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貴州」帶著父親去扶貧

6月4日清晨,盤州市保田鎮打碓窩村脫貧攻堅隊長李獻藥早早就起床了。

如往常一樣,他輕輕將父親從床上攙扶起來,端盆、打水,照料父親洗漱完畢,匆匆出門去政府食堂端早餐來吃。才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出發到打碓窩村開始一天的脫貧工作。

中午,他急匆匆趕回鎮裡,從食堂打好飯菜,陪著老人吃完,又立即返回去村裡,一直忙碌到傍晚,才能返回繼續照顧老人。

「今貴州」帶著父親去扶貧

李獻藥與父親

從把父親接來的那天開始,近兩個月,李獻藥幾乎都是這樣“週而復始”。

64歲的父親李少光今年4月意外摔了一跤,在醫院檢查中,確診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主脊椎骨質增生等疾病,必須長期藥物調理,行走上也要靠雙柺支撐。

“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名黨員理應做得更好!”從盤州市林業局主動申請到基層一線參與脫貧工作的李獻藥,毅然決定將父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

為此,他專門在鎮上租了一套30多平方的兩居室,擺上兩張床和一些基本生活用品,開始了一邊悉心照料父親,一邊埋頭脫貧攻堅的忙碌日子。

記者在出租屋裡看到,破舊兩居室有一個小小陽臺,這是父親最喜歡的地方,每天都會坐在陽臺上目送兒子奔波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今貴州」帶著父親去扶貧

李獻藥與父親居住的房子外景

在老人心裡,李獻藥是一個細心的孩子;而在打碓窩村的群眾眼裡,朝夕相處了近十個月的李獻藥,更是一個用心的脫貧攻堅隊長。

這個“用心”,用在了村裡的合作社上。

一年前,打碓窩村成立村級合作社,原本期望帶領群眾同奔致富路的合作社,卻因為各種原因運轉不佳,成為了“擺設”。“合作社是農村發展經濟的最有效平臺。”李獻藥從一開始就把合作社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抓手”,調整合作社人員構成,明確職責分工,讓願幹事、能幹事的人充實到了合作社裡。

這一調整,讓合作社有了活力——

一度被“停擺”的打碓窩村人飲工程重新上了馬,嘩啦啦的自來水流到了家家戶戶,更留到了每一位群眾的心裡。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危房改造、老舊房整治等住房保障工程也找到了“主心骨”,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匠人出技術,群眾投工投勞,讓這個邊遠的小山村面貌煥然一新。

軟籽石榴、小黃姜、刺梨等脫貧主導產業重新得到了有效管護,在合作社的引導下,田間管理有了高水平,特色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

……

如今,打碓窩村已經走上了脫貧的“快車道”,如期讓建檔立卡貧困戶116戶436人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脫貧的任務很艱鉅,照顧父親也很繁瑣,可是忙碌的李獻藥卻埋怨絲毫怨言,他告訴記者,身為黨員,脫貧是職責,身為兒子,照料是孝道,只要一邊能照顧好父親身體,一邊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什麼苦都不叫苦,什麼累也都不累。

記者手記

李獻藥,一位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普普通通黨員幹部。

沒有驚天地的壯舉,沒有破天荒的創新。他只是默默用自己並不敦實的肩膀,一頭挑起患疾需要照料的父親,一頭挑起脫貧亟待致富的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他的心裡,父親是天,養育之恩終身難報答;群眾也是天,是共產黨員永遠的牽掛。父親的健康和打碓窩村群眾的脫貧,於他而言,都被放在了心裡最高的位置。

這是一位普通共產黨員幹部的情懷,這個情懷——柔軟、細膩、真性情!

貴報傳媒全媒體記者 陳詩宗

通訊員 顧冰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