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質是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城市地質工作在幾乎涵蓋所有地質工作內容的同時,又不斷延伸出地質工作新的領域。城市地質是地質工作的方向和未來。

新一輪城市地質工作是地勘單位產業延伸、轉型、升級的一次重要機遇,需要地勘單位從戰略角度來審視謀劃。地勘單位要樹立大地質觀,圍繞國家宏觀戰略,聚焦市場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建設隊伍,提升能力、開拓市場,搶抓新一輪城市地質工作帶來的市場機遇,整合資源,建立新的工作平臺和工作機制,打造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推動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形勢與背景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現代的重要標誌,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是人類不懈的追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城市化率逐步提高,2016年城鎮化率已達57.35%,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60%,最終會逐步接近發達國家 70%~85%的水平。這就意味著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將生活、工作在城市,城市亦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中央要求城市工作要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加強城市地質調查,有效治理交通擁堵等城市病,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

在 2017年1月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姜大明部長指出,“要聚焦新型城鎮化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需求,發展地下空間高精度探測技術,梯次開展地下空間三維調查、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示範,科學評 估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潛力和利用前景,加快查清城市地下三維地質結構,推進城市立體發展和地下空間安全利用”。

隨後,2017年9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宏觀層面對全面推進城市地質工作進行了部署。緊接著,在11月召開的全國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發佈了《城 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17—2025 年)》,對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需求和目標任務,並對工作部署、預期成果效益、保障措施做出了具體安排。

二、以往城市地質工作回顧

回顧我國城市地質工作歷程:

20世紀50—70年代,主要完成了一批諸如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填圖工作,具有基礎性的特點;

80—90年代,主要針對特定對象專項開展了大量的水工環地質綜合勘查 工作,具有單項性的特點;

2002—2017年,主要開展了34個城市三維地質調查、306個主要城市環境地 質調查評價、城市群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形成了一批工作規範、指南,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的特點。

雖然已往的城市地質工作取得了豐富成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和決策建議話語權,但是,面對當前國家發展戰略需要,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是不適應:工作理念落後,難以適應新型城鎮化戰略要求;

二是標準低:工作信息精度低、更新慢,難以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需求;

三是不配套:未形成標準化成果產品體系,成果服務難於融入城市行政管理主流程;

四是產業化程度低:工作領域以調查評價層面為主,未能從產業發展角度進行延伸、整合、形成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

三、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概述

《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17—2025 年)》以問題為導向,對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是期內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的總路線圖,可理解為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的開端。

1、總體目標

滿足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樹立大資源、大環境、大數據理念,聚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等重大問題,開展“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多要素綜合調查,創新城市地質理論和技術方法, 全面支撐城市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打造城市地質工作升級版。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利用理論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系統完備的城市地質支撐體系,全面提升地質工作服務保障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的能力和水平。

2、主要任務及工作部署

一是地級以上城市地質調查。

選擇需求迫切、地方積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城市,多方聯動開展 “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在技術方法、成果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制度保障和協調聯動機制等方面探索形成示範成果。

2018年,完成10~12個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到2020年前,完成15~18個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啟動200個地級以上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初步建立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和技術支持體系。原則上人口超50萬以上的大中型城市都應建立三維城市地質模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地質信息決策支撐系統,到2020年前,至少完成140個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到 2025年完成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地質調查。

二是城市群基礎性綜合地質填圖。

系統部署、有序推進 1∶5 萬基礎性綜合地質填圖,顯著提升區域地質、“水工環”地質、災害地質等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查明影響城市群發展建設的重大資源環境和災害問題,為優化城市群內部格局和結構、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方案。

到2025年,完成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5萬基礎性綜合地質填圖,預計需要部署1∶5萬圖幅1020幅,對2017年前已開展的330幅須對照規範進行修編,此外需新開展690幅。總體分三個階段推進:2018—2020年,覆蓋200個城市;2021—2023年,覆蓋138個城市;2024—2025年,成果驗收及資料匯交,開展綜合研究。

三是城市地質調查評價技術標準制定。

借鑑發達國家城市地質調查先進經驗,充分總結城市地質調 查示範經驗,研究制定城市地質調查評價、城市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預警、城市地質信息共享服務等技術 標準,修訂已經發布的城市地質調查行業標準,建設完善的城市地質調查技術標準體系。

四是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探測科技創新。

一方面要理論創新。融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多學科知識 理論,以促進人地和諧為導向,建立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理論;研究不同場、不同尺度地球表層系統 擾動變化和再平衡過程,建立城市多圈層交互帶理論;研究制約地下空間資源稟賦的地下岩土水汽要素,地下多相多場影響因素,建立地下空間協同規劃理論。另一方面要技術攻關。主要包括城市地區地質探 測與檢測技術攻關、城市國土空間開發地質適宜性評價技術攻關、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地質安全評價技術攻關、三維城市地質建模與公共服務技術攻關。

四、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的方法論

1、城市地質工作帶來的機遇

地質工作是為人類服務的,以人為本是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 會發展,人類活動越發頻繁,人與地球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會越來越廣泛、深入和迫切。人類活動最密集的地方,就應該是地質工作最需要發揮作用的地方。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地質進城”已是大勢所趨,地質工作重心由荒無人煙的野外為主,向人口和工程密集的經濟帶、城市轉移是必然趨勢。某種程度上講,不研究城市地質就不懂現代地質,不從事城市地質工作就會偏離地質工作主戰場。

為促進城市綠色、低碳、循環、安全、集約、智慧發展,在有限的地域構建城市協調發展 的格局,建設“美麗城市”,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重要基礎支撐的城市地質工作有許多可以深度融合的領域,其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凸顯,市場需要日益旺盛。

城市地質是城市發展與地球科學領域前行並相互促進的一個平臺,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不斷髮展中的城市地質已成為地球科學的縮影。當前,城市地質理論觀點不斷更新,其服務領域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極大地超越了傳統地質的概念,由此,從產業發展格局方面構想,城市地質應緊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需要,立足於從城市的“資源、環境、災害、空間”等領域服務於城市可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上下延伸構建產業體系。

其產業方向不僅僅侷限於城市地質調查評價,而是以此為先導和契機,構建戰略平臺, 整合資源,將產業領域覆蓋到城市的地質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包括地下水、地熱、淺層地溫能、礦泉水、地質遺蹟、天然建築材料、渣土等資源),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包含地下地質資源與地下空間場所)綜合勘查開發利用,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城市“水工環”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其他可能派生出的相關產業等等,構建一個以新時代城市發展為服務對象、從地學領域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的城市地質 全產業鏈體系。

當前,國家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地勘單位作為供給方就必須緊盯社會需要、痛點,提升能力,為社會提供能夠滿足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這應該是地勘單位推動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也是其改革發展必須直面的挑戰。

這次國土資源部出臺《加強城市地質工作指導意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導地勘單位主動服務新型城鎮化,推動地質資源綠色開發利用,促進傳統地質工作轉型發展。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無論是資源勘查型地勘單位還是傳統“水工環”地勘單位,都面臨新興市場領域供給能力不足、傳統市場需要不足、產業結構急需轉型調整升級的挑戰。 這就需要我們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緊盯新時代地質工作主戰場,聚焦城市地質方向,搭建城市地質產業平臺。

一方面,有效促進地勘單位供給側改革、實現傳統“水工環”地質產業延伸轉型升級,有效帶動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以及地熱、淺層地溫能、旅遊地質、農業地質等清潔綠色產業發展,打造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

另一方面,圍繞城市地質產業定位,培育人才隊伍,推動科技創新,提升裝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為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綜上所述,通過對城市地質工作的政策形勢及需求分析,直面當前城市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結合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需要,我們可以形成如下判斷:城市地質工作符合國家宏觀戰略導向、滿足社會需求、貼近科技前沿,引領地質工作發展方向,宏觀政策好、需求旺、機會多,可以說是與時俱進、前景廣闊、 大有作為。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的實施,為地勘單位以此為基礎平臺,構建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創造了良好條件,地勘單位迎來了一次新的產業延伸轉型升級的歷史發展機遇。

2、做好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的思路

根據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和產業構想,結合當前地勘單位的人才隊伍架構和知識結構、裝備水平等方面的現狀,要勝任這項綜合性、前瞻性、複雜性、艱鉅性、挑戰性的工作,有必要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梳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思路清晰了,方法正確了,工作推進方能做到遊刃有餘。

觀念要更新——變是為了領先觀念可以引領方向,凝聚力量、指導行動。

回顧城市地質工作歷程,1990 年以前經歷了以保障礦產資源供給為主的階段,工作對象主要是岩石圈;1990—2010 年,經歷了資源和環境並重、資源保障優先的階段,工作對象主要是岩石圈、水圈;當前,我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新時代,要求更加集約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保障生態,城市地質工作對象隨之延伸為整個地球系統,主體是地球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見,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以整個地球系統為主要工作對象,可以廣泛滲透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諸多相關領域,工作方向已從資源保障為主向資源、環境、災害防治、空間開發利用並重的多目標、多功能、多元化方向發展,呈現多學科相互交叉融合態勢,無論是工作內涵還是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切狹隘的、故步自封 的觀念都勢必無法適應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需要,只有開放的、包容的並且融合了以人為本觀、大資源觀、大生態觀、大環境觀、大數據觀、大市場觀的大地質觀才能有效指導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

大地質觀昭示我們,需要在城市地質產業體系中構建系統開放的耗散結構,對內激發活力,集聚內生動力,對外開放交換物質和能量,方能不斷提高產業發展勢能,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空間。使其具有開放的工作對象、寬廣的服務領域、複合的人才隊伍、綜合的技術手段、共享的成果平臺、吐故納新的造血功能,這些都是關乎城市地質產業體系能否與時俱進、保持生命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思路要開闊——思路決定出路

城市地質是將地球科學領域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成果,結合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於城市發展的規劃、建設與管理,以促進城市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其在城市領域的應用來推動地球科學發展的一門基礎性、前瞻性、綜合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因此,要搞好城市地質工作,需要大膽“整合科學”,即面對某個重大問題和任務,需要將不同學科、不同科學、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嚴密組織成為一個整體,跨界整合多學科知識,通過跨越相關的學科對現有技術、數據、知識和模型進行變革整合來驅動任務的完成。

我們要清晰認識到,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水工環地質工作領域簡單的疊加,也不是以往城市地質工作簡單的重複延伸,其突出的“前瞻性”特點意 味著它的理論體系尚在打造,它的技術手段需要突破,規範標準還不完善,要搞好這項工作:

需要我們站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背景下支撐城市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高度,站在地勘單位未來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國家戰略為引領,以需求為導向,樹立大地質觀,培養綜合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開放性思維、系統集成思維等方面的能力。

需要我們跳出地質看地質,“守正出奇”,一方面要充分用好現有的地質工作手 段,同時要以變化的市場需求為導向,迎接變化、適應變化、整合學科、創新手段。特別需要注重地球科學各學科之間、地球科學與相關自然(社會)科學之間不斷交叉、融合、延伸,在傳統地學領域穩紮 穩打,精耕細作,在地學與各學科間的邊緣地帶、混合地帶、夾縫地帶精準發力,創新思維,尋求突破。

只有這樣才能在城市地質理論、技術和實踐等方面不斷開拓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城市發展對城市地質工作的需要;才能高屋建瓴,釐清城市地質產業戰略定位,從組織架構、人財物等諸多要素有效配置資源,打造好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

當前,新一輪城市地質工作已經拉開序幕,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以往城市地質工作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對以往工作成果採取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批判性吸收。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做好 以下幾方面的轉變:

在工作理念上:由地質調查評價向全產業鏈方向轉變,由項目向產業轉變,由調查到應用轉變,由 應急服務向超前服務轉變,由被動服務向聚焦供給側主動服務轉變。

在工作對象上:由單要素向多要素(空間、資源、環境、災害)轉變,由單一主題向綜合系統轉變,從淺部向深部轉變。

在技術手段上: 由傳統地學技術手段向空、天、地、大數據新技術手段、多學科交叉轉變。

在成果表現上:由定性向定 量轉變,由低精度向高精度轉變;由紙介質填圖向數字化填圖轉變,由行政單元或指定單元向標準圖幅 轉變,由二維向三維轉變。

在組織形式上:由單一型專業組織向複合型專業組織轉變,由項目經營向產 業化經營轉變,由單一資金來源向多方聯動合作轉變。

能力要提升——學習學習再學習眾所周知,一件事要做成氣候,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專業理論素養是基礎、先進技術裝備是保障。

地勘單位要做好新一輪城市地質工作,就應該立足長遠,整合資源,構建一支專業多元化,具備新觀念, 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的複合型創新型專業人才隊伍。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城市地質產業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在於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能否做到以城市需要為導向,有效解決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在地質專業領域充分滿足當今城市發展需求。這就需要我們聚焦城市需求,不斷豐富創新提升城市地質工作理論體系,不斷提升裝備水平、技術水平。 同時還需要我們貼近科技前沿,充分應用大數據、網絡、通信信息、人工智能技術,形成核心能力,打 造核心競爭力。一些先進技術,諸如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與多類型高精度遙感數據解譯、Lidar 技術、InSAR 技術、數據採集系統以及雲計算、VR 等方面的新技術新裝備,我們都有必要根據需要學習、 掌握和大膽地應用。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數據是戰略性資源,大數據必將成為引領社會變革、提高生產 力、發現科學規律,提升認知水平的新槓桿、新科技。我們應充分利用地質數據資源優勢,加快共享平臺建設和資源整合,推動數據採集與匯聚、處理與服務創新,充分挖掘地質數據的潛在價值,使其成為 推動城市地質工作的一把利器。

地勘單位當務之急,就是要組織精幹人員,打造複合型團隊。

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城市地質動向,緊 盯前沿,加強理論、技術方面的學習培訓,提升專業技術能力。與此同時,還特別需要培養團隊跨界思 維,整合科學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統籌協調能力。新一輪城市地質工作服務對象更為廣泛, 已從以往的國土資源部門,擴展到規劃、城建、環保、交通、能源、人防等諸多相關政府部門,做好城市地質工作必然要與這些部門相互“融合”“聯合作戰”,只有學會善於同外行、隔行打交道,許多工作 的推進方能事半功倍。我們還要培養善於將複雜事情“簡單化”的能力,如三維地下空間建模,一定要 注意直面痛點,關注用戶體驗,“簡潔、明快、實用”,使用戶“聽得懂、用得上、離不開”。

再者,我們要努力彌補市場營銷能力不足這一地勘單位普遍存在的短板,在市場環境中,小到項目拓展,大到產業化體系的構建,如果離開強大的市場營銷只能是事倍功半。

市場要引導——服務滿足需求、獲得市場一個城市地質方面的項目,特別是市場項目要落地是曲折複雜的,需要我們在市場經營中做時間的朋友,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市場營銷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市場是可以引導的,好產品具有示範效應,樣板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市場拓展階段,超前服務、及時服務、主動服務尤其重要。

首先我們需要讓城市管理者認識到,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可持續協調發展需要充分考慮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地質環境安全條件,需要充分利用地熱、地下空間、地質遺蹟、地下水等四大 地質資源,而城市地質工作能夠在“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領域為城市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我們可以選定幾個政府關注的城市痛點,精準對接城市在其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突出重點,精心設計成果表達形式,提供一套行之有效、體驗優良的解決方案進行演示。既可以是城市地質工作的成功案例如北京奧運會、世博會場館、雄安新區等等,也可以精準聚焦城市需要和痛點,選定城市 一塊有代表性的小區域作為試驗田,先期開展城市地質三維建模工作,做出階段性成果,讓政府直觀體驗城市地質工作成效。通過這些方式,樹立用戶信心,使其對城市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實用性、 有效性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推動供需雙方構建長期戰略協作關係,促成項目落地,從而逐步打開市場。

五、結語

當前,我國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城市地質工作宏觀環境向好,新一輪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即將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展開,這就為地勘單位在城市“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領域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了契機,進而為地勘單位產業延伸、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地勘單位要圍繞國家宏觀戰略,主動為“美麗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當務之急要提高認識、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建設隊伍、提升能力、開拓市場。搶抓城市地質工作帶來的機遇,整合資源,建立新的工作平臺和工作機制,打造城市地質全產業鏈體系,推動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