買房的需求年輕人佔的比例更大?


最根本的原因是,年輕人買房,掏錢的卻是老年人。年輕人的壓力,用老一輩的精力與金錢超前填補,一輩又一輩,前赴後繼,而且這種現象全民都習以為常!


這不證明了我們國人的價值觀已經存在了嚴重的偏差嗎?


有書課堂


看到這封信,我首先覺得很感動。這位母親是愛自己的兒子的。如今,但凡家裡有兒子的,父母的壓力都會很大,因為兒子結婚房子是必須的。但是大多人在結婚的年齡所掙得錢還不夠付房子的首付。

特別是在大城市中買房更是困難。因此,買房的重擔就落到了父母的手中。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能早日結婚,父母就算省吃儉用,借錢也會幫兒子買房。

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溺愛,才讓很多年輕人都忘了,買房子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父母的義務。父母已經撫育你長大,至於房子應該是自己努力掙錢去買,而不是求父母幫自己買房子。

就像這位母親在信中說的那樣:26歲的年紀,應該獨自去承擔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時候一樣,只要哭一下,說一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長大了就該學會自己飛翔,父母只是孩子的後盾,而不是擋在孩子前面的保護傘 。

這位母親的做法我非常贊同。如今,我們都知道房子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母親拒絕為兒子買房,她不是不愛兒子,正是因為愛他,才希望他能夠更加努力。憑藉自己的雙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慾望和需求,但是並不是所有夢想都能實現的。26歲的年紀本該明白這個道理。父母是養育你們長大的恩人,他們是因為愛你才會盡力滿足自己的要求。父母不是你完成慾望,實現夢想的工具。

房子並不是玩具,幾塊錢就能買到了,它是一種昂貴的物品,有時候甚至會花費父母所有的積蓄。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作為孩子不能自私。不能拿著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自己享受。

所以這位母親的做法是令人敬佩的,她的想法是正確的。她打破了常規的傳統思想。她愛自己的孩子,她有能力幫助孩子,但更希望孩子能夠自己努力。她的愛深沉而不盲目。


——END——

你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親子關係,是血緣關係中最近的血親關係,親子關係也應該是最無私、最和諧的。在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中,父母為子女可以含辛茹苦,可以殫精竭力,可以赴湯蹈火。



可是,近日一封母親拒絕為兒子買房的信引起人們的熱議。有人指責母親絕情,有人批評兒子冷血,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對父子牽一頭驢趕路。先是幼子騎驢而老父步行,路人甲指責幼子不孝,於是換成老父騎驢而幼子步行;路人乙又不平則鳴,“老父怎麼不疼惜幼子呢”,父子商量後,一同騎驢繼續前行;路人丙又跳出來批評父子虐待動物,這對父子無可奈何,只好抬起驢子走路。


其實,旁觀者,不瞭解局內人的詳情底裡,只憑表面現象或者隻言片語就妄下結論,未免失之偏頗。

那麼,面對成年子女繼續提供資金幫助的要求,有書君從一位同齡母親的角度,與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如果父母有能力,就幫幫艱難前行的孩子吧

古往今來,無數文學作品歌頌不求回報的父母之愛。俄羅斯有個古老的民間故事:一個年輕人愛上森林城堡裡的女妖,女妖引誘年輕人索取母親的心臟。


當兒子捧著母親的心臟跑向森林城堡中摔倒時,那顆心臟說話了:“你疼嗎,我的孩子?”唏噓之餘,我們不禁感嘆偉大的母愛超越地域,超越種族,超越時空。

毋庸諱言,中國的父母又是舉世公認的最辛苦、最勞碌、最無私的人。父母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也盡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經濟條件,最大的物質幫助,而且竭盡全力,不留餘地。


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的房價,尤其一線城市的房價,就一般家庭而言,即使買房的首付也是巨大的數額,它會壓得人喘不過氣。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即使有才能,即使肯努力,面對職場的激烈競爭,面臨婚姻的必然剛需,高房價也會讓他們望而生畏。


這時候,如果至親至愛的父母能幫一把卻又迴避,親情關係未免太冷酷。

有書君的兒子從小到大品學兼優,參加工作後也能積極樂觀,向善向上。而立之年步入婚姻殿堂,志同道合的姑娘同樣通情達理,可是面對京城的高房價他們一籌莫展。


在濱海小城工作的雙方父母傾力相助,加上小兩口辛苦工作的收入,又貸款一部分,他們終於在京城有了棲身之地。作為平凡的工薪階層,買房的艱難不是把賺一個億看作“小目標”的神人能想到的,但我們和千千萬萬的平凡父母一樣,為子女付出得心甘情願,樂此不疲。

因為我們擔心,如果孩子成為“房奴”,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佔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影響身心健康,有奴役般的壓抑……我們不敢想象孩子們為了一套小宅拼命工作的後果,也害怕有承擔不起的代價,所以,傾囊相助。

二、如果父母力不從心,沒必要為孩子嘔心瀝血

有心有力的父母都會義無反顧地幫助孩子,即使是像天才比爾·蓋茨的睿智通達的母親瑪麗·蓋茨。瑪麗·蓋茨是IBM(國際商業公司)高級主管,她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為愛子擔保,促成蓋茨的第一單大生意。如果沒有母親的擔保,比爾·蓋茨的第一桶金未必來得容易。


那麼,想幫助子女,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平凡父母,請不必難過,更不必愧疚。父母把子女撫養成人,已經盡了自己義務,完成了自己的責任。我國的《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和教育的權利義務。


子女小的時候,讓父母遮風擋雨,含辛茹苦;子女大了,翅膀硬了,就應該遠走高飛,經歷風雨。父母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子女嘔心瀝血,傷痕累累,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不忍接受這太過厚重的愛護。

反過來說,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如果父母操勞過度,未老先衰,不但不能為子女分憂解勞,反倒成為子女的牽絆拖累,這也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既然父母不能助力子女,那就在安靜地在一旁守候,把一個施展能力的空間留給孩子們吧。

三、如果子女不思進取,父母應該果斷回絕巨嬰的依賴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能無原則,無方法,無尺度。否則,子女像溫室裡的弱苗,見不得風雨,也無法成人成才;更有甚者,好逸惡勞,危害社會。

大家還記得16歲的北航博士生張炘煬吧?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的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張炘煬認為父母要他留在北京,就有義務讓他在北京有尊嚴的活著。而要在北京有尊嚴,就需要一套房子,還不能有貸款。可是,張炘煬出身貧寒,他的父母只能望房興嘆。


試想,一個連父母都不知道心疼保護的人,你能指望他在社會上有擔當、講責任嗎?這樣的孩子,不幫也罷。讓他自強自立,及早擔當,也是明智之舉。


以上是有書君對一位母親拒絕兒子買房要求的幾點看法,歡迎大家交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看到這個標題,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心痛!憤恨!這是實話!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我國年滿18週歲可以成為成年人。

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為18歲,但16週歲以上未滿十八週歲,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作為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在刑法範圍內,16週歲以上,就可以自己承擔八種刑事責任。18歲以上負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從刑法上看,我們可以確定,凡年滿16歲就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作為生活的來源,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而父母作為子女的監護人,在子女未年滿16週歲之前,是有監護責任的,監護責任是嗎?凡是子女出了什麼事情都是要問責於父母的,但過了16週歲後,父母的監護責任就不將存在。不存在,就是父母在子女年滿16週歲後就不在有照顧子女的責任。

可由於我國封建思想的固化,以及中國社會的道德綁架的思想,往往會照顧子女到大學畢業!而這對於現在的中國人的思想卻也是理所當然的。

可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如子女怕父母負擔不起自己的大學費用,而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但也有父母為了子女上大學,而舉家借債。

換個思路在想,如果說父母沒錢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那子女能不能自己外出大一年工,存一年錢後,在晚一年考大學?!可不可以!?也是完全可以的,可是我國人的封建固化的思想是不允許的。當我們在抱怨父母不能幫助我們的同時,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不靠自己的能力來照顧自己。還拿上大學倆說,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讓父母借債而讓自己上大學,卻絕不會選擇自己外出打工一年後上大學,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部分人都邁不過自身的那一份自尊心,就是憑什麼人家20歲上大學,而我學習比他好還要21,或者22呢?

在說回來買房子的這件事,可以這麼說吧,買房子主要要看父母的經濟實力,父母幫助孩子那只是心疼孩子,因為父母完全沒有責任與義務幫助孩子買房子,更沒有責任照顧子女一輩子。可一部分子女往往卻也把給自己買房子也強加給父母!如果說一分部分子女是把這個“責任”強加給父母,可更確切的說確實我國人的封建思想強加給父母的,因為在封建思想裡,給子女買房子卻也成為了父母的義務了。

如果在換一個思想的話,這個問題不是出現在子女身上,也不是出現在父母身上,更不應怪我國發展過快身上,因為中國沒有任何一條法律是要求父母給子女買房子的。

我們常常說社會發展過快,房價漲的太快,年輕人承當不起!其實在我眼裡這都是藉口!真的就是藉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不知道從何時起,似乎子女結婚,男方就必須買房已經成了一道超出我國法律之外的另一道“鐵律了”!

而且現在我國的房價在我眼裡並不是很貴!真正貴的是人心,真的!

為什麼這麼說?北上廣深的房價都多錢了?還不貴?

可那都是一線城市的價格,所有年輕人從沒想過去二線城市或者三線城市去發展,要知道國家有很多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需要人們的發展建設,而那裡的房價可以說已經便宜到北上廣深百分之一的價格了,可為什麼國人卻不去那些落後偏遠的地方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而且那裡的經濟絕對能讓任何一個年輕人買的起房子,可為什麼不呢?

這又要歸根於我國的封建思想了,叫什麼來的?落葉歸根!這都是假的吧!要知道有多少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年輕人擠在一線城市的洪流中,是落葉歸根嗎?還是家鄉情懷?都不是!

而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父母絕對有能力幫助子女在本市買一座房子,可子女往往要求讓父母拿二三線的工資去幫助自己買一線城市的房子?這是為自己還是為父母呢?

我有時都覺得可笑!可這又都是現在社會不爭的事實!

最後在囉嗦一句,父母又能力給子女買房子的時候,自然會幫助子女買房子的,因為這是我國!但也請年輕的我們,不要在讓已經養育我們20年,甚至30年的父母,在為了幫助我們而把家裡一百平的房子賣了,換成五十平的房子來幫助我們在一線城市買一座用父母血汗堆積起來的房屋了!

語言組織能力有限,但也希望看到這條回答的年輕人,多替自己的父母想一想吧,父母照顧我們二三十年已經是事實了,可你們能不能照顧父母的後半生卻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請大家幫助自己點個讚唄,關注下唄。

新手一枚,也想掙點外快,讓父母減輕些負擔。


詩酒魔劍


親愛的兒子:

有些話不知道怎麼說,就選擇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說說媽的心裡話。

從你出生到現在,你26歲,這26年,媽媽都很幸福,你的降臨,給媽媽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快樂。但最近我們之間好像除了一些問題。

你說你身邊人都買了房,你說你後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你說現在房價一直再漲,亞運會前肯定不高,於是你告訴媽媽想在蕭山城區買套房。

可是在我看來,26歲的你需要獨自承擔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時候的你一樣,哭一下,說一聲,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切。在我看來,你還是就像在我們懷裡,就像個孩子一樣。

媽媽為什麼拒絕你,媽媽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終歸要自己飛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永遠頂在前面的那個。

媽媽希望,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需要的,無論房子,還是夢想,你終究是要一個人走向未知的未來。

你的媽媽

2018年7月25日

仔細的看了下內容,由於書寫的不清晰把原文貼了出來。

看完後,身為已有孩子的家長內心有些不是滋味,由於計劃生育的政策,90後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出現在每個家庭,現在我們身邊的情況大部分是孩子從小到大,只要有需求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盡一切可能滿足,從小到大,買房結婚生子,帶孩子。一切顯得那麼的理所應當。

前幾天會老家看望父母,聽母親說村裡的一位和她年齡差不多的阿姨,自殺了。這位阿姨家裡的兒子很優秀,上學時成績很好,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娶妻生子,也買了房,家裡基本上是傾盡全力的支持。而父母今本上沒有去過北京,孩子出生後,需要照顧,兒子讓母親去北京照顧媳婦和孩子。這位阿姨很高興,要去的前幾天就在村裡逢人就說要去北京了,畢竟看自己的兒子還有孫子去,大家也是由衷的替她高興。

這位阿姨和家裡老公商量,去北京需要幾個月,兒子在北京也不容易,於是提前把還沒有成熟的果園麥了,拿著賣的一萬多塊錢去了北京去照看兒媳和孫子。過了兩個月回來了,回來後過了十幾天就喝了農藥,後來沒有搶救過來。

據聽說,這位阿姨去了兒子那裡後,兒媳經常埋怨做的飯不對胃口,照顧小孩子的方法不對,兒子下班回家也不理解自己,待了兩個月,帶的錢也花的差不多了,是在待不下去了就回家了,回到家想不通,自己給兒子付出那麼多,這次又是千里迢迢的帶了那麼多錢去伺候人,心裡實在想不通,於是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個事情其實就是一個縮影,而寫這封信的母親我想還是非常想為孩子付房子的首付,甚至是全款。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自古以來是最無私的偉大的,當孩子遇到危險時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幫助自己的孩子。從信的內容來看,母親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起來,獨立起來。畢竟父母終有離去的一天,做父母的在離開世間時,最不放心的還自己的孩子沒有獨立起來。

現在的房價,也讓太多的家庭為了孩子揹負沉重的負擔,我想這位母親對於孩子真正結婚需要房子時,還是會幫助孩子的,為什麼信中不願意,其實更想看到孩子的成長,哪怕孩子能夠房子首付款很少的一部分,而不是不願看到孩子什麼都不願承擔。只有孩子自己努力後對於他以後的生活和成長才能完全獨立起來。


歷史長海


我是鄒叔,每晚九點,

和你聊聊思維和情感。

近日,鄒叔在朋友圈看到一張圖,

圖中是一封信,

媽媽手寫一封信:你終歸要自己飛翔!

親愛的兒子:

有些話我不知道怎麼開口,

就選擇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說說媽的心裡話。

從你出生到現在,你26歲,這26年,媽媽一直都很幸福。

你的降臨,給媽媽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但最近,我們之間好像出現了一些問題。

你說你身邊的人都買了房,

你說你後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

你說現在房價一直在漲,亞運會前肯定不會虧,

於是你告訴媽媽說你想在蕭山城區買套房。

可是,在我看來,

26歲的你需要獨自承擔一些事情,

而不是像小時候的你一樣,只要哭一下,

說一聲,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我看來,你還是賴在我們的懷裡,像個孩子一樣。

媽媽為什麼拒絕你,媽媽只是希望你能明白:

你終歸要自己飛翔的,

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堅強的後盾,

而不是永遠頂在前面的那個。

媽媽希望,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無論是房子,還是夢想,

你終究是要一個人走向未知的未來。

你的媽媽

信中,孩子想要父母幫他買套房,

而在媽媽看來,

房子如同自己的未來,

需要自己去爭取。

孩子應該獨立,而不是一味的求助於家長。

這種觀念,生活中其實並不少。

很多網友看到這份信,也紛紛熱議。

有網友認為,如今90後壓力大,

做父母的應該幫襯點。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

“買房子時你爸媽不出錢,現在想住,沒門!”

這房事,

估計婚姻都會出問題了吧?

鄒叔還有一朋友,對買房也是頭疼不已。

這個朋友父母給全款買了套房,

當時家裡沒那麼多錢,

他想找女友家借點錢,但是最終沒有借成,

買房之前女友也沒有任何要求或者意見,

因為全是父母出的錢,還借了親戚一部分,

自然朋友沒好向父母提房產證寫雙方的名字,

女友也沒要求,現在房子是到手了,愁著裝修啊。

朋友傻不拉嘰沒考慮那麼多,

想找女友家裡借點錢裝修,以後慢慢還。

但是一堆現實問題鋪面而來。

首先說說朋友的打算吧,1、借女友父母點錢,裝修好,扯證結婚,加名字。2、自己貸款裝修,讓女友一起負擔這部分。3、總之就是奔著結婚去的。

結果童話還是輸給了現實....現實一:女友認為房子跟她沒有一點關係,說她家裡人不會借錢的。現實二:樓主沒有考慮女友,沒能給女友什麼保障。現實三:讓女友負擔裝修貸款根本不合實際。

現在呢,房子也買了,卻沒辦法裝修,

朋友是想裝修好了,結婚,

加名字什麼的都沒問題,

要現在加名字,也沒問題,

可是不是我出的錢啊,父母那邊不好說啊,

站在女友的角度想想這一切都沒錯,

我根本沒權利要求她跟我一起負擔裝修款,

可是家裡欠著錢,自己也拿不出錢來了...

突然間,彷彿買房變成了一件錯事....

回到標題的事情上,

鄒叔還是認為,

如果父母能夠在不影響現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

能幫助孩子買房,

建議買,

這樣子可以讓孩子更加專注於事業和生活。

不過這樣的家庭,其實比例並不高。

如果父母要竭盡全力,

才能幫孩子買下房子,

那麼當兒子的是否可以考慮一下,

父母也是要度過晚年的呢?

有網友認為,

中國的父母們應該轉變轉變觀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把孩子養大就行了。

@吳沁歌:中國的父母都應該好好看看這封信,為什麼把自己20-30年的青春全部貢獻在買房還貸上,最後還要帶孫子孫女,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把孩子撫養長大可以了,他們自己沒有手腳嗎?然後自己的小孩再為了自己的孫輩去重複循環,一代代人,是自找苦吃。

@Particular_dance:都說幫襯一點,那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要是自己有孩子,難道不會贊同這個媽媽的做法嗎?作為媽媽的角度考慮,我贊同。雖然我生了你,但是人生還是要自己走的,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為你披荊斬棘二十年,也需要你獨立行走了。

@快樂遊客:我身邊很多80後都是靠自己在杭州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沒老可啃,也不忍心啃。反而在壓力下的生活更有動力,更幸福哦。

小寶貝們,你媽為你的房事操了多少心呀?

一句話,買房了嗎!

沒買的趕緊留言!

鄒叔,投資基金管理人,思維和情感大叔。

歡迎來鄒叔的思維和情感課,微信見:zouyanga2


鄒叔的任性


這篇媽媽寫的信很中肯,26歲的男孩子,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好方式,米哥持贊成態度!

兒子買房憑什麼要父母來支付首付?

從母親的回信來看,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米哥我做為過來人,想問一句,現在的年輕人,你既然己經成年工作了,憑什麼還要求父母來為你購房來付首付呢?從字體行間,無非是說了三個理由:1、身邊的朋友都買了;2、以後找女朋友結婚需要;3、房價還在上漲,而且亞運會即將在杭州舉辦,預計到時候房價將還上漲的空間。

關於這三個問題,米哥要說的是,這是一個攀比心理使然的。身邊的朋友買了,他們的經濟能力如何,都是父母給付的?找女朋友,結婚需要房,但沒房就不結婚了嗎?房價在漲,是一種投資行為,有經濟能力才可以投資呀。現在做父母的為什麼不願生小孩,生個小孩容易,但養過小孩太難了。不單要保證身體長大,接受各種教育的學費支出直至供完大學畢業工作了,然後連買房,結婚,生子都要依靠父母來資助扶持,而到這個年紀的父母,一般都是年近50-60歲了,如果有多個小孩,負擔重得到死都不得安身。

當父母老了,你索取的如何回饋他們?

我身邊有個親戚,夫妻倆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從小就把兒子當寶貝來養,並且做點小生意,家境也過得去,兒子提的各種的要求基本上滿足,兩夫妻含辛茹苦地供完兒子上大大學,後來小生意不好做了,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賺不了什麼錢了,生活也大不如從前。但看到兒子也畢業了,他們也認為日子也會慢慢地好起來了。可兒子畢業後,因為工作經驗,眼高手低,低的工資的工作不想做,高工資的工作又做不了,結果就是關門在家裡天天聊天,打遊戲,一年多時間裡,不單還一如既往向父母要錢花,嫌飯菜不好吃,還和父母吵架,說他們無能力,不能給他好前途。結果50多歲的父親為了家庭還得去幫上碼頭卸貨,做苦力接濟家用。後來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並動手了,結果被舅舅們趕出家門,自謀生路,結果在外闖蕩了幾年,發現生活的艱辛,也體諒了父母,現在肯吃苦,勤實多了。

我在想,父母養兒是防老,但如果防不老,而被逼迫成啃老了,是誰之過?所以做為兒子的,在自己擁有社會生存的技能之後,就不要再來壓榨父母了,如果你向他們索取了那麼多,當他們老了,你又拿什麼來回饋他們呢?成年人,要學會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父母不是有巨大的財富的情況下。

學會成長,學會感恩

從這封信裡,我們可以看到此母親,在教導孩子,應該如何學會成長,學會獨立,學會做一個不要一味地依賴父母,而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需要量體裁衣,不要一味地要求父母給你什麼支持,而是應該講究學會感恩,如果你父母給你買房了,花了畢生的積蓄,那麼你要通過什麼方式來給他們養老呢?還有你的女朋友和老婆,會不會同意他們也和你們一起生活呢。前幾天,看到一個報道,說一對農村的夫婦,把兒子養好教好最後留在京都工作了,而兒子也要他們上北京一起生活,他們欣喜地把家裡土地所有的東西變賣了,風光地帶著幾萬元奔兒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了。但結果呆了二個多月,帶去的錢全部花光,也被兒媳嫌棄了,只好黯然回到了鄉下,可鄉下什麼都沒有了。十多天後,倆老只好服毒自殺了,這就是悲劇。但為一個兒女輩的,要學會感恩,要學會獨立,雖然做不完全反哺父母養育之恩德,但至少在索取的時候,想想,我拿什麼給你?我年老的父母。


米哥也是一個有父母有兒女的人,雖然上面的言辭在年輕人看來不喜歡。但我還是要說,自我畢業以後,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會再向父母索取一分錢。即使有,也只是借,也一定會還。因為做為成年人,一定要靠自己,我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認同我的觀點的,可以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