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歲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老年人教訓年輕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糧食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等等倚老賣老的言語。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所謂的老馬識途,說的就是老年人富有經驗,知是識非,對情況熟悉,可以引導他人。他們的經驗和閱歷值得年輕人學習借鑑。但不是所有經驗都來自於老人們的傳授,或者說老人們傳授的未必都是正確的。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今天,在古玩市場遇到這樣一位讓我哭笑不得的老人。“那是唐朝的銅錢!”他指著我在他攤位上拿起的一枚古幣。我以為他沒看清,就笑著說“這枚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光緒就是唐朝的,這個我不懂嗎?我整天進貨,還分不清唐宋元明清嗎?”看此情景,我放下錢幣起身離開,我想他應該是喝多了。“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光緒就是唐朝的,這個我還不知道嗎?”身後傳來他不滿的呵斥聲。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專橫跋扈的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卻栽在八歲孩童康熙的手裡,從理論上講,鰲拜走的橋一定比康熙走的路多,但結果呢?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有著“成人之智”的 曹衝及搬起石頭砸缸的司馬光,儘管他們都只有七歲,卻凜然如成人,你還能以走路多少與其衡量智勇嗎?所以說,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歲。走橋多者,未必智叟也。
智者不在年高,庸者空活百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