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爲什麼?

大學生求職難,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一點毋庸置疑。

2018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首次突破800萬人,而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顯示:21%的大學生求職週期在5個月左右,7%的大學畢業生甚至超過1年仍沒找到工作,35%求職“相對順利”的大學生,他們找工作花費的時間也在2個月左右……另外,所有受訪者投遞簡歷平均數量為25次,其中24%的人參加的面試次數在10次以上。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為什麼?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所言不虛,與此同時,另一個怪象則是——企業招人難。既然大學生是人才的象徵,那為何企業還會頻頻出現“用工荒”呢?

1. 供需不匹配:大學生並不是企業的“用人”首選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為什麼?

很多企業想要的是“拼命幹活的牛”,而大學生大部分都是“一身花架子的馬”。導致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學校教育和職場需求的嚴重脫節。說白了,大學生掌握的“滿腹經綸”(理論知識),並不能幫助企業創造價值(實踐能力)。這樣一來,務實的企業往往並不喜歡招收大學生。

2. 大學生眼高手低,職場投機心理嚴重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為什麼?

好工作夠不到,差工作看不上,又不想夾在中間將就。這是很多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的內心寫照。反觀,工廠裡的普工月薪三千還要養活老婆孩子,外賣員起早貪黑一個月也就掙五六千的血汗錢,這些人往往能一干好幾年。

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五險一金、是否雙休、加班頻率、公司位置、生活成本等等,東挑西選之後就把自己陷入尷尬境地。更重要的一點,大學生的職場忠誠度較低,普遍有“騎驢找馬”的心態,90後95後職場新人跳槽如家常便飯。

3. 大環境的直接影響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為什麼?

經濟的爆發期已過,企業發展也進入收縮階段,在用人方面更加謹慎。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職場後需要一個培養期,其成本是企業尤其在意的,不如直接招聘有經驗的。

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3億之巨。人口紅利消失殆盡,消費主力的下降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隨時而來的就是帶動各行各業的緊縮。而現階段大學生的數量仍處在上升狀態,競爭指數倍增。

800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又喊招不到人,到底是為什麼?

面對這種情況,你認為大學生應該如何避免被職場淘汰,怎樣做才能找到好工作呢?歡迎發表不同看法,評論區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