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門道提示:農曆六月二十五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 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

每次聽到這首蜀繡,不僅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門道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去了解中華傳統工藝——蜀繡。

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吸引無數人到往成都,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在小酒館的門口坐一坐,去感受歌詞裡寫的關於成都記憶。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成都的蜀繡,揮錦布繡,情針意線,是集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蜀繡,亦稱“川繡”,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繡。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繡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繡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中國的傳統工藝之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集中於四川成都,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在晉代被稱蜀中之寶。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其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繡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美得不可方物。

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最早記載蜀繡的文字,出於西漢文學家揚雄《繡補》一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繡技藝的高度讚譽。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確提出蜀繡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繡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其實,蜀繡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於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造。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成都地區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絲帛,因此蜀錦蜀繡的製作生產“冠於天下”。

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製作材料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

門道文化|蜀繡:情針意線繡不盡,芳華

蜀繡來自民間,正如陝西剪紙、綿竹年畫來自民間一樣,因為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在城鄉的院落和閨閣中,婦女們把精心設計的圖案繡在嫁妝衣物和饋贈品上,寄託對美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流傳於民間的技藝就會逐漸形成產業和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