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方法能讓新生兒不被嚇到?

河南平頂山李時珍


新生兒寶寶容易被嚇到,通常這是正常的驚跳反射反應。同時,也與寶寶維生素d缺乏有關。



新生兒容易被嚇到的原因:

1,正常的驚跳反射。

驚跳反射,是指寶寶在淺睡狀態下,受到聲音、光線的刺激,以及大腦和身體發育引起的一系列無意識的動作。

表現為:寶寶突然性地手舞足蹈、臉部和腿部肌肉驚跳、搖頭、哭泣、吮吸或吃手指等等。

嬰兒的睡眠週期與成年人不同,其淺睡眠佔到了50%!由於新生兒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在淺睡狀態下大腦皮層仍然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寶寶很容易被驚嚇到。


2,維生素d缺乏。

正常情況下,寶寶無論母乳或奶粉餵養,只要奶量充足是不會缺鈣和其它微量元素的。只有維生素d,寶寶很難獲得。

原因在於:維生素d,是一個大的分子量(401),無法通過母乳傳遞給新生兒寶寶。這就很容易造成寶寶維生素d的缺乏。

所以,一般從寶寶2周開始,就要補充Vd,每天400iu(早產兒的劑量×2)。而題主的寶寶已經13天了,此時正好需要補充Vd了!

寶寶補充VD,我們國家建議補到寶寶2歲,歐洲有的國家則建議補到孩子成年。

維生素d,除了幫助寶寶更好地對鈣進行吸收,同時對寶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提供穩定性。

因此,按時補充維生素d的寶寶,通常睡眠更踏實,更安穩!


什麼方法能讓寶寶不被嚇到?

1,睡前做親子撫觸,要求媽媽來做。親子撫觸可以給寶寶以安全感,還能為寶寶促進睡眠。

2,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上班去了,可以將一件媽媽的衣服放在寶寶身邊。寶寶對媽媽的味道非常敏感,這樣寶寶睡眠更安穩。

3,給寶寶打襁褓。襁褓要上身緊,下邊松,模仿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環境,有助於寶寶獲得安全感。


4,在寶寶身邊發出“噓噓”的聲音,模仿子宮裡血液循環的聲音。

5,讓寶寶在媽媽身上趴一會兒,同樣也是模仿寶寶的胎位習慣。

6,最重要的就是:新生兒寶寶2周開始,一定要按量補充維生素d!


爸爸不講理


剛出生的寶寶對突然出現的聲音比較敏感,會出現題主所說的全身亂動,像被嚇到了一樣的動作。這在醫學上被成為

摩羅反射,也叫驚跳反射,擁抱反射。


被嚇到後全身亂動的情況正常麼?

是正常的,摩羅反射是嬰兒一種無意識的原始的自我保護行為,一般當嬰兒頭部突然變換姿勢或後仰,或者受到巨大或突然的聲音驚嚇時,會四肢大張,脖子伸長,然後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胸前,作出擁抱的動作。摩羅反射在新生兒期比較強,隨著寶寶神經系統的逐步發育,到4個月時逐漸被有意識控制的動作所取代。如果4個月後這個反射還是經常出現,要留意一下,在每次定期看兒保醫生時可以和醫生提一下,讓醫生判斷有無問題。

觸發摩羅反射後寶寶容易哭鬧或者醒來,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呢?

一、最簡單又有效的辦法就是給小嬰兒打襁褓。

1.打襁褓的方法:將寶寶手臂束住,而且要束緊,防止寶寶掙脫開把包巾弄散捂住口鼻,而腿部要寬鬆,不要影響腿部的運動甚至影響寶寶髖關節的發育 。具體的可以參照下圖。

2.襁褓打到什麼時候?新生兒期都可以打,但是出了月子睡覺的時候裹上,清醒時打開,以防影響寶寶的大運動發育,3個月後夜間睡覺時也不建議再打襁褓了。

3.打襁褓寶寶會不舒服麼?

不會的,襁褓的作用在於模擬子宮內被包裹的感覺,寶寶是覺得安全的,睡眠會更踏實。

二、在哄睡寶寶後放下時要勻速,不要讓寶寶有突然下落的失重感覺,避免觸發摩羅反射。儘量避免突然出現的聲音,哪怕很小也會讓寶寶驚醒。



小雨滴媽媽,醫學碩士,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在讀。育有兩娃,老大三歲半,老二5個月,從身體發育、心理發展兩個維度和大家分享育兒實踐心得,歡迎關注~


小雨滴媽媽


有什麼方法能讓新生兒不被嚇到?

要知道,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在子宮裡面,被羊水包裹著,有一種被裹得很嚴實的感覺。寶寶在肚子裡,揮揮小手,或者踢踢腿,都可以碰到媽媽的肚子,也就是我們說的胎動,肚子有時候鼓起一個小包來。寶寶習慣了媽媽子宮內的環境。

當寶寶出生之後,我們會發現,寶寶很容易受到驚嚇,有時候會突然抖一下,或者手腳揮舞,哇哇大哭。這是因為寶寶習慣了媽媽的子宮,習慣了被包裹的感覺,出生之後,沒有了子宮和羊水的包裹,寶寶揮動小手小腳,碰不到媽媽的子宮,覺得沒有安全感,再加上突然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寶寶覺得不適應。



那麼,如何讓寶寶慢慢適應,不被嚇到呢?

首先,用襁褓包裹寶寶,將寶寶包裹起來,模仿寶寶在子宮內的環境,讓寶寶有一種安全感。

其次,放在媽媽懷裡入睡,或者挨著媽媽入睡。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雖然沒有看到過媽媽,但是對於媽媽的心跳聲是非常熟悉的,媽媽可以抱著寶寶,讓她在懷裡入睡或者,寶寶挨著媽媽,聽著她熟悉的心跳聲。



第三,多安撫,撫摸寶寶的小手,頭髮,輕拍背部等。可以給寶寶做撫觸操,同時用手順著寶寶頭髮撫摸,輕輕的拍寶寶的背部,將寶寶的小手握在自己的手裡,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第四,多和寶寶說話交流。媽媽應該經常跟寶寶交流,不要覺得她聽不懂就不交流。當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媽媽經常跟寶寶說話聊天,寶寶對媽媽的聲音很熟悉,出生之後,寶寶會覺得環境很陌生,媽媽跟寶寶聊天,會讓寶寶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有一種安全感。



新生兒太小,身體組織各方面發育不完善,需要細心照料。如果還有其他疑惑,可以諮詢一下醫生。


書香潤童年


有什麼方法能讓新生兒不嚇到,可以採取模擬子宮環境以及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來讓寶寶過得安全感。



一.在沒出生前,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羊水量裡成長,恆溫37℃,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很有安全感。而新生兒出生了,開始有些不適應新的環境,容易收到驚嚇。

二.為此可以採取模擬子宮的方法:

1.利用襁褓,把寶寶包裹著,很嚴實,模擬的是子宮的環境。

2.利用白噪音,如流水聲音,下雨聲音等。

3.媽媽多喝寶寶說話,寶寶最熟悉媽媽的聲音。



三.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1.媽媽可以多撫摸寶寶

2.媽媽可以用手輕鬆拍法寶寶後背。

3.媽媽可以多哼一些音樂。

4.母乳餵養的寶寶更有安全感。



此外,不要讓寶寶在噪音大的環境裡,儘量相對安靜。


水凝聊育兒


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疑惑,大晚上孩子翻來覆去睡不好,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驚醒了。而且汗特別多,頻繁的出現搖頭,甚至把腦袋後面的頭髮都磨掉了,腦袋後面一圈光禿禿的,是不是孩子遇到了啥“不乾淨”的東西?會不會是“鬼剃頭”?雖然恩銘信仰馬克思,但是你這麼嚇我,我也睡不好啊。這種情況最科學合理的解釋是孩子缺乏維生素D引起神經興奮性增高所致。

維生素D缺乏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的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這種病在及時的補充營養素後能夠得到及時糾正。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時如容易激惹(逗一下就大吵大鬧)、煩躁不安、汗多刺激頭皮而出現搖頭,睡眠質量不佳時。及時的給孩子補充維生素D,症狀會得到極大改善。

夏季陽光充足,在上午和傍晚時分給孩子曬半個小時的太陽,對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有一定幫助。內心充滿陽光,便不會懼怕黑暗。您說呢?


兒科恩銘


新生兒容易驚嚇,主要是他們沒有安全感,寶媽要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一是要給寶寶提供一個安靜,熟悉的入睡場所,家裡人最好不要太多,在寶寶入睡後,最好不要有任何大的動作,特別是突然的發出很大的聲音,寶寶最容易受到驚嚇。還有寶寶每次最好在一個地方睡覺,這樣他會越來越熟悉睡覺的地方,睡起來更安心。

二是如果寶寶睡覺比較容易受到驚嚇,可以買防驚嚇的包被和小床,模仿寶寶在子宮內的睡眠環境。我家寶寶沒有用過這些東西,他喜歡手腳攤開睡,曾經也給他包過,但沒什麼效果。

三是寶媽要儘可能的陪著寶寶,我覺得這點很重要。我家寶寶小的時候,基本每次睡覺我都陪著,不論白天或晚上,這樣寶寶醒了,發現有人在身邊,就不會害怕,慢慢的更有安全感,等到他大了,就不用陪了。而且在寶寶接覺或睡的不踏實時,可以拍拍他,他會睡的更好。

寶寶太小的話,最好不要給他帶到人多的地方去,環境的突然變化,會讓他難以適應,受到驚嚇。還有白天睡覺最好不要拉上窗簾,讓寶寶慢慢有白天和晚上的意識,更有益於他以後的睡眠。


浩浩angel


新生寶寶剛剛離開了媽媽的子宮是很容易受到驚嚇的,媽媽的子宮是比較小的具有束縛感的,所以我們可以模仿子宮的狀態,把寶寶的手用抱被包住,腳留一點空間,即使寶寶受驚了,他的手抬起來的時候能抓到東西就不會那麼害怕。

然後,在寶寶驚醒哭鬧時,媽媽要有點力量地抱起寶寶,同時抓住寶寶的手,再跟寶寶說媽媽在這裡,不要怕之類的話,讓他聽到媽媽的聲音,給他安全感。

寶寶睡覺時可以給他聽聽音樂,最好是胎教時常聽的,他會有熟悉的感覺而不容易害怕。

睡覺時不用刻意保持環境太安靜,有點聲音反而不容易讓寶寶受驚。


育兒塗老師


寶寶一受到驚嚇,媽媽用輕柔的聲音安撫,同時輕輕觸碰他,例如他的小手。你要相信,媽媽是寶寶最好的保護者,他是能感受到你的。媽媽的聲音和肢體接觸會給寶寶帶來最大的安全感。等他再大一些這種情況會有很大的好轉。


用戶白鬍子老人


如果是因為睡覺時經常受到驚嚇,那麼就睡前用包被(夏季用薄單)包住新生兒,網上都有賣防驚嚇包被的,因為新生兒在沒出生時所居住的環境是被緊緊抱圍著的,新生兒用包被抱起來會讓寶寶感覺和在媽媽肚子裡一樣有安全感。如果是清醒時經常被嚇到,正常生活行為,不要太大噪音的同時也不要太刻意的製造安靜的氛圍。平時多撫摸寶寶也可以有助於寶寶增加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