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立秋

珵素

昨天是立秋。雖然暑氣並沒有散去,但從昨天開始,人們確實是進入秋天了。當然,只是從季節上看。至於秋天的氣候什麼時候真正到來,還要看實際情況。不過熬過了盛夏,雖然氣溫一時半會未必會降下來,但看到這個秋字,卻彷彿已經感受到了些許涼意。

現如今,人們已經不太重視立秋這樣的日子。不過在古代,圍繞著代表季節變換的立秋,同樣有著相當隆重儀式。《禮記》中記載,每年立秋這一天,周天子都需要帶著諸侯、大夫前往郊外迎秋,舉行相關的祭祀。這項儀式後來被漢朝繼承下來,並延續到唐宋時期,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儀式有所改變。

古人眼中的立秋

對於百姓來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莊稼成熟的關鍵時刻,天氣的好壞對當年的收成影響就格外大,因此在立秋前後就會有各種祭祀活動,祈求農事順利。以前,進入秋天后,人們將陸續收穫的農作物及果實拿出來晾曬,這種習俗稱為曬秋。到了現在,曬秋的習俗已經慢慢淡化,但在個別地方,也有人嘗試將曬秋的習俗發展為當地的符號與名片,依靠這一元素吸引遊客。

立秋代表著季節的變換。在古人的習俗中,代表季節變換的元素在立秋這些天自然不會缺席。宋代男女頭上戴著的楸(qiū)葉、並井水吞服的小赤豆、貼秋膘等都表明了季節的變化。不過這些都比不過詩人的詩。

古人眼中的立秋

人們常說詩人的內心格外敏感,尤其在感受物候變化這一點上。不過剛到立秋,詩人的世界裡卻早已經充滿了秋意。

“庭樹忽改色,秋風動其枝。”不過是立秋,在歐陽修看來,似乎已經離深秋不遠了吧。不過像歐陽修這樣的,大都是聯繫到自己的經歷,心生感觸。“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本身就容易讓人心生悲涼,因此不管是初秋還是深秋,但凡沾到秋字,就不免感嘆一番。“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又或者“西風一葉未為稠,積雨寒添客思秋。”對詩人來說,關鍵的並非是秋意幾許。秋風將詩人內心的愁思,吹起了些許漣漪罷了。李白詩中那個見到秋風,就思念家鄉菰(gū)菜、蓴羹、鱸魚膾的西晉文學家張翰,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古人眼中的立秋

詩人的心是敏感的,因此能夠發現一些多被常人忽略掉的地方,並總能用最恰當的語言將這種細節表示出來。比如宋朝詩人筆下的“萬綠枝頭一葉黃,秋風恰則到林塘”,又或者“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當真是將季節變換的特徵寫得恰到好處。此外,還有一些詩句,寫的是夏末秋初、殘暑未盡時的無奈,以及秋雨過後天氣乍涼時的喜悅。時間所限,就不再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