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櫆故居門楣

【提要】劉大櫆故居,是樅陽縣境內僅存的歷史名人故居。劉大櫆故居的修復,極為重要而緊迫,但修復工程所需資金龐大,所幸近期將有實質性啟動……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號海峰,桐城派經典作家。“桐城派”與“陽湖派”是清代散文史上兩個重要流派,劉大櫆與方苞、姚鼐為“桐城派三宗”(“桐城三祖”),同時又是“桐城派”與“陽湖派”之間的橋樑,劉氏在清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之顯與不可替代於此可見一斑。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櫆故居

一、劉大櫆家世

劉大櫆著述等身,其文集清康熙時即有刊本,雍正時刻有《小稱集》,後多次刊刻。《海峰先生文集》等初刊於清乾隆年間,諸作版本甚多,有清敦本堂刻本、清醒園刻本、日本書坊木活字本等存世。劉大櫆墓位於樅陽縣金社鎮向榮村劉家苕箕地,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除此之外,有關劉大櫆的物質文化遺存屈指可數。

歷史人物的物質文化遺存,對彰顯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姚鼐《劉海峰先生傳》曰:“桐城東鄉濱江地曰陳家洲,劉氏數百戶居之,為農業,多富饒。” 學界據此認為劉大櫆樅陽陳家洲人,其實並不足信,也影響地域文化的研究。

姚鼐《劉海峰先生傳》,本不能解讀出劉大櫆的里居。學界認識的偏差,在於簡單地將其生活地與族居地的混同。劉大櫆的里居地,可由劉大櫆家世作出梳理。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櫆行書八言聯

據民國版《陳洲劉氏支譜》(下同)記載,劉大櫆為“陳洲劉氏”裔孫。其桐城始遷祖伯二公,於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自貴池黃龍咀遷桐城東鄉觕牌洲,迄今700餘年。樅陽方言用字,“牌”亦寫作“排”,如“戈排墩”“木排洲”等,指的都是水中高地。觕牌洲,言指比較荒蕪的水中高地。觕牌洲明代改稱陳家洲,即今樅陽縣湯溝鎮陳洲地區。

觕牌洲舊為桐城縣東鄉,桐城東鄉地域廣大,涉及今樅陽縣的周潭、陳瑤湖、橫埠、金社、錢鋪、項鋪、白梅、老洲、湯溝、白柳、浮山、會宮等12個鄉鎮。觕牌洲時為東鄉的江湖交匯處,基本地貌為氾濫平原,亦即水中高地。劉氏家族始遷觕牌洲後興旺發達,再徙四方,其族人今達十萬餘眾,廣佈除西藏自治區外的各省、市、自治區,但陳洲仍為該支劉氏最大的族人聚居地。

劉大櫆屬陳洲劉氏大房,為始遷祖伯二公的十八世孫。劉大櫆出生時,其家族居住地早已不在族居地陳家洲。

據《陳洲劉氏支譜》,劉大櫆曾祖劉日燿(1588—1678),字南高,號弢伯,明末貢生。劉日燿出生地不詳,或為陳洲劉氏族居地陳家洲,但陳家洲顯然已不是劉日燿的主要生活地。劉日燿表侄左海《廣文南高公傳》載:“(劉日燿)甫八齡隨諸父蘊環公讀書龍眠內,歷數期,名籍籍,噪里巷。(《陳洲劉氏支譜•卷十一•傳》,下同)”出於求學的便利,劉日燿童年即居於桐城縣城,待學業長進後,“乃築墅西門之書院”,正式定居於明桐城縣城。

劉日燿一生蹭蹬科場與官場,離開桐城縣城後,生活地主要在其任職官所,直至明亡才回到桐城原籍定居,但居住地再次發生變化。《廣文南高公傳》曰:“公(劉日燿)歸裡,卜居合明之麓,構別業。蒔花木嘯傲其間,足不入城市者數十年,亦不樂與勢位富厚者接。” 黃山書社1998年版《樅陽縣誌》亦載:劉日燿“明末諸生,官歙縣訓導,明亡後隱居合明山麓”。《樅陽縣誌》的這則記載,是經過認真考證的。

根據左海諸文,劉日燿晚年的居住地在合明山。合明山古稱樗浦山,在今樅陽縣橫埠、金社二鎮交界處,面積數十平方公里。主峰302米,位於橫埠鎮育才村境內。宋《桐城縣誌》載:此山有“二石瑩然,合則明”,故名合明山。合明山宋代建有合明寺,元代被毀,明初復建。日軍侵華時,合明寺被日兵徹底焚燬,近年地方村民在原址重建。合明寺與合明山,劉大櫆在詩文中多有提及,皆為劉大櫆早年的生活地。

合明山與陳家洲直線距離10公里,中間為白蕩湖。白蕩湖舊稱民湖,又稱天鏡湖,水域面積700餘平方公里,匯羅昌河、錢橋河、楊市河等縣內外諸水入江。1953年,因修建白蕩閘而江湖分隔,再因圍湖造田周邊地貌今已大為改變。舊時的合明山與陳家洲,由白蕩湖水域直接相連。劉大櫆曾祖定居於此,實際上是由白蕩湖之南遷至湖北。

劉大櫆曾祖定居合明山後,其家族沒有新的遷徙。劉大櫆祖父劉甡(1626—1680),字亞瞻,號林澤居士,縣學生,以課徒為業。據《陳洲劉氏支譜》載方苞《亞瞻公傳》:“(南高公)有疾,侍湯藥晝夜不去。”“公死三年,柱夢立於合明雙桂之間,一老人指山後示之曰:‘汝父他年,當於十二月葬此。’”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方苞書法

劉大櫆與方苞交往甚多,方文描述的細節應來自劉大櫆本人。方文中的劉大櫆之父劉柱,夢見父親在合明的兩棵桂樹間囑咐自己。劉甡逝後,果葬於合明山西的楊家市粉壁山(今樅陽縣金社鎮境內)。由此可見,劉大櫆的祖父與父親,同樣居住在合明山地區。

劉大櫆之父劉柱,字蘇,號滄洲,縣學生。劉柱以諸生終其一生,亦於合明山一帶科徒為業。“桐城派”的傳承路徑與文章風格皆與“教師”直接關聯,劉大櫆自其曾祖起家族歷四代皆為“教師”,是為劉大櫆成為“桐城派三宗”的必然所在,也是“桐城派”地域因素的重要成因。

據《陳洲劉氏支譜》載左建鍾《石庵公傳》:“先生(石庵公)攻苦誦讀至老不倦,嘗與諸昆季讀學於合明寺中。”石庵公即劉陳紀,字紀序,劉大櫆堂弟,二人的關係即文中的“昆季”。劉繩《叔曾祖海峰公傳》則載:“(劉大櫆)事高祖父母終身如孺子”,“及高祖有足疾,公(劉大櫆)扶持抑搔不去左右。”從《陳洲劉氏支譜》諸的這些記述中,亦可知自劉大櫆曾祖一起,皆生活在合明山。

劉大櫆曾祖遷居合明山地區,在陳洲劉氏中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根據《陳洲劉氏支譜》記載,伯二公遷觕牌洲(陳家洲),其弟寧三公則直接遷居合明山地區。後陳洲劉氏中的大房與八房,均有族人遷居合明山地區,並且先於劉大櫆曾祖。劉日燿選擇歸居合明山,同樣是傳統社會常見的聚族而居。

劉大櫆家族這種居住地的改變,並不能據此排除陳家洲不再是 “劉大櫆故里”。以明清時期縉紳階層的生活方式而論,劉大櫆家族或有可能在原族居地存有田產等,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甚至保留相應的“故居”。但劉大櫆祖父、父親,皆課徒為業,兼事農作,與縉紳階層存有一定的距離。劉大櫆《章大家行略》雲:“大家垂白,吾家益貧,衣食不足以養。”

“章大家”為劉大櫆祖父的側室,劉大櫆祖父去世時,其父僅八歲。劉大櫆及其父,均受章大家撫育,而這時的劉家顯得較為貧寒。劉大櫆還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餘。”十畝餘薄田應在其當時居住的合明山一帶,在幾十裡外的族居地陳家洲可能性很小。由此推知,姚鼐《劉海峰先生傳》中所言的“陳家洲”,指的是劉大櫆族人聚居地,劉大櫆應該在此生活過,而不是劉大櫆當時的居住地,況姚文也沒有認為陳家洲是劉大櫆的居住地。換言之,“劉大櫆故里”在合明山,存於陳家洲的可能性很小。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賓墓地

二、劉大櫆里居

劉大櫆生活、居住於合明山,頻見於劉氏詩文。劉大櫆《懷合明山》:“昔登合明頂,涼風吹素秋。”《觀魚》:“結廬負山麓,門外臨重湖。”《江鄉》其二:“連村樹色千家擁,繞戶溪流十里長。”《家在》:“家在寒山外,門前澗壑重。”《暮歸》:“路分牛矢外,家在鶴巢西。” 《暮歸》中的“牛矢”,即合明山西的牛矢嶺。

劉大櫆詩文中,或存居住地合明山的地理信息,或為合明山的地理特徵,皆與劉氏族人聚居地陳家洲的平原地貌迥然相異。但劉氏詩文本身,尚不能作為其居住地具體所在的立論依據,只能證明合明山地區具有劉大櫆住所存在的合理性。

合明山地區同樣方圓廣大,劉大櫆當時的住所具體存於何處?《陳洲劉氏支譜》之“劉大賓小傳”載:“公(劉大賓)同二孺人合葬周莊祖堂西首,山向壬丙兼亥巳。”

劉大賓(1693—1758),字奉之,號螺峰,雍正十三年(1735)中舉,授山西徐溝知縣,遷貴州普定知縣,病逝於普定官所,其墓今存。譜中所載的劉大賓墓地“周莊”,即今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劉家周莊。劉大賓墓碑,立於清咸豐三年(1853)。碑文顯示,該墓為七人合葬墓,文曰:“敕授文林郎曾祖考劉公螺峰府君合墓”等,碑文與劉大櫆《伯兄奉之先生墓誌銘》的記載完全一致。

依《陳洲劉氏支譜》所述,劉大賓墓在“周莊祖堂西首”。“西首”即樅陽方言中的“西頭”,意指不遠處,亦即劉大賓的祖堂在其墓東不遠處。“祖堂”,舊時樅陽又稱“祖宗堂”,用於供奉家族祖先牌位,也是家族祭祀祖先以及舉辦婚喪壽喜等重大活動的場所。根據清代樅陽境內諸家族的常例,樅陽諸家族的“祖宗堂”,與通常意義上的宗族祠堂等有所區別,一般為家族院落中的主建築,或家族成員分居於“祖堂”周邊。

劉家周莊位於合明山主峰東南,背倚合明山餘脈,為月芽形村落:莊後崗丘略高,東西兩側低丘前伸,面朝白蕩湖,“前有照、後有靠”,屬樅陽地方傳統理念中的“風水寶地”。該莊原名周莊,為周氏族人居住,故名。劉氏族人進入後,易名劉家周莊。劉家周莊今居有劉氏族人120餘人,皆出自陳洲劉氏一脈,多為劉大櫆曾祖劉日燿的後裔,他姓極少。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櫆墓,樅陽縣金社鎮向榮村

劉大櫆之父劉柱計有四子:長子劉大賓,次子劉大醇,三子劉大櫆,四子劉大興。劉大賓的“祖堂”,亦即劉大櫆的“祖堂”。據《陳洲劉氏支譜·卷二》載《螺峰公葬周莊屋基契》:劉大賓墓地本為族人宅基,其曾孫劉希孟以“銀四兩五錢”購入,四至界線為“下至祖堂耳門橫路為界”,即劉大賓墓地當時緊臨祖堂。該祖堂今毀,但老年村民均皆知悉。據村民指認,該祖堂位於劉大賓墓東20餘米處,向南縱深約10米左右,是為其祖堂之所在。原祖堂四周今皆為民宅,出於禁忌與對先祖的崇敬,原祖堂核心區域仍閒為空地。

該祖堂遺址,與劉大櫆住所的關係同樣密切。據《陳洲劉氏支譜·卷二》所載“劉世珊小傳”:劉世珊“葬周莊宅西,朝東南。” 劉世珊即劉大櫆後裔,其世系為:劉大櫆—劉介—劉符琢—劉芳—劉世珊。劉世珊墓今不存,村民口述該墓位於劉大賓墓東南側的民宅下。劉世珊的“周莊宅”,當為其曾祖劉大櫆的故宅。現存的劉大賓墓、劉天祜舊宅、祖堂遺址組成的三角形區域內,當為劉大櫆當年的住所。

劉氏祖堂遺址東數米處,為今劉康宅。據其祖母述憶,其今宅與祖宅位置大體相近。劉康為劉大興的後裔,其世系為:27世劉康—26世劉竹桂—25世劉長青—24世劉家盛—23世劉寶珍—22世劉堦—21世劉監—20世劉艾生—19世劉錦標—18世劉大興。劉大興為劉大櫆之弟,結合“劉世珊小傳”可以看出,當年的劉大櫆、劉大興兄弟的住宅是一種相鄰關係,同時也印證上述劉大櫆住所位置的推測當為不謬。

綜上所述:劉大櫆的里居地劉家周莊人;劉大櫆住所在劉家周莊的劉大賓墓、劉天祜舊宅、祖堂遺址之間。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家周莊

三、劉大櫆居所

劉家周莊曾擁有大量古建,多毀於上個世紀。據村民追述,當年的劉大賓、劉大醇、劉大櫆、劉大興兄弟,在劉家周莊擁有較大院落:劉大賓墓向南約60米,向東約70米,屋宇密佈,並有長廊相連。院落正前方為門樓,正中走道可達祖堂。門樓今仍有遺存,而建於清代的該建築群,現今僅存劉天祜舊宅。

劉天祜舊宅坐南朝北,位於劉大賓墓正南40米處,祖堂遺址西南側數米處,門樓遺址西北端,劉家周莊正前方。劉天祜舊宅為清代建築,為其先祖遺存。該建築現存兩進各三間,為木結構穿鬥屋架的兩層樓房。前簷寬三丈、高一丈二尺,山牆寬五丈、高一丈八尺,兩進之間為一丈二尺的內走廊與天井,內隔牆為板壁。二樓為木板樓,配有木欄杆和花格窗。屋頂為片狀弧形小瓦,前簷兩側存馬頭牆,外牆為青磚石灰勾縫,大門上方加有磚砌門罩,二層外山牆通風窗上方加有窗眉。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天祜獎狀

劉天祜舊宅後世累有修繕,修繕時局部原樣有所改變,但仍保存舊時江北皖派建築的典型風格。依該建築現狀分析,外山牆當為鄰屋拆除後修繕時添加,原牆亦應為板牆,現牆體建築年代似為清後期。但房屋主體的木結構,建築年代明顯早於外磚牆。參照同類古建,劉天祜舊宅應始建於清代中、前期。就其單體建築的三間、五梁制式分析,抑或隱含其主人為明代遺民。

劉天祜(1932—2015),原樅陽縣供電公司職員,陳洲劉氏二十六世孫。據《陳洲劉氏支譜》,劉天祜的世系為:26世劉天祜—25世劉迎吉—24世劉朗—23世劉繼彭—22世劉錫—21世劉彝翼—20世劉長穎—19世劉世支—18世劉繩向—17世劉玉舉—16世劉林—15世劉日燿。據此譜系,劉天祜為劉大櫆曾祖父劉日燿三子劉林的後裔,並非劉大櫆直系裔孫。劉天祜舊宅,繼承關係不明,就其世系本身而言,不能直接證明劉天祜舊宅與“劉大櫆故居”之間的等同,但也不能排除劉天祜舊宅同樣為劉大櫆的生活場所。

劉大櫆當年的住所,劉氏詩文中多有諸多細節陳述。劉大櫆《一掌園記》曰:“餘伯父以一掌之地為園,命餘為之記。”劉大櫆祖父劉甡僅一子,即劉大櫆之父劉柱。劉柱生於康熙十年(1671年),劉玉舉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劉玉舉長堂弟劉柱九歲,劉大櫆《一掌園記》中的“伯父”,或指劉玉舉,即劉天祜的先祖。劉玉舉之子劉繩向,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僅小劉大櫆十歲,為其堂弟,二人當有生活交往。“所謂物者無不亡,而獨其名為可以永久歟”,劉文中的“一掌園”,今已闢為耕地,位於劉天祜舊宅前。劉大櫆當年的洗墨池,則位於劉天祜舊宅東10餘米處。

劉氏詩文中,對自己的住宅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細節表述。其詩《姚大南菁將過訪,止之以詩》雲:“敝廬在東鄙,老屋百年存。” 其文《縹碧軒記》曰:“吾父讀書於居室之東偏,右樹以桐,左植以蕉。吾父兀坐其間,几席衣袂,皆為空青結綠之色,因命之曰縹碧軒。”以劉大櫆這些詩文中的信息分析,“縹碧軒”及西側劉氏父子的 “老屋”“居室”,其父劉柱僅將其作了新的命名,距其時已有“百年”之久,約建於清順治年間,即為其曾祖父劉日燿所遺。劉日燿是劉天祜、劉大櫆的共同先祖,今存的劉天祜舊宅,與劉大櫆釐清的止在權屬,但曾作為劉大櫆當年的生活場所則是肯定的。

劉大櫆與劉天祜舊宅之間的關係,並不僅見於劉氏詩文。劉天祜舊宅周邊遺有門樓、飲馬槽、上馬石等,為一般平民階層所不備。檢索劉天祜的先祖,僅有其曾祖劉繼彭為太學生,“蒙唐軍門保獎五品銜(見《陳洲劉氏支譜》之‘劉繼彭小傳’)”。劉繼彭生於咸豐元年(1851 年),“保獎五品銜”的時間不詳,且為虛銜。劉天祜舊宅附近的遺物,無論以時間還是實際情形推之,當不為劉繼彭所遺。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家周莊村民產權證

據村民口述,劉天祜舊宅旁的飲馬槽、上馬石等,本為劉大賓故居遺物。前文已述,自劉大櫆曾祖劉日燿之後,劉氏家族一度陷入貧寒,至劉大賓、劉大櫆這一代時得以回升。長兄劉大賓出仕為宦,劉大櫆以“文學”名世。劉大櫆任黟縣教諭的薪酬雖不高,但其後他曾主講多家書院。據民國四年《懷寧縣誌》:“(清乾隆年間)山長每歲束脩、薪水既一切供應,約六百金。”真實的劉大櫆,並不僅僅是一介清貧文人。劉大櫆輩的居所為其曾祖遺物,劉大賓、劉大櫆時具有實力予以擴建,村民的口述當是可信的。

劉大賓與劉大櫆的關係,又並不僅限於同胞兄弟。《陳洲劉氏支譜》記載:劉大櫆之子劉介早逝,繼立劉大賓長子劉雲標次子劉符琢為嗣子。劉大櫆的繼孫,實為劉大賓之孫。《陳洲劉氏支譜》中的劉大櫆後裔,實出自劉大賓一脈。劉大櫆晚年迴歸原籍,與嗣孫有過共同生活,其遺產實歸於劉大賓一系。

劉大櫆其後的世系為:19世劉介—20世劉符琢—21世劉芳、劉眾曾、劉宗翰、劉既曾—22世劉世珊—23世劉永靖—24世劉慶連。劉慶連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其後的後裔《陳洲劉氏支譜》未載,或無或外遷,情況不明,是為劉大櫆研究的一大憾事。

綜上所述,劉天祜舊宅與劉日燿有關,或為劉日燿所建。至劉大櫆父輩時,劉大櫆叔父劉玉舉居今劉天祜舊宅,劉大櫆之父劉柱與劉玉舉相鄰,劉大櫆與劉大賓等均在劉天祜舊宅生活過。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劉大櫆故居

四、劉大櫆故居

故居,指的是歷史人物曾經的居地或者曾經的居所。從這個意義來說,劉天祜舊宅可視為“劉大櫆故居”,亦可視為“劉大賓故居”。這一珍貴的古建遺存,更為他邑企足而不能。

故居不具有唯一性,也不具有排他性。同一當事人之故居,可以為一處,也可以為數處,劉大櫆故居更是如此。劉大櫆一生遊歷複雜,劉大櫆門人吳定《海峰公墓誌銘》載:“年二十九應舉入京師,鉅公貴人皆驚駭其文,而尤見賞於方侍郎。暨吳荊山閣學以為昌黎復出,已而兩中副榜貢生以終。乾隆之初,邵開府、餘京兆欲薦先生賢良方正,辭。會舉博學宏詞,方侍郎以先生薦。及試,為大學士張文和所黜,而文和後大悔。洎乾隆十五年詔舉經學,文和獨舉先生,而先生旋去位,乃出為教諭於黟。”

應舉之前、黟任之後,劉大櫆主要生活地是在家鄉桐城(今樅陽)。而這兩個時期,劉大櫆在家鄉的生活地又並不相同。據《黟縣誌·職官·學校》記載:劉大櫆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去黟縣教諭一職,重歸故里。劉大櫆歸裡的具體時間與地點,目前皆存有爭議。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言:“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劉大櫆七十歲。大櫆歸陳家洲(今屬樅陽)後,主講安慶書院,吳定又從之遊,繼續學習古文及經學。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予以黟縣博士,巡撫託閔公振武檄令主安慶書院。”

按照此說,劉大櫆歸裡後,其一是回到了族居地陳家洲,陳家洲當存“劉大櫆故居”。其二是“主講安慶書院”,安慶亦當存“劉大櫆故居”。所以,除黟縣、安慶可能存有“劉大櫆故居”外,今樅陽境內至少還有一處“劉大櫆故居”,並且是在陳家洲。

但是,《桐城派三祖年譜》為當代之作,其說失之嚴謹,存有商榷之處堪多。姚鼐《劉海峰先生傳》曰:“(劉大櫆)年逾六十乃得黟縣教諭,又數年去官歸樅陽不復出。”吳孟復《劉海峰簡譜》則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劉大櫆七十五歲離歙回桐城樅陽。諸生送至城外河橋,有泣下者。海峰纂修《歙縣誌》刊印。其後吳定亦多次渡江來請益。”

“巡撫託閔公振武檄令主安慶書院”一事,當發生在劉大櫆辭去黟縣教諭之前。據民國四年《懷寧縣誌》:“(敬敷書院)山長由巡撫聘定,如劉大櫆、王寬吾、(全)祖望、姚鼐,皆卓然經師之選也。”劉大櫆主講的安慶書院即敬敷書院,清初名“培原書院”,乾隆初改名“敬敷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為“安徽大學堂”,是為“安徽大學”“安慶師範大學”的前身,250年間在安慶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據吳孟復《劉海峰簡譜》:“(劉大櫆)自黟去官,應聘至歙,主講問政書院,金榜、吳定、吳紹澤等從受業。在歙纂修《歙縣誌》《黃山志》。” 劉大櫆有《至安慶書院》諸詩,證實其確實去過“安慶書院”。“巡撫託閔公振武檄令主安慶書院”的“主”,本身即有多重解讀:可指講席(主講),也可指山長(主持日常事務)。“劉大櫆主安慶書院”之事,詳情已不可考,似指前者。綜合相關史料,劉大櫆辭去黟縣教諭後,實則由歙縣直接回到了“桐城樅陽”。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姚鼐劉大櫆傳手跡

文中的“樅陽”,時為濱江集鎮,而不是今樅陽縣全境,大致位於今樅陽縣城正大街一帶。所以,劉大櫆晚年的居住地,不在劉家周莊,也不是陳家洲,而是現在的樅陽縣城。據李光炯《論桐城文化起於樅》:“樅陽山水妙天下,邑中文化起於茲”,劉大櫆晚年以生平積蓄於樅陽營造“四望亭”,取《楚辭》:“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之義。該亭為兩層構築物,劉大櫆居此並講學,時間為九年,這也是劉大櫆對樅陽地方文化影響最為顯著和深刻的時期。

四望亭位於今樅陽縣城鳳凰山南,商業商場後山之巔。姚鼐《劉海峰先生傳》中的“屢見之(劉大櫆)於樅陽”,即指該處。劉大櫆逝後,姚鼐於嘉慶二年(1797年)再至樅陽,拜謁劉大櫆故居四方亭,詩云:“樅陽山市枕江濆,何陃廛闤只看君。此日羊曇重下淚,百年端木永離群。霜風激激團亭水,天日昏昏大澤雲。正是平生停棹地,招魂當復細論文。”

時事滄桑,太平軍佔領樅陽時,四望亭被移作瞭望之用,後毀於戰火,今僅存遺址。近年該遺址復建新亭,無亭名。

240年,文壇巨星還在閃爍怎樣的光芒?

世界匆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