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秦磚漢瓦,唐風宋韻,在歷史洗禮中成長下來的技藝

門道提醒:農曆正二月初一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胸襟博大,涵養天地。古琴,弦不過數十根,卻行雲流水,演繹乾坤。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它歷史悠久,文獻瀚浩,內容豐富,影響深遠,被世人所珍視,門道君第一次見到古琴被深深的吸引,從那古琴傳出來的聲音,還有那彈奏古琴婀娜的身影。

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古琴藝術的魅力,遍佈全球

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關於它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之說。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是漢傳統文化之瑰寶。中國古琴藝術在2000年11月成為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讓世界所知,中國古琴藝術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佈全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古琴藝術的傳承,歷經洗禮

有關古琴記載最早的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有文獻可知琴最初為五絃,而在周朝時已經有七絃 至到三國時期,古琴七絃,十三徽(古琴中代表不同的音效)的的型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

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入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現懷舊的復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面由於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繫,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歷史傳統,使古琴音樂在復古主義傾向中並沒有被淹沒,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發展著。

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知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侷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

建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實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並錄製了一批音響;發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後古琴音樂的整理、研究、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

用琴音“書寫”華夏三千年的歷史,它是燦爛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經過歷史不斷的洗禮,古琴藝術越發的精湛,古琴有藝者彈出的聲音,傳出古琴千年流傳的不屈和鼎盛時的輝煌讓人迷失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古琴,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音韻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風,還疊映出秦磚漢瓦,唐風宋韻。正因為如此,古琴就被炎黃子孫世代傳承,傳承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堅韌,傳承成一種自強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